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魏忠賢專權時明朝都沒有滅亡 崇禎親政明朝爲何滅亡了

魏忠賢專權時明朝都沒有滅亡 崇禎親政明朝爲何滅亡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天啓年間魏忠賢專權明朝沒亡,爲何到崇禎年間,皇帝勤政反而滅了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明朝實亡於內政腐敗,至崇禎帝時,朝政官員個個明哲保身,崇禎即便多麼勤政,也是一個人在唱獨角戲,談不上什麼“勵精圖治”。

崇禎十七年(1644年),也就是大明滅亡的那一年,他頻繁地召見羣臣,甚至有時一日三見,其目的無非是希望大臣們能提供好的建議,以改變緊張的局勢。

但羣臣的反應又如何呢?我們先來看看對於南遷一事羣臣們的態度。

當時對於崇禎帝來說,南遷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最起碼可以自保。放棄北京,遷都南京,既可以保住半壁江山,明朝也不會那麼快滅亡。

這個建議是由翰林學士李明睿提出的,但是崇禎本人是很矛盾的。如果南遷,棄守北京,在名譽上就會落下一個失國的罪名;但是李自成如火如荼的進攻態勢,後金不斷地襲擾,內憂外患之下,京城早已淪爲危險之地。

遷還是不遷,他想把這個問題拋給羣臣,由他們來做個決定。其實崇禎此舉也打了自己的小算盤,只要羣臣通過,他就順水推舟地表個態,這樣免得擔歷史責任。

可是,羣臣比他狡猾多了。南遷一事在廷上朝議,大臣們的表態很有“用心”。左都御史李邦華認爲,皇帝應該固守京師,讓太子南下比較好。

魏忠賢專權時明朝都沒有滅亡 崇禎親政明朝爲何滅亡了

崇禎一聽,立馬大怒,說自己經營天下十幾年,都沒幹成什麼事,一個孩子又做得了什麼大事呢?

很顯然,崇禎這是在狡辯,古代少年天子層出不窮,天子年幼,可以增派援手嘛。

衆臣在此事上不表態,裝糊塗,其實心裏都有盤算。如果皇帝南遷,那麼就會有一批大臣要留下輔佐太子,變成替死鬼;而如果京城一旦失守,那些力主隨遷的大臣也會因此而受到責罰。

所以,不論贊成還是反對,在崇禎這裏,都不會落下好處,那他們爲什麼要表態呢?

於是,對於南遷一事,羣臣又拋回給了崇禎,最後合議的結果,就是請各路大軍“入京勤王”。

但是勤王的軍隊沒有等來,急報卻先來了。情急之下,崇禎再度召見羣臣商討南遷一事,結果此事懸而未決,保定卻失陷了,通道也沒了,此事也不用議了。

在南遷提出之前的的撤關一事上,羣臣的態度也是這樣的。這說明什麼呢?只能說明羣臣是爲了明哲保身,而崇禎本人又何嘗不是太過愛惜知己的聲譽呢?

作爲一個帝王,事關大明存亡的大事都不敢決斷,又何談“勵精圖治”呢?有學者認爲,崇禎是一個懦弱又生性多疑的人,雖有雄心,但怎奈內力不足,也是一場空談。

每每召見大臣無所獲時,他回宮後便痛哭,並且大罵朝中無人,還在自己的御案上寫下過“文武官個個可殺”,實際上,他處理的官員也不少。

據史料統計,崇禎一朝,宰輔大臣像走馬似的換個不停,內閣大學士換了50位,兵部尚書換了14位;被殺死或逼得自盡的督師或總督多達11人,巡撫殺了11位,這是直接死在他手上的官員。

魏忠賢專權時明朝都沒有滅亡 崇禎親政明朝爲何滅亡了 第2張

而被他抓入監獄間接死亡或判刑的省部一級官員也有幾十人。在明朝亡國前三年,也就是1641年,關押在監獄裏具有大臣資格的官員也高達145人,而這個數字幾乎相當於當時具備大臣資格官員的十分之一。

這又說明什麼呢?說明三個問題:

其一,朱由檢是一個自負的皇帝,他並不擅長用人之術;

其二,由於他的自負與孤傲,也將言路堵塞了。明亡時,朝中大臣少有人表態,崇禎一逼問,就趕緊說自己有罪,再問急了,就說要麼加緊練兵,要麼加餉。羣臣對國事這種態度,崇禎也是需要反思自己的。

其三,大臣們對崇禎早已有了他們的看法,崇禎認爲文武官員沒一個好人,而大臣們也認爲他也並不是一個英明的君王,也就是說,君臣互相誰也看不上誰。

君臣都有問題,最終導致崇禎的命令也沒人執行了,成了一紙空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吳三桂。

