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在魏蜀吳三國之中 堅持最後的爲何是東吳

在魏蜀吳三國之中 堅持最後的爲何是東吳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爲什麼魏蜀吳三國,偏偏東吳能堅持到最後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曹魏被篡了,就不多說了。說說東吳和蜀漢。

非但東吳可以堅持到最後,蜀漢其實也可以。曹魏不是非滅蜀漢不可,西晉也不是非滅東吳不行。而之所以相繼滅了蜀漢和東吳,完全是因爲魏晉內部政治發生了劇烈變化。這個內部變化逼得魏晉朝堂必須對外搞搞事情。

先說蜀漢,做個引子。

就國力而論,蜀漢根本打不動曹魏,都不是打得過打不過的問題。曹魏只需拿出一個關中地區就能幹廢蜀漢。這相當於用陝西省去打四川省。在古代,四川還沒開發出來。所以,經過曹魏的休養生息,關中平原的戰爭潛力瞬間爆發,不僅可以單挑秦嶺以南的蜀漢,而且還能對曹魏中央反向輸血。所以,蜀漢北伐只能做做樣子。

而就曹魏和蜀漢的關係來說,曹魏根本不想折騰蜀漢,反倒是蜀漢不依不饒。其間的關鍵人物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必須是個牛人。諸葛亮的超級大粉絲桓溫收復四川后,找到了一位百歲老人。據說,老人曾在諸葛亮手下當過官。桓溫就問他:當今天下,有誰能跟諸葛亮比一比?實際就是再問:你看我桓溫,把你們四川都給滅了,是不是可以跟諸葛亮相提並論?老人回答說,“諸葛在時,亦不覺異,自公沒後,不見其比”。翻譯過來就是:諸葛亮主政的時候,也沒覺得怎麼樣,但等諸葛亮死了,才發現就蜀漢這副爛牌能讓他打成這個樣子,這得多牛的水平啊,以後再也不會有諸葛亮這種牛人。諸葛亮,不僅空前,而且絕後。孔明之後,四川再也沒有三國時的輝煌。

在魏蜀吳三國之中 堅持最後的爲何是東吳

有些人牛不牛?他活着的時候,你根本看不出來。一是高手就有化危爲機、化險爲夷、化逆境爲順境的本事。所以,你感覺不到高手之高,甚至感覺不到他的存在。必須等他死了,換個庸人或蠢人上來,你才能知道高手到底有多高、又高在哪裏。一個是功績很難瞬息而成、數年而就、當世顯著。一個公司就因爲換個經理就突然轉虧爲盈、一個單位就因爲換個領導就立馬改頭換面、一個地方就因爲換個主政就立即百業俱興。這統統都是段子,連小說都不是。

不多評論了,還是說諸葛亮。

諸葛亮硬是靠着一己之力,把曹魏折騰得舉國震動。在當時,曹魏朝野最關心的大新聞就是:諸葛亮是不是又打過來了?打過來咱們怎麼辦?當時的曹魏皇帝是魏明帝。“照臨四方曰明”,簡單說就是:無論世家大族還是平民百姓,統統給我老實點兒,我這個皇帝眼睛裏不揉沙子。所以,曹魏精英集團除了好好幹活,誰也不敢造次。即便如此,大家還是被諸葛亮折騰得精疲力盡。但是,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曹魏朝堂肯定舉國歡騰。而魏明帝也立即放飛自我,開始大興土木,給自己搞基建。孔明死了、不打仗了,那就趕緊享受生活。

那之後呢?之後的姜維北伐都是小打小鬧。一是打不起,舉國征戰太費錢,再打下去就得把自己累死;二是沒法打,諸葛亮之後,蜀漢根本沒人能組織起舉國征戰。但又不能不打,興復漢室這面旗不能倒。所以,也就只能小打小鬧、做做樣子。

那曹魏呢?曹魏多少有些耽於享樂的節奏。你蜀漢不打我就行,我打你也挺累的,咱們安生過日子,也挺好。

爲啥曹魏會是這個態度?

