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龐娟本來可以不死,可惜他求勝心切

龐娟本來可以不死,可惜他求勝心切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相當精彩的一種智謀。它的精彩之處在於,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表面看來捨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致勝的神奇效果。“救趙”是目的,“圍魏”是手段。這種做法也體現了哲學範疇矛盾分析法中的“抓住主要矛盾”的方法論。“攻其必救”,“圍點打援”正是圍魏救趙之計的發揮和運用。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把這一謀略創造性地發揮得淋漓盡致,導演了一幕幕生動活潑戰爭奇蹟。

龐娟本來可以不死,可惜他求勝心切

一爲了擺脫魏國的控制,趙成侯開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動,他和齊威王、宋桓侯相會結好,同時又和燕文公相會。趙國的行爲引起魏惠王的極大不滿,適逢前354年,趙國向依附於魏國的衛國發動戰爭,迫使衛國屈服稱臣。於是魏國便藉口保護衛國,派龐涓出兵包圍了趙國國都邯鄲(今河北邯鄲西南)。

第二年,趙王向齊威王求救。齊威王就拜田忌爲大將,孫臏爲軍師,發兵去救趙國。田忌計劃直奔邯鄲,同魏軍主力交戰,以解趙國之圍。孫臏不贊成這種硬碰硬的戰法,孫臏說:“現在魏國出兵攻打趙國,魏國的精兵銳卒肯定都傾巢開赴邯鄲,只剩下一些老弱殘兵留守國內。咱們爲何不利用這個機會,帶兵直搗魏國都城大梁,佔據他們的交通要道,襲擊他們守備空虛的地方呢?那樣,龐涓聽到咱們去攻魏國大梁,肯定顧不上邯鄲,必回師相救。這時,我們就可以在半路上攔擊魏軍,這既可解邯鄲之圍,又可以痛擊魏軍,豈不一舉兩得?”

龐娟本來可以不死,可惜他求勝心切 第2張

齊兵要攻打大梁的軍情,龐涓很快就知道了。他立刻命令從趙國退兵救大梁。魏國國內也動員全國兵力,任命太子申爲將軍,以抵禦齊國軍隊。

孫臏建議田忌道:“韓、趙、魏三國的軍隊一向驍勇善戰,輕視齊軍,認爲齊軍膽怯。會打仗的人應該因勢利導,於是,田忌命令齊軍進入魏國境內以後,第一天築十萬口竈,第二天築五萬口,第三天只築二萬口,這樣就擾亂了敵軍的視線。

龐涓率大軍跟在齊軍後面走了三天,越來越高興,說:“我就料到齊軍膽怯,才進入我國境內三天逃走的士兵就超過一半了。”他將步兵留下,只帶領精銳騎兵,馬不停蹄地追趕齊軍。

孫臏估計龐涓傍晚能到達馬陵。馬陵道路狹窄,而且兩邊地勢險要,利於埋伏。便命令士兵砍去一棵大樹的樹皮,在上面刻下“龐涓死此樹下”六個大字,然後挑選齊軍裏擅長射箭的人,帶一萬張弓弩埋伏在道路兩旁,約定看見火光就一齊向火光處射箭。

那天夜裏,龐涓果然到達馬陵。經過那棵大樹時,龐涓看到白樹皮上寫着字,就點起火把去看。六個字還沒讀完,四周萬箭齊發,魏軍頓時大亂,各自逃命去了,一下子就潰不成軍。

龐娟本來可以不死,可惜他求勝心切 第3張

龐涓知道局面無法挽回,便自刎而死,並悔恨地說:“沒想到我竟然成全了孫臏那小兒的名聲!”

此後,孫臏的名氣傳遍了各諸侯國。齊國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的大獲全勝,從根本上消弱了魏國的軍事實力。從此魏國逐漸失去了中原的霸權,而齊國則發展成爲數一數二的強大國家。

龐娟本來可以不死,他一切以自已主觀認識爲中心,“齊兵膽小”,殊不知,人家是誘敵深入,不然怎釣得到大魚?龐娟狂妄自大,輕敵冒進。他不知他真正的幕後敵人是他的剋星孫臏。本來龐智力不如孫,龐“畢其功於一役”的賭博思想乃用兵之大忌。孫子兵法核心乃知彼知已,百戰不殆。作爲孫家後人,孫臏更深諳此道,孫臏就是用智逼龐成無頭蒼蠅亂撞,然後乘機除之以報昔日相害之仇。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