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宰相遭人陷害,李世民知情爲何還處死他?

宰相遭人陷害,李世民知情爲何還處死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0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李世民的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唐朝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多年未曾親臨戰場的唐太宗李世民終於穿上戰袍,帶着十多萬唐朝將士,雄赳赳地朝遼東開進。這是李世民一生最後一次御駕親征,這場戰爭的對手是高句麗。

李世民爲何要千里迢迢征討高句麗,而且還要不顧大臣勸阻,堅持御駕親征,原因有三:

第一,高句麗國王高建武一直和唐朝保持友好關係,但在貞觀十六年,高句麗權臣泉蓋蘇文發動政變,殺死高建武,獨專國政,並且不向唐朝納貢。

第二,泉蓋蘇文不僅藐視唐朝,還和百濟聯合攻打唐朝的藩屬國新羅,新羅使者突破重圍,冒死來到長安求救。

第三,隋煬帝曾在征討高句麗時折戟,李世民想通過這場戰爭證明自己遠比隋煬帝優秀。

李世民出征前,做出了詳盡的安排,把長安城留給了房玄齡,讓太子李治留在定州,做好後方支援。因爲當時太子李治只有16歲,李世民便讓侍中劉洎、中書令馬周和高士廉三人留在定州輔佐太子。(唐朝初年,侍中是門下省的長官,與尚書僕射、中書令同居宰相之職,即,劉洎身居宰相之位。)

《資治通鑑》記載:

上留侍中劉洎輔皇太子於定州……謂洎曰:“我今遠征,爾輔太子,安危所寄,宜深識我意。”對曰:“願陛下無憂,大臣有罪者,臣謹即行誅。”

劉洎出生於南陽劉氏,隋朝末年投奔唐朝,政治經驗豐富,臨行前,李世民特意對劉洎說:“朕現在要遠征,你好好輔佐太子,國家的安危寄託在你的身世,希望你能夠體會我的深意。”

宰相遭人陷害,李世民知情爲何還處死他?

李世民這麼一說,劉洎立即感覺責任重大,拍着胸脯對李世民說:“陛下,您就放心吧,我輔佐太子,如果那個大臣有罪,我立即替你殺了他!”

李世民覺得劉洎口氣太狂妄了,本來讓劉洎好好輔佐太子,又沒讓他殺人。即使有大臣犯罪,劉洎也要等李世民回來處理呀。所以,李世民批評劉洎。

戒曰:“卿性疏而太健,必以此敗,深宜慎之!”(《資治通鑑》)

意思是:你這張破嘴,不要動不動就喊殺人,將來會惹禍的。

劉洎當時或許不服氣,但萬萬沒有想到是,幾個月後,劉洎真的因爲他這張破嘴而斃命。

交代完李治和劉洎後,李世民離開定州開始北上,率領長孫無忌、李勣、李道宗、張亮、契苾何力等人開啓了唐朝和高句麗之戰,這場戰爭從三月開始,一直持續到十月,李世民雖然攻克了十多座城池,給高句麗致命的打擊,但唐朝軍隊也損失慘重,遠遠沒有達到李世民想要的戰果。因爲天氣轉冷,後方的糧草和棉衣也難以供應,最終,李世民不得不下令撤軍。

從死亡人數來看,自然高句麗兵敗了。若從戰略目的來說,李世民並未取得勝利。除了意外挖掘了薛仁貴這員大將外,這場戰爭,李世民沒有任何可喜之處。

聽聞李世民班師,太子李治連忙從定州出發前去迎接,父子二人相見,一番契闊之後,李世民隨李治一起來到定州。然而,不幸的是,李世民一路舟車勞頓,後背上長了一個癰,疼痛難忍,到定州後一度疼到昏厥,太子李治救父心切,親自爲李世民吸吮癰毒。

毒膿雖然被吸出來了,但李世民卻越發病重。李治爲了避免李世民的病情外泄,禁止大臣探望。此時,劉洎和另一位宰相馬週二人徵得太子同意,來到李世民的牀前探望。《舊唐書·劉洎傳》記載:

太宗遼東還,發定州,在道不康,洎與中書令馬周入謁。

等二人從李世民的帳中出來,臉色憂鬱。唐朝著名的書法家、時任黃門侍郎的褚遂良正好碰到劉洎和馬周,便關切地詢問李世民的病情,劉洎回答道:“病情很重,陛下的身體令人擔憂!”《資治通鑑》雲:

及上不豫,洎從內出,色甚悲懼,謂同列曰:“疾勢如此,聖躬可憂!”