他收到入京勤王的命令,首先考慮的是自己,因爲當時的李自成兵力強大。但是作爲臣子,他又不能不奉詔,於是就在路上故意磨蹭,一天行軍三十里,所以在半路就收到了明亡的消息

再者,在對待農民軍的問題上,是剿滅爲主還是安撫爲主,一直沒有定論,反反覆覆,李自成幾次起死回生。

還有在與大清的激戰中,袁崇煥被冤殺後,祖大壽、洪承疇成爲抗清標誌性的人物,結果他們兩人都降清了。

如果說明亡,羣臣有責任,那麼崇禎帝的責任則更大。內政混亂腐敗,實質都是人事,從帝王到臣子都出了問題,怎麼會不亡呢?

魏忠賢專權時明朝都沒有滅亡 崇禎親政明朝爲何滅亡了 第3張

那麼明朝爲什麼沒在朱由校時代崩盤,難道說宦官魏忠賢還有治國的能力嗎?當然不是,而且恰恰相反,魏忠賢是明亡的特大罪人。

明朝在明穆宗至明神宗前期,曾出現過迴光返照的跡象,隆慶新政、萬曆中興,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在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又與羣臣發生“國本之爭”,導致28年不上朝,以至於剛剛積累起來的資本,再次被耗空。因此,有學者認爲,明實亡始於萬曆皇帝。

萬曆皇帝明神宗在位長達48年,也是明朝在位最長的帝王。在他死後,明光宗朱常洛只當了28天皇帝就離世了,權力就過渡到了明熹宗朱由校手上。

由於國本之爭事件,朱常洛朝不保夕,終日活在恐懼中,對於長子朱由校也沒什麼教育,朱由校幾乎就是在魏忠賢和客氏二人教導下長大的。因此,在朱由校當了皇帝之後,魏忠賢和客氏纔有機會上位。

魏忠賢人稱九千歲,在他專政期間,形成閹黨集團,使得明朝的政治更加黑暗。

首先,在取得了朱由校的信任後,他先是掌控了內廷,審批奏章、培植黨羽、迫害后妃。

其次,在把持內廷的同時,他還把手伸向了外廷,並結成了閹黨集團。當時最著名的閹黨黨徒有五虎、五彪、十狗、四十孫等人。這些黨徒遍佈朝野,從朝廷內閣到六部,再到各地的總督,巡撫,魏忠賢的“九千歲”絕非虛名。

朝廷大小事務,基本都要向他請示,只有得到他的認可後纔會有下文。這種情況發展到最後,變成朝政之事竟無人嚮明熹宗請示,舉朝上下,只知魏閹,而不知有“皇帝”了。

更爲重要的是,閹黨利用權力迫害東林黨人,其中“乙丑詔獄”、“丙寅詔獄”就是當時比較有代表性的事件。

魏忠賢專權時明朝都沒有滅亡 崇禎親政明朝爲何滅亡了 第4張

在“乙丑詔獄”事件中,楊漣、左光斗等六人被酷刑折磨致死;在“丙寅詔獄”中,更有周起元、高攀龍等七人死於酷刑。

在魏忠賢大肆逮捕東林黨的同時,各地已是民變四起。明朝內政黑暗,不少正直之士死於魏忠賢的迫害之下,也難怪到了崇禎朝,大臣們話都不敢說了,崇禎自負是一方面,歷史的前車之鑑,大臣們也不得不考慮在內。

那麼,在天啓年間,後金就沒動靜嗎?有,我們看下在入關前,後金都城的變化情況,費阿拉-赫圖阿拉-界凡-薩爾滸-遼陽-瀋陽,後金都城的變化過程,就是後金不斷強大的歷史,同時也是明朝不斷丟失國土的過程。

天啓皇帝在位僅七年,在1620年即位後,努爾哈赤於1621年遷都遼陽。在1622年,努爾哈赤發起了廣寧之戰,此戰之後,明朝喪失了整個遼東。

魏忠賢專權時明朝都沒有滅亡 崇禎親政明朝爲何滅亡了 第5張

此後,努爾哈赤與明朝休戰四年,直到1626年,努爾哈赤休整之後,再次嚮明朝發起了進功,不過這次他沒有佔到便宜,因爲他的對手袁崇煥出現了。

所以,從時間線上來看,後金在天啓年間大規模用兵兩次,大部分時間在休戰,之後袁崇煥出現後,延緩了明朝覆亡的腳步。

綜上所述,明朝覆亡的主要原因還是內政,而魏忠賢的專政無疑是加劇了內政的混亂。到天啓末年,大規模農民起義才爆發。到崇禎即位後,正好農民起義、清軍不斷進功,內政混亂,都趕上了,所以,明亡。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