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東晉書聖 東晉十六國

東晉書聖 東晉十六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晉(The Tsin Dynasty,317年-420年)是由西晉皇族司馬睿南遷後建立起來的王朝。

魏晉南北朝,又稱爲三國兩晉南北朝,這段歷史總共持續了三百多年,算起來也只是相當於歷史上一個朝代(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壽命差不多都是三百年左右),但毫無疑問,這絕對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爲頻繁的時期。

不說三國鼎立到西晉代魏期間紛繁複雜的政權更迭,也不說中原地區讓人眼花繚亂的五胡十六國,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便是這段時期相對穩定的一個朝代——東晉王朝的歷史。

從公元317年晉元帝司馬睿南遷建立東晉,到公元420年末代皇帝晉恭帝司馬德文被劉裕(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廢除,東晉雖然只持續了一百年左右,但卻出現了十一位皇帝,由此可見其皇權的更替也是相當頻繁的。

話說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嚴重消耗了西晉王朝的實力,隨之而產生的政治腐敗和經濟崩潰,導致原來歸附西晉的匈奴、鮮卑、羯、羌和氐等少數民族趁機紛紛南下建立自己的政權,其中匈奴人劉淵建立的“前趙”竟然一連俘殺了西晉末期的兩位皇帝。隨着西晉最後一位皇帝——晉愍帝的被殺,西晉王朝宣告徹底滅亡,也從此拉開了“五胡亂華”的序幕。

東晉書聖 東晉十六國

  東晉地圖

於此同時,西晉旁系皇族——琅琊王司馬睿在琅琊王氏和南方士族的共同支持下建立了一個偏安於南方江南的小朝廷,這便是歷史上“六朝”之一的東晉,司馬睿由此也幸運地成爲一名開國皇帝,是爲晉元帝。

由於東晉的建立主要得力於“琅琊王氏”中王導王敦等人的鼎力相助,他們趁機掌握了朝廷的大部分權力,所以世人稱之爲“王與馬共天下”。晉元帝爲了掌握更多權力,開始不斷排擠王導王敦等人,不料卻反而在“王敦之亂”後被完全架空。

憂憤成疾的晉元帝在當了6年皇帝后駕崩,太子司馬紹繼位,是爲晉明帝。晉明帝在位時雖然平定了“王敦之亂”,加強了中央集權,但可惜在位4年便病逝了,年僅5歲的太子司馬衍繼位,是爲晉成帝。

晉成帝年幼,由其母皇太后庾文君臨朝聽政,由於太后之兄庾亮執意徵召平定“王敦之亂”的功臣——時任冠軍將軍的流民帥蘇峻入京,以削減其兵權,結果直接引發了“蘇峻之亂”,還好最終被東晉名將陶侃、溫嶠等人起兵平定。

晉成帝22歲那年(在位18年)突然染病,由於兩個兒子司馬丕和司馬奕都比較年幼,便決定將皇位傳給弟弟司馬嶽,是爲晉康帝。無奈晉康帝也只在位3年便病逝了,年僅2歲的太子司馬聃繼位,是爲晉穆帝。

晉穆帝時期,徵西將軍桓溫消滅了盤踞在四川的“成漢”政權,而且三次北伐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東晉版圖由此得到明顯擴大。不過晉穆帝也是一位短命的皇帝,19歲便英年早逝了。由於穆帝無子,皇太后褚蒜子決定讓晉成帝的兒子司馬丕繼位,是爲晉哀帝。

東晉書聖 東晉十六國 第2張

  晉成帝

晉哀帝喜歡長生不老術,在位5年便因爲服丹藥過多而去世了,其弟司馬奕繼位爲皇帝。由於司馬奕在位的第6年便被野心勃勃的權臣桓溫廢黜,所以歷史上也稱之爲晉廢帝。

桓溫爲了把持朝政,另立與自己關係不錯的司馬昱(晉元帝幼子,晉明帝之弟)爲皇帝,是爲晉簡文帝。晉簡文帝只是桓溫所立的傀儡,所謂“拱默守道而已”,病危臨終之前他還曾想下詔直接禪位給桓溫——“少子可輔者輔之,如不可,君自取之”,但遭到左將軍王坦之等人的強烈反對。最終,晉簡文帝只得修改詔書,讓桓溫仿效諸葛亮和王導輔政。

鬱悶的晉簡文帝在位僅八個月便去世了,11歲的太子司馬曜繼位,是爲晉孝武帝。晉孝武帝時期發生了兩件著名的歷史事件,一是在“淝水之戰”中擊敗了前秦皇帝苻堅所率領的百萬大軍,二是與寵妃張貴人喝酒時,因爲挖苦對方而被對方用被子捂死,終年只有35歲(在位25年)。

晉孝武帝去世後,15歲的太子司馬德宗繼位,是爲晉安帝。可惜僅僅過了9年,桓溫的兒子桓玄便率軍攻入建康,正式篡位建立“桓楚”政權,晉安帝被降爲平固王。同年,武將出身的劉裕起兵擊敗桓玄,迎立晉安帝復位。此後,劉裕不但平定了“孫恩盧循之亂”,還攻滅了“桓楚”“南燕”“譙縱”“後秦”等割據政權,成爲東晉王朝炙手可熱的人物。

公元419年,晉安帝突然駕崩(史載爲劉裕毒殺),其弟司馬德文繼位,是爲晉恭帝。次年,晉恭帝被迫禪位並很快被殺,劉裕在成功建立“劉宋”王朝的同時,也徹底宣告了東晉王朝的滅亡。

總體來說,東晉這個朝代在歷史上的存在感並不是很強,一方面因爲皇帝們都異乎尋常地短命,另一方面也因爲他們之中沒有幾個能夠真正擁有實權,其核心權力基本都被士族門閥的輪流操控,所以皇帝們幾乎難以有所作爲,以至於“青史留名”的機會不多。比如說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很多人都知道東晉的謝安兄弟,卻不瞭解當時的皇帝是晉孝武帝司馬曜。

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正是晉朝代魏之前,由魏文帝曹丕所創造出來的一種名叫“九品中正制”的人才選拔制度。這種制度和兩漢的察舉制以及隋唐以後的科舉制有所不同,它雖然將人才的優劣分爲九個等級,但其類別卻只有二種,即上品與下品,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正是東晉門閥士族制度最真實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