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朱允熥:也是朱元璋的嫡孫,最後什麼結局?

朱允熥:也是朱元璋的嫡孫,最後什麼結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3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己巳,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朱棣的登基成就了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一個“以藩篡逆”的神蹟,註定會被永載史冊。“靖難之役”的失敗,讓建文帝朱允炆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拋開朱允炆自身的主觀因素以及當時大明“無將可用”的客觀因素不說,追根溯源,朱元璋的“不當”傳位纔是引發“靖難之役”的源頭!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朱元璋傳位朱允炆與宗法制度不符,朱允熥纔是合法繼承人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標因風寒病逝,年僅37歲。朱元璋苦心培養數十年的接班人英年早逝讓他悲痛不已,與此同時,皇儲之位的空缺成了年過花甲的朱元璋最擔憂的問題。

按照朱元璋主持編撰的《皇明祖訓》,裏面對於皇位傳承製度有着明確的規定。

“朕惟帝王之子居嫡長者必正儲位,其諸子當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國家。”

簡單來說,明朝的皇位的傳承應當遵循“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原則。朱元璋登基稱帝建立大明王朝的同時,嫡長子朱標被冊立爲皇太子。而對於其他的兒子,不論嫡庶,全部封藩出去。這也確立了朱元璋對於大明皇位傳承製度就是“嫡長子繼承製”。

在太子朱標死後,按照宗法制度,理應由朱標的嫡長子繼承皇位。那麼,朱標有嫡長子嗎?

朱允熥:也是朱元璋的嫡孫,最後什麼結局?

朱標有6個兒子。長子朱雄英和三子朱允熥乃朱標正妻常氏所出,二子朱允炆、四子朱允熞、五子朱允熙和六子(早夭未命名)都是呂氏所生。也就是說,朱標有兩個嫡子。很顯然,朱標的嫡長子就是朱雄英,但偏偏這個朱雄英在8歲那年就夭折了。

朱允熥出生沒多久後,常氏便薨逝了。常氏死後,朱允炆的生母呂氏被扶正成爲繼妃!此時朱允炆已經出生,他的身份是朱標的次子、庶長子!在朱雄英夭折後,朱允炆也只是升級成爲了朱標的長子!但嫡庶之分在其出生之時就已經定下,即便生母被扶正,依然改變不了庶出的身份,充其量就是地位會提高一些罷了。反倒是呂氏之後所生的四子朱允熞、五子朱允熙和那個未命名的六子都是朱標嫡子,因爲他們出生時,呂氏已經是正妻的地位。換句話說,朱標6個兒子中,除了朱允炆之外,其餘五個兒子全部都是嫡子。

類似情況在歷史上也是有先例可參照的。

商紂王有兩個同母的哥哥,長兄叫微子啓。紂王的父母都想讓微子啓爲太子,但有大臣據法力爭,說:生微子啓時商紂王的母親爲妾,生紂王時其母爲妻,有妻的兒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兒子爲太子,雖然是同一位母親。

按照《皇明祖訓》,朱允炆這個庶子是沒有資格繼承朱標爵位的,更不要說是皇位了。按照“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原則,朱標三子朱允熥纔是當時朱元璋真正意義上的嫡長孫!

朱允熥:也是朱元璋的嫡孫,最後什麼結局? 第2張

不得不說,朱元璋立朱允炆爲皇太孫的做法,跟他自己編撰的《皇明祖訓》是背道而馳的。當然,朱元璋作爲制定“遊戲規則”之人,他擁有最終解釋權。

朱元璋爲何放棄朱允熥,偏執選擇朱允炆爲皇太孫?

作爲朱元璋嫡孫的朱允熥之所以會輸給庶孫朱允炆,主要有兩個原因。

1、朱允炆的“仁厚”符合朱元璋對於後代帝王的執政理念。

朱元璋乃一介布衣出身,從社會底層一步步爬到了一個國家權力的巔峯,他的成功是由無數鮮血和枯骨鋪就的。大明王朝在經歷了初期的鐵血、高壓政策後,以“仁”治國是後代帝王最好的執政方針,朱元璋對此也有着清晰的認識。朱標之所以得到朱元璋的喜愛,除了他佔據了出身上的先天優勢外,待人寬厚的性情是朱元璋最爲看重的特質。恰恰朱允炆就完全繼承了朱標的這項特質,也讓朱元璋看到了後代帝王施行“仁政”的可能。

歷史上對於朱允熥的記載資料很少,我們無法判斷朱允熥是否同樣具備寬容仁厚的特質。但如果朱元璋選擇朱允熥,他有能力也有時間培養、教導朱允熥成爲一個理想的接班人。因此,光從“仁”這個角度就排除朱允熥的繼位可能顯然理由是不充分的。

