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碎銀子沒有具體面額 古人交易的時候是怎麼使用的

古代碎銀子沒有具體面額 古人交易的時候是怎麼使用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4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碎銀子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俗話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在古裝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用銀子交易的場景,有的是整錠的元寶,有的是小塊碎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碎銀像小石塊一樣大小不等,上面也沒有標出具體面額,那麼人們在交易的時候是怎麼使用的呢?

古代碎銀子沒有具體面額 古人交易的時候是怎麼使用的

碎銀從何而來

其實古代的銀子本來都是鑄好的銀錠,但是因爲面額比較大最小的也有一二兩,在日常使用中很不方便,所以人們就用剪刀把大塊銀錠剪成零碎的小塊用於日常小額交易,古代的銀子大多爲純銀,所以質地較軟,用鋼剪就可以剪開。碎銀子因爲大小不等沒有準確的面額,所以付錢的時候要用專門的“戥[děng]子”(又稱戥稱)稱量。

古代碎銀子沒有具體面額 古人交易的時候是怎麼使用的 第2張

戥稱

戥子據傳是宋代劉承硅發明的衡量輕重的精密器具,在古代專門用來稱量金、銀、貴重藥品和香料。經典抗戰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有一句經典臺詞其實已經點明瞭碎銀的交易形式,那就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論秤分金銀”。

古代碎銀子沒有具體面額 古人交易的時候是怎麼使用的 第3張

官銀

想想吧,假如你去酒樓吃飯喝酒,出門付賬的時候還要稱錢,那場景是不是挺搞笑的。不過這碎銀子也不是哪裏都能用的,一般普通老百姓和街上的小攤小販都是用銅錢進行交易,如果用碎銀子支付,他們很可能找不開。

古代碎銀子沒有具體面額 古人交易的時候是怎麼使用的 第4張

古代老百姓壓根兒用不起銀子

因爲黑心商人遍地都是,還要看成色,算出純銀比例。然而由於普通人使用銀子的機會不多,大多數是做生意或者銀鋪有專門的工具和人員來做兌換碎銀這件事。

等到官府收稅或商人地主把碎銀存多了以後,爲了儲藏方便,他們又會將碎銀熔鑄成大銀錠。熔鑄時必然有損耗,而多收點銀錢則避免了自己的損失,這就是著名的灰色收入“火耗”的由來。

古代碎銀子沒有具體面額 古人交易的時候是怎麼使用的 第5張

還有一個事實是,在古代,特別是明清以前,白銀還沒有作爲一種通用貨幣來流通,而是作爲一種貴金屬商品進行流通,作爲一種儲備貨幣流通。

舉一個公認經濟最發達的宋朝爲例,宋朝的貨幣體系是以鐵錢和銅錢爲基礎的流通貨幣,所以也叫‘二錢制’。銀是貴金屬的重要商品,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兩銀一貫(一千銅一貫),兩銀一貫(一萬鐵一貫)。

古代碎銀子沒有具體面額 古人交易的時候是怎麼使用的 第6張

碎銀的危害

元明以後,各朝都不同程度地推行紙幣,但專制統治者往往沒有遵循市場貨幣的發展規律,濫發紙幣導致貨幣貶值,相應的市場購買力下降,貴金屬進一步被市場搜刮,導致國富民強,人民生活水深火熱,暴動連連。

古代碎銀子沒有具體面額 古人交易的時候是怎麼使用的 第7張

因此,宋、元、明的滅亡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農民起義的影響。

這也是爲什麼清世宗雍正皇帝登基後,大力推行“火耗歸功”,建立養廉銀製度的根本原因。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