宰相遭人陷害,李世民知情爲何還處死他? 第2張

聽到皇帝病重,褚遂良嚇壞了,便問劉洎和馬周,接下來該怎麼辦。馬周爲人謹慎,不敢說話,而劉洎的老毛病犯了,說了一句要命的話,《資治通鑑》記載:

“洎言國家事不足憂,但當輔幼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異志者誅之,自定矣。”

劉洎的意思是說:不用擔心,雖然太子年幼,但到時候我們效仿伊尹、霍光,輔佐太子,如果有人敢有二心,我們便誅殺他們便是。

劉洎和褚遂良的這段話,劉洎犯了兩個錯誤:

第一,劉洎擅自泄露李世民的病情,並且說李世民病得很重,有詛咒帝王之嫌。

第二,劉洎自作主張,說要效仿伊尹、霍光二人輔佐太子,誅殺心懷異志之人。這話雖然說得忠心耿耿,但他忘了,不管是商朝的伊尹、還是漢朝的霍光,都是權臣,而且他們都廢過皇帝。

過了半個月,李世民的病漸漸好了,開始召見大臣議事。褚遂良趁機把劉洎的話告知李世民,李世民聽完大驚不已,李世民認爲:劉洎身爲宰相,不僅咒皇帝早逝,而且還要做霍光一樣的權臣,這還得了。於是,李世民召劉洎來,問他是不是說過這話。《舊唐書》雲:

太宗疾愈,詔問其故,洎以實對,又引馬周以自明。太宗問周,周對與洎所陳不異。遂良又執證不已,乃賜洎自盡。

李世民質問劉洎,劉洎矢口否認,而褚遂良卻咬定劉洎說過。李世民召來了當時的第三者馬周來問話,馬周的說法和劉洎一致,即:劉洎沒說過此話。

遺憾的是,李世民寧願相信褚遂良,也不願意相信劉洎和馬周,因此下旨:劉洎欲效仿伊尹、霍光,其罪當誅,賜劉洎自盡,不殃及家人。

下詔曰:“洎與人竊議,窺窬萬一,謀執朝衡,自處伊、霍,猜忌大臣,皆欲夷戮。宜賜自盡,免其妻孥。”(資治通鑑)

就這樣,一代宰相劉洎被賜死定州。

劉洎之死,本是個懸案,因爲那個年代沒有錄音設備,他到底有沒有說過那句話,不管是褚遂良還是馬周,都無法證明。《舊唐書》的觀點是:褚遂良誣陷劉洎(遂良誣奏之)。

而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上卻認爲,大家冤枉了大書法家褚遂良。

原因是,武則天在位時期,幫劉洎翻案,把劉洎之死歸咎於褚遂良的誣陷。那是因爲褚遂良曾經反對立武則天爲後,所以武則天的黨羽許敬宗、李義府等人才故意給褚遂良安上“誣陷忠臣”的罪名。

蘇軾也有類似的觀點,蘇軾認爲:若劉洎真的說過大逆不道的話,那馬周就是爲劉洎做了僞證,爲何李世民只賜死了劉洎,卻絲毫沒有懲罰馬周呢?說明劉洎之死,另有原因!

司馬光和蘇軾分析得自然透徹,實際上,劉洎的悲劇都已經註定。不管褚遂良有沒有誣陷劉洎,李世民都會選擇信褚遂良,而殺劉洎。

縱觀史料,劉洎此人性格粗直,說話做事毫不注意。舉兩個例子:

第一,當年李世民要看自己的《起居注》,褚遂良說:“起居注記載了陛下的言行,是希望陛下顧忌史書對你的評價,從而注意自己的言行,所以不能給您看。”

李世民便問:“我若是有不好的言行,你也會記載《起居注》上嗎?”褚遂良說:“職責所在,不敢不記!”而此時,劉洎卻插嘴道:

“借使遂良不記,天下亦皆記之。”

意思是:即使褚遂良不記,天下人也會記住(你的壞言行)的。

這句話說得,讓李世民非常堵心。

宰相遭人陷害,李世民知情爲何還處死他? 第3張

有一年,李世民寫飛白書賜給三品以上官員,大臣們紛紛舉手爭搶,劉洎恐怕自己搶不到,竟然站在了李世民的寶座上搶奪。大臣認爲劉洎擅登龍座,應當處死。李世民爲了給自己留下好名聲,並沒有追究劉洎之罪,但在李世民心中已經非常清楚,劉洎是個目無皇權的臣子。

當年太子李承乾(嫡長子)被廢,長孫無忌、褚遂良建議立李治(嫡三子)爲太子,劉洎、岑文本卻支持李泰(嫡次子),劉洎甚至爲了此事和長孫無忌大吵一架。

太子承乾既獲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許立爲太子,岑文本、劉洎亦勸之;長孫無忌、褚遂良固請立晉王治。(《資治通鑑》)

後來,李世民立李治爲太子,爲了平衡大臣們的關係,李世民任命劉洎爲太子左庶子,但劉洎是否真心認可太子李治,這值得懷疑。相反,褚遂良一直是太子李治的堅定支持者。

所以,不管褚遂良有沒有誣陷劉洎,當褚遂良和劉洎的矛盾真正爆發後,李世民心中爲了太子,爲了大唐的未來,都會站在褚遂良這邊。因爲李世民不會容忍一個口無遮攔、不尊重皇權、對太子不夠堅定的人來輔佐太子。

前北大歷史學教授、當代歷史學家汪籛曾認爲,李世民殺劉洎,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劉洎與李治素不同心”,這個說法筆者深以爲然。

司馬光、蘇軾、汪籛三人的觀點基本一致,即李世民殺劉洎,和褚遂良陷害無關。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