2、朱允熥顯赫的母族勢力成爲其繼位的最大障礙。

朱允熥的生母常氏是明朝開國功臣開平王常遇春之女。鄭國公常茂、開國公常升是朱允熥的親舅舅。大將軍藍玉是常遇春的妻弟,也就是說,藍玉是朱允熥的舅祖父。朱允熥身後的站着常、藍兩大家族勢力。

而朱允炆生母呂氏是太常寺卿呂本之女。呂本膝下無子,死的又早,可以說朱允炆母族毫無勢力。

一個是外戚勢力龐大的朱允熥,一個是沒有外戚的朱允炆。朱元璋不選擇朱允熥爲繼承人,顯然是忌憚常、藍兩大家族勢力,唯恐朱允熥沒有壓制外戚勢力的能力,造成外戚篡位、皇權旁落的危機。

朱標太子死後的第二年,朱元璋炮製了“藍玉案”,牽連一萬多人無辜慘死。這也是朱元璋決心傳位朱允炆後,給朱允炆順利繼位所做的必要鋪路。

所以說,朱允熥強大的母族外戚勢力纔是他失去繼位可能的根本原因。

朱允熥繼位或許是避免靖難之役的最好方法

靖難之役讓大明皇位從朱標這一脈轉移到了朱棣這一脈,朱允炆責無旁貸。那麼,如果朱允熥繼位,是否可以避免靖難之役的發生呢?個人認爲大概率是可以避免的。

第一、藍玉案不會發生。

藍玉等一衆開國功臣是朱元璋爲朱標打造的輔政班底。朱元璋之所以選擇藍玉,很大程度上跟藍玉是朱標妻舅有很大關係。

而朱允熥是常氏所出,朱標死後,藍玉這個舅祖父輔佐朱允熥也是合情合理的,朱元璋沒有動藍玉的必要。相對的,藍玉是絕對不可能真心實意的去輔佐跟他毫無血緣關係的朱允炆。這也是朱元璋爲什麼非殺藍玉的重要原因。

第二、朱棣不敢輕易舉兵造反。

雖然朱棣最終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但贏的可謂十分驚險。論雙方的真實力量對比,朱棣幾乎沒有打贏的可能(關於朱棣爲什麼能夠打贏,這裏暫且不多做討論)。

朱棣爲什麼會在朱允炆削藩後敢於起兵造反?除了被逼無奈不得不反之外,還跟當時大明“無將可用”有一定關係。靖難之役中,朱允炆先後啓用了年近古稀的老將耿炳文、草包李景隆等等,這些人跟常年戍守邊疆的朱棣來比,在領兵打仗的能力上有着明顯的差距。面對這樣的敵人,朱棣能夠看到一絲取勝的希望。

如果是朱允熥當皇帝,那麼朱棣想要起兵造反,他首先要考慮的是有沒有取勝的可能?那個時候,他要面對的是大將軍藍玉,以及許多在“藍玉案”中被牽連的開國功臣。不說別人,光一個藍玉就絕對不是朱棣可以對付的。

第三、朱允熥削藩,第一個必然是燕王朱棣。

朱允熥繼位,那麼藍玉必然是輔政班底的核心人物,擁有極高的話語權。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是在削廢五王后,才決心對燕王朱棣動手。如果換成朱允熥來削藩,藍玉必定主張第一個削燕王朱棣。

原因很簡單,藍玉與朱棣不和,並且對於朱棣的野心,藍玉早有洞察和提防。藍玉曾私下對皇太子朱標說過,燕王有不臣之心,只不過朱標並沒有放在心上。

“燕王在國,撫衆安靜不擾,得軍民心。衆鹹謂其有人君之度。又聞望氣者言,燕地有天子氣。”

藍玉曾是主持北方軍務的大將軍,而燕王朱棣正是鎮守北平的藩王。藍玉對於燕王朱棣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瞭解的。因此,如果朱允熥削藩,藍玉第一個要對付的就是勢力最強的燕王朱棣。燕王朱棣的三個兒子也沒有機會回到北平,這樣朱棣有了後顧之憂,加上沒有起兵造反的準備時間,也就不會有靖難之役了。

朱元璋對外戚勢力的擔憂讓他錯誤的將皇位傳位了朱允炆。事實上,如果朱允熥繼位,內有常、藍等外戚勢力存在,外有朱姓藩王坐鎮,兩者相互制衡不失爲一個保障皇權穩定的好辦法。

朱允炆憑藉“仁厚”這唯一的一個優點,打敗了朱允熥取得了皇位。但僅靠一幫只會紙上談兵的迂腐學究,又怎麼能夠抵擋住那些野心勃勃的藩王呢?

我是月關略萌,以上是我的原創文章,不足之處懇請批評指正。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您的點贊、轉發、評論和關注都是我努力創作的動力!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