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東晉建立後周邊環境危機四伏 東晉是怎麼偏安百年的

東晉建立後周邊環境危機四伏 東晉是怎麼偏安百年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東晉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東晉爲何能在江左偏安百年?

“三國耗盡英雄氣,兩晉鼠輩代代出”

熟悉魏晉歷史的小夥伴對於這句名語都不陌生,相比三國時期的轟轟烈烈,它的接班人-----晉朝卻是一副“病懨懨”的樣子,這確實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除此之外,晉朝期間所發生的事情也着實讓人震怒,“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南北割據”等如此藩亂層出不窮,若非華夏一族天命永昌,只怕早已被司馬晉朝盡數毀於這歷史長河中了。

而如此荒亂的局勢之中,晉朝的守墓人------東晉,又是如何得以存處百年的呢,這一切還要從“內憂外患”說起。

東晉建立後周邊環境危機四伏 東晉是怎麼偏安百年的

漢亡於強:西晉竊果卻難治天下

1、漢末爭雄,西晉偶成

漢末靈帝即位,靈帝日日歌酒淫歡不理政事,宮中朝政逐漸被“十常侍”把持,也就是十位掌權太監,十常侍逐漸結成閹黨,他們任人唯親,行事圖財,壯軍制民,讓朝廷一片烏煙瘴氣之態,民間各地更是生靈塗炭。

而逐漸積累起的民怨,也終於在幾名民間術士的鼓動下,如燎原之勢展開了。

公元184年,張角三兄弟真臂高呼:“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這讓各地被壓迫的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對抗腐朽漢廷,他們共尊“土德”,因此義士皆頭戴土黃頭巾,史稱“黃巾之亂”。

東晉建立後周邊環境危機四伏 東晉是怎麼偏安百年的 第2張

較於當時漢朝各藩鎮勢力的兵力來看,黃巾之亂其實本身規模並不驚人,但卻是一種無言的訊號--------漢朝氣數已盡了。

因此,在黃巾之亂被剿滅之後,各地方勢力便以各種旗號開始了自立爲王的行徑,三國時期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在轟轟烈烈的羣雄爭霸之後,最終也角逐出了三位“決賽選手”--------魏蜀吳。

魏蜀吳的後三國爭霸也是十分殘酷的,儘管之後魏國在偷襲蜀漢之後奠定了大局,但其本身曹家勢力也消耗的所剩無多了,這時候士族們開始瞅準時機再次羣起而攻之--------司馬炎完成了謀朝篡位,並皆舊魏兵力消滅了日漸勢衰的吳國勢力,最終完成三國歸晉,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大的“投機”之舉。

但司馬家奪得天下之後,卻並沒有曹魏時的治天下之能。

由於是士族共奪的天下,權利的分配就成爲了最大的問題,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司馬家內部還出現了嚴重的分裂,這讓獲利不均的士族們看到了希望,他們開始各自扶持一位司馬世子,並攛掇着爭奪晉朝皇權。

“八王之亂”便由此展開了,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混亂的皇權爭鬥,因爲都已是就藩的司馬皇族,所以其規模遠超清代時的九龍奪嫡。

八王之亂的後果便是將國內的安穩徹底撕碎,讓三國時期被壓制的諸多遊牧民族看到機會,他們開始結羣地向中原進軍,又開啓了新一輪的紛爭------五胡亂華。

東晉建立後周邊環境危機四伏 東晉是怎麼偏安百年的 第3張

西晉當時歷經八王之亂後,國內各勢力之間都互相不信任,都放任這胡人對政敵的進攻與掠奪,漸漸地讓局勢走向了失控,最終胡人勢力(前趙)攻陷長安,西晉徹底滅亡。

2、晉朝東撤,北境混戰

公元317年,琅琊王攜僅存的晉朝皇族東渡,到達了建鄴城(今南京),並在此復辟了晉國朝廷,後世稱“東晉”,而隨着晉朝的敗退,長江以北的地帶便徹底蒙了上“胡塵”,也由此開啓了南北朝的時代。

北方在胡人與漢人勢力的較量下,最多時共存在着十六國之多的勢力,其勢力分佈盤根節錯,極其複雜。且他們相互之間進行混戰,各國更迭十分頻繁。

在這其中,比較有代表的便是前秦勢力、燕勢力、鮮卑勢力,這其中尤其以前秦勢力最具代表性,前秦領導人苻堅憑藉着絕對的武力,曾將北方諸國皆統於手中,讓北方迎來過一段時間的大一統時代。

而與此同期的東晉卻仍在進行着“皇權改革”,這是一件極爲“倒反天罡”的改革,通俗來說就是士族們通過各種的新政推行,來從皇帝手中獲得權力,而敗退東部的司馬皇族對此甚至無“還手之力”,當時士族們幾乎已是讓司馬家進行二選一,要麼放權,要麼就滅國,是一個動盪的時代。

由此來看,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東晉是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態,可處於走鋼絲的東晉,又是爲何能在這種時代裏存在百年呢?

