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秦始皇死後深挖690米 棺槨竟漂浮於劇毒之上

秦始皇死後深挖690米 棺槨竟漂浮於劇毒之上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周平王東遷東周以來,天下諸侯盡皆分割,相互征伐達500餘年,史稱春秋戰國。隨着商鞅變法的實施,秦國國力日益增強。終於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盡掃六國而合天下,廢諸侯而設三十六郡,以百官統之。爲了方便全國的生產,秦始皇還統一文字、度量衡。爲了加強國防力量,他還修築馳道和長城,方便軍隊運輸和防守邊疆。如此豐功偉績,可真算得上是千古一帝。

嬴政自視功績前無,因此取三皇五帝中的二字,創立“皇帝”一詞。既然是古今第一皇帝,肯定要在活着的時候享盡人間奢華,就算死了也要顯示自己恢宏的氣勢,以英靈統御天下。

公元前247年,還未一統天下的秦王嬴政,就開始着手修建自己在驪山的陵墓。陵墓的設計者,是當時的丞相李斯,而監工則是少府令章邯。而這陵墓的規模,必然是亙古未有的,這一點可以根據修建秦始皇陵動用的人數佐證。據《漢宮舊儀》記載:“將隸徒七十二萬人治驪山者。”明顯可以得知,僅僅修建驪山陵的隸徒,就有七十二萬人。

秦始皇死後深挖690米 棺槨竟漂浮於劇毒之上

網絡配圖

此外爲了防止陵墓被盜,始皇下令深挖,《漢宮舊儀》記載“旁行三百丈乃止”。以秦漢度量制推算,三百丈大約有690米,大約相當於277層樓高。倘若記載屬實,那秦始皇的陵墓規格,絕對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雖然深挖了那麼深,秦始皇依舊認爲不保險。爲了保證萬無一失,他下令自己的陵墓必須“已深已及,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古人普遍採用木料造屋,數千年前的陵墓不僅有硬度要求,竟然還有防火要求,因此可以推斷,驪山陵一定採用了極爲特殊的防火、防鑿材料。

採用瞭如此高等的技術,秦始皇陵理應萬無一失,可是他依舊擔心死後墓室被盜。據《史記》所載:“工匠爲機,藏皆知之,藏重既泄……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這是秦二世胡亥所說,意思就是秦始皇陵修完後,爲了保守陵墓的祕密,竟然將所有工匠,全都死死關在墓室裏面,再也不能出來。

究竟是何等祕密如此關鍵,以至於秦二世胡亥如此大動干戈呢?一來,可以證明秦始皇陵,應該有一個不爲人知的入口。爲了保住這個入口的祕密,所有人都不能活着出來。二來,《史記》說“工匠爲機”,這機指的是什麼?一種是打開墓室的機關,另一種就指的是機關暗器。

秦始皇死後深挖690米 棺槨竟漂浮於劇毒之上 第2張

網絡配圖

我國春秋時期就有一位深知機械構造的人,名叫魯班。他做出的東西,無一不是精品。有一本書叫《魯班營造法式》,就是講得魯班的機械構造。可惜由於年代久遠,書中大部分已經失傳,殘留的《魯班經》講得只是建築、裝修一方面的東西。可即便如此,魯班流傳下來的技術依舊令今人讚歎不已。秦代一定有完整的《魯班營造法式》,可能會製造出更加精巧,又令今人匪夷所思的器械。

另外據《水經注》記載,秦始皇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銀爲百川江河大海”。也就是說這始皇陵內,洞穴頂刻着的是天文天象,而地面則模仿秦國的地勢營造,江河湖海則挖出壕溝灌入水銀,模仿秦國的河流。水銀是重金屬,有劇毒,但是這種金屬卻是液體的,因此秦始皇的棺槨有可能就是銅質的,漂浮於水銀河之上。根據考古隊的資料顯示,秦始皇陵的土壤,其水銀含量確實呈現一種非常規則的幾何圖案,因此上述所言應該不誣。

秦始皇死後深挖690米 棺槨竟漂浮於劇毒之上 第3張

網絡配圖

嬴政的防盜墓措施,效果如何?有史料記載秦始皇陵曾經屢次被盜挖,比如項羽、黃巢、溫韜等人都有記載,但是根據考古隊的勘察資料顯示,秦始皇陵附近的封土堆土壤未曾翻動,地宮也似乎未被破壞,因此驪山陵實際上根本沒有被盜過!至於爲什麼不被盜挖,可能與劇毒有關,也有可能是難以找到地宮入口。

如果情況屬實,還是希望考古人員掂量一下自己裝備的水平,不要盲目挖掘。當年鐵骨錚錚的郭沫若非要挖陵,以致許多原本完好如初珍貴的文物,見到空氣便灰飛煙滅。千萬不要再讓文物憑空消失的慘劇上演,這是小編內心迫切的希望。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