魏明帝之後,曹魏開啓了正始十年。這段時間,曹魏從魏明帝時期的一切從嚴,變成了齊王芳的一切從寬。豪族士大夫們徹底放飛自我。除了司馬懿和曹爽搞權鬥,大家怎麼開心怎麼玩。清談的、養生的、嗑藥的,以及玩裸奔搞行爲藝術的,風尚於整個廟堂。內鬥加放縱,誰還關心蜀漢?當然,更懶得關心東吳。在當時,中原就是中國。至於長江以南和秦嶺以南,就讓他們自生自滅吧。除非被我們感召了,然後主動歸附,否則我們才懶得管。

但是,司馬懿搞了一出高平陵之變,而且手段特別陰毒。對政敵,殺了還不行,還得殺人全家。所以,曹魏的政治空氣陡然緊張。司馬懿在世,司馬家一家獨大。因爲司馬懿的手腕大家都領教過,誰跟他鬥就是死。司馬懿死了,大家是不是可以跟司馬家掰掰手腕了?也不行。因爲司馬師的手腕兒同樣高明,硬是把大家全給收拾服了。

等司馬師死了,司馬昭也就順理成章玩躺贏了。但司馬昭太笨,跟他父親和大哥完全不是一個段位。篡位就篡位,竟能折騰出了一個甘露之變:曹魏皇帝曹髦被司馬家當街捅了個透心涼。皇帝被你搞死,你還怎麼搞禪讓?所以,新換上來的曹魏皇帝曹奐要給司馬昭加九錫,但司馬昭不敢接。這時候,司馬昭必須立一個不世之功,才能順理成章地加九錫。等加完九錫之後,他才能搞禪讓、當皇帝。那什麼是不世之功呢?滅蜀漢就是。於是,公元263年,曹魏舉兵十八萬滅掉蜀漢。等滅了蜀漢之後,再給司馬昭加九錫,他就不推辭了。

所以,沒有甘露之變這個大變動,司馬篡魏大體會在司馬昭之時完成,同時也沒必要搭進去一個蜀漢。

再說東吳,東吳比蜀漢更有堅持下來的可能。

第一,東吳不想招惹西晉,它沒有“興復漢室”的歷史情結;第二,西晉也不想收拾東吳,對東吳,西晉的態度不是垂涎,也不是覬覦,而是鄙視。就東吳那個地方,鳥都不拉屎,折騰它幹啥?

永嘉之亂而元帝南渡,晉元帝對江東豪族顧榮說:寄人國土,心常懷慚。啥意思?晉元帝根本沒把長江以南看成是自家國土。永嘉之亂的時候,西晉的皇帝都這麼想,那之前呢?之前就更是如此,當時的東吳都不能說是外國,而是魔幻現實主義的不毛之地,呼吸的全是瘴癧之氣、出沒的全是妖魔鬼怪。那破地方,跟我們文明世界有啥關係?

在魏蜀吳三國之中 堅持最後的爲何是東吳 第2張

既然這樣,那曹操爲啥要南征滅東吳?因爲曹操也要興復漢室,曹操有這份歷史情結。興復漢室這面旗,曹操也在打,至少前期肯定要打。以前,那地方是漢家天下;現在,那地方也得是。而西晉呢?歷經漢末、曹魏之後,西晉乾脆沒了這份歷史情結。關鍵是豪族士大夫們根本沒有曹操那份野心。

對於魏晉精英,我們千萬不要把他們類比爲秦漢精英。秦漢是爭心滿滿,普天之下都不是莫非王土的問題,而是世界那麼大、我得去征服。魏晉精英毫無爭心,享受着朝端富貴、安逸於自家莊園、裝扮成高雅名士,這不香嗎?

《世說新語》一段記載如下:

晉武帝講武於宣武場,帝欲偃武修文,親自臨幸,悉召羣臣。山公謂不宜爾,因與諸尚書言孫、吳用兵本意。遂究論,舉坐無不諮嗟。皆曰:“山少傅乃天下名言。”

晉武帝司馬炎打算“偃武修文”。所謂偃武修文,簡單說就是舉國大裁軍。仗都打完了,還養那麼多軍隊幹嘛?但是,山濤不同意,而且還講了孫武、吳起的兵法要義。於是,大家就說:山少傅所說真是至理名言。

這裏面的關節點是“山少傅”。

山濤當少傅的時候,西晉還沒有滅掉東吳。既然東吳還在,那司馬炎爲啥要搞舉國大裁軍?所以,《世說新語》肯定記錯了。於是,不管《晉書山濤傳》還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統統都把這個段子挪到了滅吳之後。但是,後經各方考證,《世說新語》的記載沒錯。司馬炎打算“偃武修文”的時間,就在滅吳之前,而山濤此時就是少傅。

也就是說,滅吳之前,司馬炎就打算舉國裁軍了。這說明司馬炎這個皇帝根本沒想滅掉東吳。但還好有山濤,山濤果斷阻止了司馬炎的舉國大裁軍,怎麼也要等到滅掉東吳吧?也就是說,皇帝雖然不想滅吳,但廟堂精英還想滅吳。

然而,也不是。因爲山濤從骨子裏就不想滅吳。

僕射山濤退而告人曰:“自非聖人,外寧必有內憂,今釋吳爲外懼,豈非算乎!”