東晉建立後周邊環境危機四伏 東晉是怎麼偏安百年的 第4張

晉存於弱:敗也內憂外患,成也內憂外患

1、內憂過多,放權尋和

在當時的時代中,晉朝東逃之後便引來了最大的內憂------南北士族的對立。

司馬睿帶着僅剩的晉朝勢力敗逃建鄴後,便一度引起了建鄴的南方士族的方案,因爲權力的分配再次成爲了難題,南方士族認爲他們是東晉的功臣,理應獲得朝中大權。但北方士族們卻不這麼想,他們認爲自己纔是晉朝的元老,應該繼續執掌重權。

在這樣的鬥爭之下,才能本就不濟的司馬家只能選擇放權求和,晉元帝司馬睿權柄漸漸下放,甚至在東晉一度出現“王與(司)馬,共天下”的局面。

但也得益於這種“皇帝垂手,士族得權”的局面,東晉竟然在紛爭之中迎來了巧妙的和平,猶如暴風眼中的寧靜一般,各氏族間雖有矛盾,但礙於皇帝已放權,還是各自收斂幾分,他們推選了各自的代表在朝中當值,以謀求着相應的利益,形成某種意義上的政治平衡。

而最好的例子便是“淝水之戰”,這是一場載入史冊的以少勝多案例,對戰雙方是一統北方的前秦與敗退的東晉。

面對這樣實力懸殊的戰鬥,世人都認爲前秦必將一統天下,但當時的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再次放權,平和了東晉內部謝、桓兩家最大士族的矛盾,謝、桓兩家由此開始不計前嫌聯手抗秦。

東晉建立後周邊環境危機四伏 東晉是怎麼偏安百年的 第5張

有了這兩大家族的帶領,東晉內部表現出了異常的團結,衆志成城皆爲護國。也因有了各氏族的鼎力相助,晉軍的補給與情報竟優於對敵的秦軍。

再加之前秦君王苻堅的一味心機,謝、桓兩家共同設計在淝水(今安徽壽縣東南)大敗了冒進的苻堅親軍。

由於苻堅的大軍中不僅有前秦親軍,更有各胡國勢力的協戰部隊,他們之間本就是面和心不合的關係,所以失去了前秦大軍的壓制,這些協戰部隊開始紛紛臨陣造反。除了臨陣的部隊外,後方諸國也開始了叛亂造反的攻勢,其中以後秦與燕國尤爲甚。

在這樣多方的夾擊之下,東晉便奇蹟般地抵禦住了北方的總攻,而且抓住了北方再次混亂的時局,東晉還進行了多次北伐且均有所得,這位東晉的延續創造了必要條件。

2、外患太強,眼無弱晉

而東晉的百年延續除去自身的原因外,外敵太強也是一個原因。

通常來說,外敵太強並非是一件好事,但對於已經退無可退的東晉而言,卻成爲了一件好事,原因也很簡單,東晉已經弱到讓北方諸國忽略了它,或者說無暇去進攻它。

當時的長江以北的大地上,匈奴的成漢政權統霸西南方,西涼與北涼在西北方虎視眈眈,北燕則在東北方與鮮卑族共同進擊中原,其中間地帶更是有強盛的前秦在烈戰四方。

東晉建立後周邊環境危機四伏 東晉是怎麼偏安百年的 第6張

如此的局勢之下,北方各國都很“忙”,畢竟眼前強敵已經衆多,一個不會進攻的東晉根本入不了他們的眼中,其次,在古代要開展一場渡江大戰是十分困難,加之前朝三國時期的“赤壁大戰”仍歷歷在目,這些北方諸國人人都不願效仿曹丞相再強渡長江,所以東晉在這樣的局勢下,爲自己贏得了些許生機。

除此之外,當時三國時期,是司馬家的勢力打下的南方(鄧艾偷襲蜀漢),所以在三國歸晉後,司馬家對於南方的統治是較爲穩定的,各軍鎮基本都在各士族的控制之中,所以內亂也暫時沒有興起的趨勢。

也源於這種內憂與外患相互構建的微妙平衡之中,東晉有了屬於自己喘息的時間,沒有被當時強盛的北方一舉拿下。

東晉建立後周邊環境危機四伏 東晉是怎麼偏安百年的 第7張

寫在最後(總結)

通過西晉的建立到敗退爲東晉這段歷史的知道,其實我們不難發現,晉朝的皇族確實缺少一些治國的能力與舉措,東晉的偏安一隅,更像是內部士族的合作與外族的紛爭共同鑄就。

而證明這一理論的實證便是從“八王之亂”到“五胡亂華”的進程,又從“五胡亂華”到“淝水之戰”的演變。

八王之亂的出現,說明司馬皇族本身存在着巨大的問題,尤其是皇權與皇帝人選的問題,而五胡亂華的演變,則從側面說明司馬家對大軍的管轄逐漸脫節,甚至完全脫離,這才致使北方大地完全淪陷。

東晉建立後周邊環境危機四伏 東晉是怎麼偏安百年的 第8張

但“淝水之戰”的勝利,卻又是士族與皇室的畸形平衡才鑄就了最終勝利,當然,這其中也包含北方過於繁雜的勢力紛爭,才讓前秦的攻勢僅止於一次“淝水之戰”而已。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西晉到東晉再到東晉的存續,是一段“成也內憂外患,敗也內憂外患”的史詩長歌,是內部畸形平衡與外部頻繁亂鬥共同造就的結果。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