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弓箭威力如何 古人中一箭真的一命嗚呼了嗎

古代弓箭威力如何 古人中一箭真的一命嗚呼了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古代打仗,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代戰爭類影視劇中常見的“血腥景象”是“一箭殺敵”,向敵人弓箭手弓射箭,就會“落馬”。一箭就被“打落馬下”。強大的擊殺效果,也叫不少“軍事粉”發出“弓箭真有這麼強”的疑問。事實上,至少在火藥出現的冷兵器時代戰場上,弓箭是效率最高的“戰場神器”。

古代弓箭威力如何 古人中一箭真的一命嗚呼了嗎

例如,南宋華樂的《翠微北征錄》有句話說:“軍旗30有6,弓排在第一位,武藝10有8,弓排在第一位。”所謂武俠小說中“刀法”“劍法”,甚至上帝的“神功”“手掌法”,放在戰場上比練習射箭功夫“實用”要好。

弓箭爲什麼這麼實用?首先,從其製作工藝來看,中國人的“弓箭”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但弓箭製作的成熟期是春秋戰國。根據《考工記》,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張弓要用“幹、角、筋、膠、絲、漆”6種材料配合“巧人”,只有每種材料的選擇和製作才能使用嚴格的過程。例如,“粘合劑”必須顏色深,乾燥,但“油漆”必須非常清澈,好工人的誕生往往需要3到4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各種製作過程。

古代弓箭威力如何 古人中一箭真的一命嗚呼了嗎 第2張

這種高質量的弓殺傷力自然也很強。隨着歷代手工業技術的發展,弓的殺傷力世代加強,“裝備比例”也變得更強。還有和它一起強大的東西,還有箭。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箭地主要是青銅箭集羣,但在箭地的長度比例上已經有了嚴格的工藝規定。用《中國曆代軍事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的話充分表達了“人類第一個空氣動力學知識”。從大國家開始,中國的箭地逐漸變成了鐵箭集羣,從兩晉南北朝開始,都變成了鋼集羣。根據《晉書》的描述,當時優質箭集羣已經可以做到“鐵厚1英寸,射孔”。衝擊力很強。

古代弓箭威力如何 古人中一箭真的一命嗚呼了嗎 第3張

甚至在火器開始“搶鏡”的明青年期間,中國的傳統弓箭、技術工藝也更加精緻,明代出現了“開元宮”等硬弓,箭叢中出現了“盔甲錐”和棱角分明的“箭”,箭叢中也有血細胞。

特別重要的是,無論是比同時代殺傷力更強的“好兄弟”石宮,還是明青年時期的“戰場新火槍”火槍,都更重要。弓箭殺傷力有限,但“操作門檻”也高於火槍。但是弓箭比輕射快。這種差異在金庸小說《鹿鼎記》裏久經沙場的“大反派”吳三桂小說中都得到了正確的總結。(火槍)手續很麻煩。“不像我們的弓箭,珠子箭,前後不斷。”說。。因此,如果放在古代戰場上,“彈珠箭”和機動性非常強的弓箭自然會成爲強大的決勝力量。歷代王朝也非常重視弓箭的作用,例如即位時被突厥登上哈馬威,忍受奇恥大辱的唐太宗李世民說:“讓一日一水在前教。”唐朝的所有軍隊通常都要配備一萬兩千張弓,幾乎加上一把人手弓和三百七十萬支箭。多少大黨開拓領土,取得“天坎神威”的勝利,是以“漫畫殺一儆百”的方式獲得的。

古代弓箭威力如何 古人中一箭真的一命嗚呼了嗎 第4張

由於弓箭的決勝意義,歷代王朝也高度評價了弓箭手的培養。對建立龐大禁軍隊伍的宋代來說,“射箭”是最重要的評價。宋軍的精銳部隊士兵要打7到9斗的弓。在80步之內,弓箭手8箭要擊中一半,騎兵射10箭要擊中8箭。發展到明初的明君仍然想要“2分學習刀矛、6分學習弓、2分學習火器”,但仍然以堅韌的弓擊斃,完成了南北統一天下的奇蹟。

