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皇帝祭天時的齋戒銅人是誰? 解密銅人起源

皇帝祭天時的齋戒銅人是誰? 解密銅人起源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設置齋戒銅人始於明太祖朱元璋

鑄銅人以示警

祭天作爲乞求神靈賜福攘災的一種儀式,曾是古代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已有祭天活動,據《尚書·堯典》記載,帝堯時期“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從考古資料看,如今已發現的新石器時期祭祀遺址已有30多處。

皇帝祭天時的齋戒銅人是誰? 解密銅人起源

網絡配圖

祭天儀式中設置齋戒銅人,最早始於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元末的戰亂中審時度勢,蕩平羣雄,逐元順帝於漠北,建立了大明王朝。他認爲自己能取得這樣的豐功偉績一定有上天的眷顧,所以每年都要舉行隆重的祭天大典,表達對上天的感激。爲了使這種感激表達得更加虔誠,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命大學士朱升撰齋戒文:“戒者,禁止其外。齋者,整齊其內。沐浴更衣,出宿外舍,不飲酒,不茹葷,不問疾,不弔喪,不聽樂,不理刑名,此則戒也。專一其心,嚴畏謹慎,苟有所思,即思所祭之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精白一誠,無須臾間,此則齋也。”朱元璋還規定:“臨祭,齋戒三日,務致精專。”他覺得惟有這樣“庶可格神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諭“人心操舍無常,必有所警,而後無所放”,令禮部鑄銅人以示警。銅人高一尺五寸,手執牙簡,如大祀簡上書“致齋三日”、中祀則書“致齋二日”。祀前三日,由太常寺進置於齋所。此後,祭天不僅成爲明清兩朝的一種制度,皇帝齋戒請出“銅人以示警”也成了必不可少的慣例。

 魏徵被唐太宗李世民視爲一面鏡子

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

祈年殿西配殿的祭天禮儀展覽包括祭天歷史以及明清兩代皇帝的祭天禮儀、祭祀年表、祭天儀程等,齋戒銅人出現在“祭天儀程”部分,立在“看牲視牲”和“恭進銅人”前面的展櫃中。展板上關於齋戒銅人的介紹文字是這樣寫的:“大祀前,禮部官要在皇帝齋戒處安設手執齋戒牌的銅人提醒皇帝齋戒。傳說銅人爲唐代著名諫臣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以直諫敢言著稱,輔佐唐太宗李世民長達17年,進諫數百次,且多爲唐太宗採納。《舊唐書·魏徵傳》記載,唐太宗曾多次感慨:“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這段流傳至今的“鏡子”名言中所說的“以人爲鏡”的人正是魏徵。在魏徵寫給唐太宗的奏疏中,最有名的當屬《諫太宗十思疏》,奏疏寫於貞觀十一年(637年),隨着經濟的發展,百姓生活越來越富足,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遊,勞民傷財。魏徵對此極爲憂慮,於是“頻上四疏,以陳得失”。

皇帝祭天時的齋戒銅人是誰? 解密銅人起源 第2張

網絡配圖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重,唐太宗到魏徵家中探望時流着淚問魏徵有什麼要求,魏徵強支病體說:“我不愁別的小事,只擔心國家的興亡。”第二天,魏徵便溘然長逝,享年63歲。唐太宗悲痛萬分,罷朝五天致哀,命以一品官禮葬,還把魏徵像畫於凌煙閣上,經常前往弔唁賦詩,以示緬懷。唐太宗還在魏徵像前感嘆道:“今天魏徵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啊!”對此,著名畫家閻立本還繪有一幅《魏徵進諫圖》。

剛炳爲明成祖時期司禮監太監

賜葬八寶山 建護國褒忠祠

剛炳(約1348年-1403年),明洪武年間,他隨侍太祖征戰四方,甚得明太祖朱元璋的賞識。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他又隨朱棣駐守北京。在剛炳的建議下,燕王招攬了姚廣孝等著名輔臣。燕王起兵“靖難”時,剛炳隨侍燕王左右,屢立軍功,深得永樂皇上信任,常被永樂皇帝喚入內宮,並親切地呼其爲“剛鐵”。由於常常出入於紫禁城,爲防止奸臣進讒陷害,剛炳於是自己淨身避嫌。

永樂年間,驍勇善戰的剛炳曾扈從明成祖朱棣北征大漠瓦剌,再建功績,被永樂皇帝提拔爲司禮監太監。在攻取永平、保定時,剛炳智勇雙全衝鋒在前,奪得首功;在北征元朝殘餘勢力時,又相繼智取了陽和等地。其後,剛炳血染沙場,戰死於大漠,明成祖朱棣甚爲悲痛,念剛炳忠勇雙全,不僅將其褒揚爲“開國元勳”,還賜葬於黑山(今北京八寶山),“歲時享祭”,併爲他建了一座祠廟——護國褒忠祠。

但也有人認爲剛炳並無其人,因爲《明實錄》、《宦官傳》等明代的多種史籍中,均沒有他的記載。但在嘉靖十年的《重修皇明故司禮監太監剛公墓記》以及萬曆元年楊博所撰的《重修黑山會司禮監太監剛公護國寺碑記》中,卻詳細地描述了剛炳的事蹟,比如他的交趾血統,洪武時“參侍帷幄”,常從太祖征伐,後封爲燕王府承奉,隨朱棣起兵靖難、徵漠北。在靖難之役中,“親犯矢石,首擒平保”,隨成祖“北征瓦剌,智取陽和”,被提升爲司禮監太監……

皇帝祭天時的齋戒銅人是誰? 解密銅人起源 第3張

網絡配圖

 冷謙是明代太常寺樂官“協律郎”

被譽爲明代郊廟音樂的奠基者

關於齋戒銅人,除了魏徵和剛炳,還有一說是明代樂官冷謙。有人認爲,齋宮大殿前丹墀上齋戒銅人石亭裏的那尊警示皇帝“恪恭罔懈”的銅人雕像,正是這位同樣敢於直言進諫的冷謙。

冷謙可謂明代郊廟音樂的奠基者,是明初很有影響的音樂家、養生學家,其專著有《太古遺音》、《琴聲十六法》、《修齡要旨》等。如今流傳下來的史籍記載中,對其在音樂、繪畫、養生等領域的造詣多有褒讚。《明史·樂志》記載,明太祖“置太常寺,其屬有協律郎等官。元末有冷謙者,知音,善鼓瑟,以黃冠隱吳山(今浙江杭州)。召爲協律郎,令協樂章聲譜,俾樂生習之。……乃考正四廟雅樂,命謙較定音律及編鐘、編磬等器,遂定樂舞之制”。明末清初的姜紹書在其所撰《無聲詩史》的記載是:“仙人冷謙,字起敬,武陵人,道號龍陽子。洪武初以善音律仕爲太常協律郎,蓋百餘齡矣。”“中統(1260年-1263年)初,與邢臺劉秉忠從沙門海雲遊,書無不讀,尤邃於《易》及邵氏《(皇極)經世》,天文、地理、律歷、衆技皆能通之。至元間,秉忠入拜太保,參中書事,君乃棄釋業儒,遊於霅川……”清代徐沁在《明畫錄》卷二《冷謙傳》中的描寫更爲神奇:“世傳其化鶴入瓶,事甚詭異。”據傳,冷謙還是一代名醫,對養生術頗有研究,曾提出六字延年訣,即“噓、泗、呵、吹、呼、嘻”,在調攝、養生、四季起居、按摩等方面都有獨到見解,著有養生學專著《修齡要旨》,後被清人葉志銑輯入養生學叢書《頤身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