“外寧必有內憂,今釋吳爲外懼”,這就是山濤對待東吳的態度,很有一點兒辯證思維的意思。滅了東吳、外邊也就沒事了,那一定就會有內憂。既然是這樣,那爲啥不留着東吳這個“外懼”?有個東吳在,西晉精英也會精神懈怠、也會消極腐敗,但不至於太懈怠、不至於太腐敗。這就是有個“外懼”的好處。所以,山濤完全把東吳當成了一個“工具人”,不是我滅不了你,而是留着你比滅了你更有好處。

但是,晉武帝不同意,非要接受杜預和張華的建議,一定要滅了東吳。

實際上,杜預和張華的分量,完全不夠。他倆根本沒有左右西晉國是的威望。推薦杜預鎮守荊州的老將羊祜,臨終上表、老淚縱橫,就這,他也沒能勸動晉武帝去滅東吳。更何況杜預了?

真正能夠左右朝局的,是賈充、荀勖、山濤這些人。這些人才是真正的西晉決策層。對於滅掉東吳,這個決策曾堅決不同意。山濤是有自己的“辯證”算計,而賈充和荀勖這兩個傢伙就有點兒能躺平就躺平的意思了,怎麼舒服怎來,沒事折騰東吳幹啥?

但是,司馬炎竟鐵了心要滅掉東吳,任憑決策層怎麼勸也沒用。司馬炎不是都準備偃武修文了嗎?怎麼這時候如此堅決?

完全是因爲內部政治局面發生了劇烈變動,跟甘露之變的影響一樣。

司馬炎有個弟弟,即齊王司馬攸,非常聰明;司馬炎有個兒子,即晉惠帝司馬衷,非常白癡。然後,就問:司馬炎死後,到底傳位給弟弟還是傳位給兒子?

在魏蜀吳三國之中 堅持最後的爲何是東吳 第3張

司馬炎肯定想傳位給兒子,畢竟是親生的。但兒子是白癡,大家都知道。所以,豪族士大夫們就認爲應該傳位給弟弟司馬攸。於是,廟堂博弈也就拉開序幕,大臣們各種苦口婆心、司馬炎各種裝聾作啞。反正,他一定要傳位給兒子。

後來,司馬炎得了一場重病,幾乎就要嗚呼哀哉了。這時候,朝堂也就暗流涌動,大臣們準備撇開白癡太子司馬衷、擁立齊王司馬攸。但是,司馬炎突然病好了。這時候,司馬炎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權威嚴重不足。

爺爺司馬懿,要威望有威望、要功績有功績、要手腕有手腕;伯父司馬師,要威望有威望、要手腕有手腕,但功績止於平叛;父親司馬昭,要威望沒威望、要手腕沒手腕,但功績是滅掉蜀漢。而自己呢?自己啥也不是。所以,自己死後,大臣們一定會違背遺志,改立齊王司馬攸。

所以,司馬炎必須立一個大功績,這樣才能樹立自己開國皇帝的威望。那這個威望怎麼樹?他爹司馬昭怎麼幹,那他就怎麼幹。於是,東吳也就必須死。

中國爲什麼一定要統一?是魏晉以來四百年屍山血海打出來的覺悟。這是從殘酷演化中殺出來的邏輯和意識形態。但當局者必須迷。魏晉時期,這個邏輯還不太顯明、這個意識形態還不夠強烈。而魏晉精英呢?他們的確名士風流、的確自由張揚、的確敢於衝破各種所謂的封建藩籬,但是他們也的確墮落。指望這夥人能主動去關心外部世界,然後幹出點兒驚天動地的大事情,太難。所以,滅蜀漢、滅東吳,都不是什麼因爲情懷和遠見,而是因爲內部鬥爭不可收拾而只能折騰一下外部。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