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將帥慫還是皇帝傻?松山之戰崇禎輸到關外只剩山海關

將帥慫還是皇帝傻?松山之戰崇禎輸到關外只剩山海關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對後金的作戰,從萬曆年間就已經開始了,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於盛京以“七大恨”告天,正式起兵反明,一路攻城略地,兵鋒銳不可當,萬曆皇帝方纔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雙方與薩爾滸交戰,明軍大敗,自此,明朝轉入戰略防禦階段,這種不利的形勢一直延續到崇禎年間。

整個東北局面在經歷了孫承宗、熊廷弼、袁崇煥等多位名將的苦心經營後,依靠堅固的關寧錦防線,始終拒敵於關外,可是遼東大半已被後金所佔領,明軍在戰略防禦期間,敗多勝少,更何況關內農民起義風起雲涌,明軍很有可能處於兩線作戰的狀態,那麼,是不是意味着明軍在對後金的戰鬥中,就沒有機會了呢?

將帥慫還是皇帝傻?松山之戰崇禎輸到關外只剩山海關

網絡配圖

筆者認爲,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顯然,明軍的機會是有的,而且還比較多,比較明顯,可是,由於崇禎皇帝的戰略決策失誤,導致了這個機會變成了危險,筆者想說的這個機會,就是崇禎十三年至崇禎十五年的松山之戰。

明軍統帥洪承疇是一個老成持重的帥才,而清軍統帥皇太極更是一個軍事天才,皇太極與崇禎十三年派兵包圍錦州,但是隻圍不攻,意在圍點打援,引誘明軍前往錦州解圍,伏擊於途中,集中優勢兵力打一場殲滅戰,此役皇太極動用了十餘萬八旗精銳,可以說下了血本了。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洪承疇奉旨率軍前往錦州解圍,並將駐守北方邊防的八個總兵都調至麾下,總兵力達到十三萬,洪承疇非常明白皇太極的用兵方略,吸取了以往分兵出擊被各個擊破的教訓,可以說是將明朝北邊所有的精銳全部聚集於寧遠前線,採取了步步爲營的戰術,與清軍相持與錦州外圍,決定與清軍打一場持久戰。

列位看官應該都知道松山之戰的過程,崇禎皇帝,特別是兵部尚書陳新甲,改變了持久戰的既定方針,數次催促洪承疇出戰,洪承疇被迫出兵,皇太極聞訊立即趕往前線,並立即切斷了松山與杏山、塔山、錦州的聯繫,使其困守松山,孤立無援,最終全軍糧草耗盡,突圍失敗,軍心渙散,此時的大潰敗已然形成,崇禎十五年,松山、錦州失守,洪承疇本人也被俘投降。

將帥慫還是皇帝傻?松山之戰崇禎輸到關外只剩山海關 第2張

網絡配圖

從雙方的用兵方略而言,久耗下去,清軍必敗,因爲清軍畢竟是以一隅抵一國,皇太極耗不起,因此,洪承疇堅持步步爲營,打持久戰的戰略方針無疑是上上之策,此時的錦州守軍主將祖大壽專門派人突圍告知洪承疇,城中糧草充足,足可支持半年,希望洪承疇能夠穩紮穩打,不要貿然出兵解圍,二人觀點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從雙方的軍事力量來看,明軍與清軍都下了血本,一旦明軍獲得勝利,清軍必然銳氣大喪,但一旦明軍失敗,明朝在北方的最後一點精銳家底算是拼光了,從山海關到薊州將無兵可調,在整個遼西戰場,明軍將面臨無險可守,無城可守(還剩一個寧遠)的局面,關寧錦防線也隨時面臨崩潰的危險,因此,洪承疇集聚重兵與清軍決戰於錦州外圍,可謂是一次豪賭。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洪承疇被迫放棄對峙相持的戰略方針,就已經意味着松山之戰的失敗,但是,這並不是洪承疇的本意,他是極力反對立即出兵解圍的,那麼,誰要對松山之戰的失敗負責呢?筆者認爲,崇禎皇帝和兵部尚書陳新甲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崇禎皇帝和兵部尚書陳新甲沒有把握住這個機會,僅僅憑藉着不切實際地瞎猜測、瞎指揮,否定了洪承疇的戰略方針,硬是斷送了這十三萬大軍,也斷送了整個東北局勢,看看對手皇太極吧!主動前往一線指揮,可謂身先士卒,鼓舞士氣,兩相對比,高下立現。

將帥慫還是皇帝傻?松山之戰崇禎輸到關外只剩山海關 第3張

網絡配圖

其次,洪承疇也要負一定的責任,前文已經說了,洪承疇的戰略方針是一場豪賭,如果按洪承疇的部署,極有可能扭轉遼東局勢,使明軍處於戰略優勢,但一旦失敗,明軍在東北幾乎無立足之地,無論如何,洪承疇得有必勝的把握才能賭這一把,可他卻沒有將干擾戰略方針實施的因素考慮全面,作爲崇禎皇帝依賴的重臣,洪承疇應該明白這位皇帝多疑少斷的心理,如果說是忽略了,那就是他作爲統帥的失職,當然了,這其實不在他作爲臣子能夠控制的範圍之內,因此,很多人對於洪承疇此敗,是表示同情的。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洪承疇大軍被圍之後,各路總兵就開始打着自己的小算盤了,都想着如何保存自己的實力,而不是如何突破重圍,加上糧道被斷,軍心浮動,洪承疇倒是想奮力一搏,可是各路將領臨陣退縮,大軍潰敗,而此時諸如吳三桂等部,均不願出兵援救松山,明軍是一支大軍幾條心,而清軍則是幾支大軍一條心,這也是導致松山之敗的一個原因。

松山之戰後,明朝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幾代名將苦心經營的關寧錦防線岌岌可危,最終只剩三萬餘殘軍跟隨吳三桂退守寧遠,此役是明清雙方在遼東最後的關鍵戰役,以後明軍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對清軍的有效反擊。

將帥慫還是皇帝傻?松山之戰崇禎輸到關外只剩山海關 第4張

網絡配圖

此役之後,明朝內部開始追責,言官們紛紛彈劾陳新甲及兵部,一場口水戰之後,也就不了了之了,畢竟最後做決策的是崇禎皇帝,由於當時訊息不通,崇禎皇帝還不知道洪承疇已經投降清朝,還下旨表彰了洪承疇,在某一段時間裏,洪承疇一直是爲國捐軀,令人尊敬的烈士,實在令人啼笑皆非啊!

洪承疇投降清軍之後,受到了相當的禮遇,在皇太極、多爾袞以及順治時代,他都是身居要職,備受重用,在清軍入關後,他也成爲了剿滅反清軍事力量的“急先鋒”,他提倡滿人漢化,從民族融合的歷史趨勢看,他是順應歷史潮流的,但從道德層面而言,他是典型的“失節者”,《清史稿》將他列入《貳臣傳》,可見滿洲貴族在對待“失節者”的問題上,態度是非常明確的,鑑於他的貢獻,將他列於《貳臣傳》甲編。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