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我國古代極度繁榮,爲什麼沒能實現更大的進步?

我國古代極度繁榮,爲什麼沒能實現更大的進步?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我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極其輝煌燦爛的文明。

我國古代極度繁榮,爲什麼沒能實現更大的進步?

但是數千年的時間,並沒有爲我國帶來巨大的社會進步。尤其是15世紀以來,西方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航海運動,進而掀起了資本主義政治浪潮以及工業革命等一系列改變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後,我國仍然在專制皇權的制度下蹣跚前行,一直到1840年英國殖民者用堅船利炮打開我國國門。

那麼問題來了,歷史上極其輝煌燦爛的我國,爲何在秦始皇建立秦朝至清朝滅亡的2000多年時間裏,沒有實現更大的社會進步呢?小編認爲有以下原因:

我國古代極度繁榮,爲什麼沒能實現更大的進步? 第2張

1、改朝換代打破了歷史傳承

頻繁的改朝換代,是我國古代社會難以獲得長足進步的重要原因。

雖然導致改朝換代的頻繁戰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技術的革新,但在農業社會,這種技術進步不僅幅度很小,而且也無法大面積推廣應用。

而相比於可憐的技術進步,改朝換代對歷史傳承的負面影響卻是極其深遠的。因爲幾乎每一個新王朝,都需要經歷休養生息、勵精圖治、走向盛世,然後盛極而衰的王朝興衰過程,留給一個王朝更進一步的時間實在很短很短。即使是享國將近300年的唐朝,其開元盛世也不過50年左右時間。

所以德意志哲學家黑格爾才說:”東方大國的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

我國古代極度繁榮,爲什麼沒能實現更大的進步? 第3張

黑格爾的話雖然不中聽,但確實反映了我國曆史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典型特徵。而且從我國古代頻繁改朝換代的歷史事件可以看出:

推動改朝換代的,不是先進文明對落後文明的碾壓。恰恰相反,更多時候點燃改朝換代星星之火的,是那些代表落後的底層農民階級,在歷史進步中被淘汰的科舉落第者,一向被中原王朝鄙視的邊疆落後蠻夷等等。尤其是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他們還要經歷更多的時間完成封建化進程才能達到前朝的技術水平,而這時基本已經過了該王朝的興盛期了。

所以頻繁的改朝換代,使我國社會保持了數千年時間的原生態。

我國古代極度繁榮,爲什麼沒能實現更大的進步? 第4張

2、特殊環境限制了技術發展

從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中原王朝發展的核心區就基本固定。這一區域北有大漠阻擋,西有青藏高原、橫斷山脈阻隔,唯有西北方向狹窄的河西走廊與外界相通,而這條走廊隨時可能被北方的遊牧民族或青藏高原勢力切斷。

在海洋文明沒有崛起之前,我國是真正的文明孤島。一般而言,沒有頻繁的對外交流帶來的文明碰撞,社會進步不可能真正產生。雖然自漢朝以來,我國陸續開闢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但這種側重於商貿交易和朝貢往來的交流,並沒有爲中原王朝帶來真正的文明飛躍。

因爲在古代大部分時期,中華文明要遠遠超越其他地區,我國的文明輸出比文明輸入更佔主流。

我國古代極度繁榮,爲什麼沒能實現更大的進步? 第5張

這還不是最要命的,在這片相對封閉的核心區域,誕生了封閉的小農經濟,這種生產力形式雖然生產力水平低,但能夠自給自足,完全符合統治者的需要。而且除自然環境外,它的發展要求還超乎尋常的低,只要統治者不過分剝削,這種生產力形式就能夠和野草一樣在任何適應農業發展的土地上茁壯成長。

而我們知道,農業文明帶來的科技,只能是經驗型科技,即先實踐後有科技成果,例如我國的四大發明。不過農業實踐水平的感人,直接決定了我國文明整體程度低下和進步緩慢,而且像數學等與農業文明不直接相關的學科,更被視爲異端。

相比之下,西方自大航海時代誕生的商業文明,誕生了促進社會飛躍發展的技術型科技,近代數學、化學、物理、生物等科學的發展,爲近代科技革命打下堅實基礎,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產生。

我國古代極度繁榮,爲什麼沒能實現更大的進步? 第6張

而這些在以小農經濟爲基礎的我國,是根本不可能出現的。所謂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能夠進入資本主義的意淫,想想就好了。

3、階級固化阻礙了社會進步

雖然陳勝吳廣早在2000多年前就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豪邁宣言,向固化的社會階層發出了強勢挑戰。但數千年的古代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國不但沒有實現社會階層的流動,反而更加固化。

從秦始皇建立秦朝到清朝皇帝雍正設立軍機處,我國用數千年的時間完成了專制皇權的空前加強以及中央集權的登峯造極。

我國古代極度繁榮,爲什麼沒能實現更大的進步? 第7張

統治者將越來越多的權力握在自己手裏,目的就是爲了防止底層出現更多的陳勝吳廣。

而且隨着改朝換代的不斷進行,即使歷史上那些成功的陳勝吳廣們,也會成爲新的地主階級,再次走上加強皇權和中央集權的老路。

自戰國時期形成的地主和農民階級對立的社會結構,是我國自夏朝建立以來,經過數千年文明演進過程後總結出來的社會結構形式。

這種形式最大限度地保證了社會的穩定,實現了地主和農民階級的雙贏。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只要地主階級做的不是太過分,自覺勞動且逆來順受的農民階級,不會選擇鋌而走險推翻地主階級的統治。

我國古代極度繁榮,爲什麼沒能實現更大的進步? 第8張

4、治國策略綁架了思想繁榮

地主階級爲鞏固自身統治,會大量重用介於地主和農民階級之間的士紳階層,士紳階層是知識分子等擁有一技之長的人,他們可能來源於農民但地位高於農民,他們協助地主階級管理農民階級,是地主階級的代言人。

而地主階級爲提高士紳階層的積極性,以孝廉制、察舉制及科舉制等選拔方式吸納士紳階層成爲新的地主階級。

而爲了鞏固對士紳階層的控制,地主階級摒棄百家爭鳴,提倡儒家思想,推行思想大一統,使士紳階層成爲沒有思想的忠實走狗。

而沒有思想的徹底解放,想要實現社會的巨大進步簡直是天方夜譚。

我國古代極度繁榮,爲什麼沒能實現更大的進步? 第9張

而且,在人治思想的古代,任何一個古代統治者都不希望百姓變得更聰明。以大一統思想控制並籠絡士紳階層,本質是爲了更好的推行愚民政策。

當所有的社會精英都被地主制定的選拔機制納入統治核心。那麼被剩下的百姓,只能在愚昧的社會環境中打轉。他們見過的最高行政長官不過縣令而已,他們平時的活動範圍,就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當社會無法出現思想繁榮,進而帶來底層民衆的覺醒,想要實現真正的社會進步,不是不可能,而是根本不可能。

所以我國古代歷史的極度繁榮,和近代以來面對的捱打屈辱,實在不是偶然。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