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山海關具體在哪裏?清軍是如何進入山海關的

山海關具體在哪裏?清軍是如何進入山海關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644年5月27日,(順治元年四月己卯)清軍至山海關,吳三桂開關出迎,大軍入關。1644年4月25日,大順軍攻入北京城。 5月15日,吳三桂據山海關襲擊大順軍消息傳至北京城。 5月18日,李自成、劉宗敏率領大順軍出兵京城,兵鋒直指山海關。 5月26日,大順軍到達山海關,並形成了對吳三桂的包圍,開始進攻山海關。5月27日,清兵趕至,於中午出擊,大順軍潰敗。6月3日,在北京城的李自成舉行了稱帝儀式,次日清晨離京。山海關一役,在中國歷史上地位相當重要,此役確認了是大順還是大清來取得中國的統治地位,對中國歷史有着深遠影響。

首都淪陷、皇帝自殺,從而標誌着明帝國的滅亡,大順軍控制了整個黃河流域和部分長江流域的廣大疆域,統治區包括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山西、山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以及湖北、江蘇、安徽部分地區。當時中國的四大勢力爲: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佔據遼東之大清政權、擁有江淮以南的半壁江山之南明政權,以及正入蜀的張獻忠之大西政權。就當時的形勢看,大順是最有可能統一全國的政權,龐大的軍力足以威懾其他三大勢力,從北京城接管過來的、完整的帝國中央政府官僚可以用來迅速穩定國內局勢。 然而,接踵而來的山海關戰役,即清軍和大順軍的第一次戰役改變了大順的命運,也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從李自成入京到離京,短短四十幾天內,大順的優勢迅速轉化爲大清的優勢。

山海關具體在哪裏?清軍是如何進入山海關的

明末的山海關大戰是一次關係到中華民族命運的決戰,儘管時間僅有兩天,對中國的影響卻持續了近三百年,正是這次大戰,造成了滿清韃子得勢,遺毒直到今天還沒有消除。當時的形勢是,李自成已經攻佔了北京,吳三桂據守山海關,八旗兵在關外伺機而動,三股勢力互相敵對,在這三股勢力中,八旗兵最強,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次之,吳三桂最弱,但卻是最關鍵的一方,因爲山海關是入關的屏障,山海關的得失,將決定歷史的天平向哪一方傾斜。崇禎吊死煤山以後,吳三桂選擇了投靠李自成,在趕往北京的路上,驚聞自己的“夢中情人”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搶去了,於是“衝冠一怒爲紅顏”,帶兵返回山海關,改而投靠滿清。李自成率領農民軍追擊,把山海關圍了個風雨不透,一場大戰就此引發,而誘因近乎可笑,竟是爲了名妓陳圓圓!

戰爭進行得非常慘烈,雙方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吳三桂的寧遠鐵騎號稱明朝精銳,到底擋不住闖王軍隊的勇猛,呈現潰敗之勢,吳三桂急忙拼死突圍,把滿清韃子接進了城內,幾次哀求出兵,多爾袞就是不肯,等到闖王軍隊與寧遠鐵騎都傷亡過半,這纔出來揀便宜,闖王軍隊猝不及防,儘管奮力拼殺,還是敗了下來。李自成回到北京憤怒難消,抄斬了吳三桂父親一家,棄城而走,而北京這座明王朝的都城,也被韃子所竊據,殘陽下的古都,屋瓦都似染了血色。山海關大戰的結局,對中華民族而言是深重的災難,反思這場大戰,從這場大戰中得到啓示,無疑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李自成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點是律下不嚴,有失民望,闖王軍隊在京時拷掠明朝官員財物,致使人心渙散,是一個重大失誤,而劉宗敏強搶陳圓圓,更是逼反了吳三桂,闖王之敗表面上看是敗於軍事,實際上是敗於政治,闖王英勇善戰世所公認,是位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但缺乏長遠打算,不懂得籠絡士族,這樣的農民政權,必定不會長久。吳三桂降清的原因概括起來有兩個:一是陳圓圓被搶,二是他父親被拷掠,從戰場表現來看,“衝冠一怒爲紅顏”更爲可靠,吳三桂早就將他父親生死置之不理,自從吳三桂與李自成決裂那一刻起,他父親已經死定了。吳三桂獻關當然是賣國行爲,但應看到,李自成政治失策是起因,如果闖王進京約束住部下,歷史將會是另一個結局。

山海關具體在哪裏?清軍是如何進入山海關的 第2張

闖王軍隊與寧遠鐵騎是當時漢軍最有戰鬥力的部隊,闖王軍隊約有十萬,寧遠鐵騎則有三萬,如果聯合起來,不僅可以守住山海關,即使與八旗兵決戰,勝算也很大,可惜,爲了錢財,美女,兩支漢軍最有戰鬥力的部隊竟在關前以死相拼,把大好江山葬送,真是一個時代的悲劇!在民族危亡的時刻,內部還爲了個人利益爭鬥,等待着這個民族的將會是非常悲慘的命運,如今,雄關依舊屹立,彷彿在提醒國人,不要忘記這一鮮血書寫的歷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