弓箭的射擊效率和騎兵的機動能力相結合,置於冷兵器戰爭條件下,效果更加可怕。宋真田戰爭的情況:1126年,17名金軍騎兵在紫川被2000宋軍包圍,金軍分成3組,7名騎兵打前鋒,各左右5名騎兵,在宋軍陣中來回奔跑,進行“和打”。準備了很久的宋軍陷入了混亂。1593年,在壁蹄館戰役中,5000名騎兵被5萬日軍包圍,憑藉強大的騎馬射擊能力,在日軍圍網上取得突破。

古代弓箭威力如何 古人中一箭真的一命嗚呼了嗎 第5張

當然,弓箭的殺傷力能否發揮也與一個軍隊的戰鬥力水平和訓練密切相關。接受典型的“高度重視”射箭訓練的宋軍,發展到北宋中後期,即使是西北邊境的精銳騎兵,也是“抓住弓,只差5 ~ 6鬥,望着每一位教師發箭”。這種訓練水平創下了“2000人被17人打”的恥辱記錄,使政綱的恥辱不復存在,這也不足爲奇。

另外,對於普通士兵來說,“一箭雙鵰”是古代戰場上常見的現象,但由於古代醫療水平落後,今天單純的傷口感染在古代可能是致命的。但是,對武裝和裝備精良的“精兵”、“甲兵”來說,“一箭雙鵰”也是一件難事。因爲中國曆代盔甲也像弓箭一樣世代進化。

例如,軍事力量強大的唐代有“明光甲”、“鎖甲”、“散文甲”等13種盔甲,幾乎層層密集。宋代的精銳支軍一般士兵盔甲達50斤,明初精銳部隊的士兵重達88斤。後來,隨着棉甲代替鐵甲,盔甲的重量減少了,但通常棉甲仍然有35斤重。這樣“全面保護”的精兵連箭都很難射。因此,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也經常能看到各種“重甲難鬥”記錄。例如,在鬆河好幾千場戰鬥中,北宋英雄部隊釋迦軍面對自己的西夏大部隊10倍,仍然以浴血精神和強大的裝備上演着令人震驚的場面。主教練劉平多次箭受傷,但仍反覆衝鋒,10萬西夏士兵接連敗北。甚至在北宋吉安跑步引起混亂後,龍將郭俊仍然開始了結社突擊。在西夏士兵的亂箭射擊下,他全身插滿了箭簇,但還是瞪大眼睛展開突擊,殺死了數十名西夏軍後才壯烈殉國。

古代弓箭威力如何 古人中一箭真的一命嗚呼了嗎 第6張

但是王朝到了最後一天,最先出現問題的往往也是這個“弓箭盔甲”的環節。例如,在“窮弓弱”的宋朝,北宋末年弓箭製造出現了很大的問題,甚至說“橡皮不硬”,弓箭當然也是軟的。認爲弓是第一位的南宋人華嶽也認爲南宋的弓“用處不大”。這件事都沒用,“舒適”的江山自然也保不住。

明末出現了另一個荒唐的現象。明末主張火器鋒利,引進了很多世界先進裝備,但到了“明望清興”的薩爾大戰,火器裝備比例當時很低。需要依靠弓箭的後金八旗軍、明軍對盔甲問題非常感興趣。明朝明信曙光系的吐槽說。

而且,這樣的場面在接下來的幾年裏,再次,再次,再次,再次,再次,再次,大清“騎着弓馬向天開槍”的神話。

古代弓箭威力如何 古人中一箭真的一命嗚呼了嗎 第7張

到了近代,他堅信“弓弩騎天下射”已經被滿清打得夠慘了,弓箭也已經不用了。(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信不信由你)換了兩槍兩炮的清軍沒有改變,連用低戰鬥的素質開槍都不會瞄準。甲午戰爭和庚子國難中,清軍“不能開槍”的缺點也使列強哭笑不得。甚至這個缺點也傳到了民國,1920年的直接安全鬥爭,雙方數十萬人被大殺數千萬發子彈,傷亡加起來只有200人。《泰晤士報》記者毛利順,甚至諷刺:你們雙方將比使用弓箭更快地分出勝負!

代表中國古代軍事和工藝傑出成就的弓箭在這種情況下成爲近代中國落後毆打的註腳。

“箭能擊斃人”的話題背後隱藏着這麼多信息量,包含了那麼多興衰的真相。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