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秦亡後楚強漢弱,項羽卻敗給了劉邦,原因在此一點

秦亡後楚強漢弱,項羽卻敗給了劉邦,原因在此一點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朝滅亡後,緊接着的是項羽和劉邦的楚漢之爭。一開始,楚強漢弱,不過,笑到最後的卻是劉邦。

項羽爲何失敗?通常的觀點是,項羽雖然善戰,但只是戰術層面的勝,其在戰略層面上犯了很多重大失誤,以至於釀成最後的惡果。

其中一項關鍵性的戰略失誤,便是他選擇定都彭城,而非關中。

秦亡後楚強漢弱,項羽卻敗給了劉邦,原因在此一點

關中土地肥沃,而且地勢險要,爲四塞之地,易守難攻,秦朝以此成就帝王之業。劉邦也是憑藉這一優勢而建立兩百年的大漢基業,後來的盛唐亦如此。

假如項羽選擇了土地肥沃、四塞之地的關中,那麼楚漢之爭,勝敗未可知也。可惜,項羽目關短淺,難成大器。

真的如此嗎?

1.沐猴而冠

關於項羽爲什麼選擇定都彭城,《史記·項羽本紀》是這麼記載的:

項羽進入咸陽後,殺掉秦王子嬰及王室宗親,並一把火燒得了阿房宮。這時,有人向項羽進言:關中地勢險要,是四塞之地,土地肥沃豐饒,可以以此建立霸業。

然而,項羽見到咸陽宮廷都以殘破有所猶豫,更重要的是,他一心想着東歸楚地,於是拒絕道: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勸他的人頓時無語,隨後跟人吐槽:人家說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如此。這話傳到項羽耳中,他大怒,進而將這個人給烹殺了。

從上述的歷史中,引申出兩個成語——錦衣夜行、沐猴而冠。後人一提項羽定都之事,都會聯想到這兩個成語,視之爲千古笑柄。項羽也自此被打上目光短淺的標籤。

但這種說法,不過是成王敗寇後的抹黑而已。

2.三大原因

項羽定都彭城,其實經過了反覆的思量,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殘暴行爲使他喪失關中稱霸的資本。

秦亡後楚強漢弱,項羽卻敗給了劉邦,原因在此一點 第2張

鉅鹿之戰後,章邯率領二十萬秦軍投降,然而項羽卻將之全部坑殺。這一次坑殺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極其殘忍的殺戮,其規模僅次於白起長平之戰坑殺四十萬趙軍的行爲。

其後,進入咸陽後,他不僅屠殺了秦王子嬰及宗親貴族,還屠殺了咸陽百姓,其後又放火焚燒咸陽城,大火三月不滅。

不論動機如何,項羽的種種行爲都使得他徹底失去了秦人的民心。在秦人普遍仇恨的情緒下,項羽沒有了立足的根基,自然不可能再在關中稱王。

其二,項羽是楚國的舊貴族,他在楚地根基豐厚。

項羽的祖父項燕,是楚國末年抗擊秦國有名的大將。項燕因爲反抗秦國失敗被殺,在楚人心中威望極高。正是因爲這一點,項羽與其叔父項梁在楚地有着深厚的民心基礎

當他們剛一舉起反旗,就有大批人馬聞風來投。而項羽在楚漢大戰最後仍有東渡烏江的想法,進一步說明他在楚地的民心。

項羽不僅得到東、南部楚地舊貴族的支持,而且他的主要將領、謀士以及士兵也都是關東人士。項羽起兵時所帶的八千將士皆爲江東子弟,其手下能征善戰的將軍英布、謀士范增也都爲關東人。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正因爲他的根基在楚地,因此,選擇定都彭城自在情理之中。

其三,更重要的是,從經濟角度講,定都彭城其實不存在爭議。

大部分強調定都關中之好處,往往注重於兩點,一是地勢險要,二是土地肥沃。前一點沒有爭議,但後者卻值得進一步探討。

劉邦建立漢帝國後論功行賞,羣臣相互爭功,歲餘功不決。最後,劉邦拍板,以蕭何功勞第一,封爲酇侯,封地最多。武將們不幹了,紛紛叫嚷:

“臣等披堅執銳,陣戰沙場,多的有百餘戰,少的也不下十多場,可謂出生入死。而蕭何不見有尺寸之功,只會舞文弄墨罷了,從沒上過戰場,但功勞卻在臣等之上,何也?”

秦亡後楚強漢弱,項羽卻敗給了劉邦,原因在此一點 第3張

但劉邦仍堅持己見。劉邦爲什麼以蕭何爲第一功臣?原因在於他後勤做得好。

劉邦的糧餉,不僅取之於關中,更取之於巴蜀,中間經過千山萬嶺的運輸,相當困難。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蕭何才以糧草供應從無缺乏而爲第一功臣。

與之對比,項羽從來不曾爲糧草發過愁。如果楚漢相爭項羽勝了,最後的論功行賞,像蕭何這樣的功勞,根本不會獲得太大的獎賞。

因爲彭城附近就是產糧的地區,更重要的是,彭城水陸兩方面的交通非常便利,糧食的運輸也不是大問題,而從關中之地運糧卻相當艱難。

所以,從經濟角度出發,定都彭城是比關中更好的選擇。

選擇都城更注重經濟而非地理因素,還有後來的五代、北宋,他們基本都將國都定在交通更便利的開封,而不是地勢險要的洛陽或者長安。

我們不能因爲後來的失敗,就對他們最初的選擇全盤否定。分析歷史事件,關鍵的還是要回到當時的情境,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從這一角度出發,貼在項羽身上的莽夫標籤應當可以撕去一些了。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