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宋朝真的是讀書人的天堂嗎 看看他們的辛酸無人會懂

宋朝真的是讀書人的天堂嗎 看看他們的辛酸無人會懂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讀書天堂宋朝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只要一提起宋代的文化,人們就會想起陳寅格的那句“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的確,宋代的文化之繁榮,大概只有盛唐可以與之相媲美。

一直以來,宋代被譽爲讀書人最嚮往的朝代。原因很簡單,一方面,宋代從宋太祖開始就有重視文教的傳統,宋太祖的三大遺訓之一就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這裏的士大夫當然就是指讀書人了,既然是祖訓,宋代皇帝自然不敢不遵。另一方面,宋代是通過兵變開國的,所以宋代皇帝總是喜歡重文輕武,既然要抑制武將,勢必就要重用文臣。

宋朝真的是讀書人的天堂嗎 看看他們的辛酸無人會懂

因此有很多讀者便認爲宋代就是讀書人的天堂,其實,幸運永遠只屬於一部分人,而我們往往會因爲這部分人的光輝而忽略了這個羣體也有不幸的那一部分人。宋代文人也有他們的無奈,比如宋代“京漂”族就有很多辛酸無人懂。

“京漂”族是誰

今天很多懷揣着夢想,背井離鄉在一線城市打拼的人,總喜歡叫自己“北漂”族,這個聽起來很時髦的詞,其實背後隱藏了很多辛酸苦辣,“北漂”族們雖然有着外人羨慕的高工資,但同時也擔負着一線城市的生活壓力重擔。

而在宋代,就有這麼一羣讀書人有着和今天的“北漂”族們經歷非常相似的讀書人,他們被稱爲“京漂”族。

宋朝真的是讀書人的天堂嗎 看看他們的辛酸無人會懂 第2張

宋代文官劇照

說起宋代的“京漂”族,就不得不提到宋代的科舉考試。科舉經歷了隋唐時期的發展完善後,到了宋朝,由於制度的不斷完善和創新,再加上宋代歷任皇帝的重視,科舉考試開始真正成爲讀書人入仕的第一路徑選擇。

根據《宋史》確切記載,兩宋科舉取士的人數多達十一萬五千餘人,這是唐朝六千餘人的5倍,是元朝的30餘倍之多!在宋仁宗朝,科舉考試放榜的次數多達13次,參加科考的學子人數最多的一年,考生人數高達40餘萬!

在宋朝,科舉考試徹底打破了門第之別,哪怕是像范仲淹、歐陽修這類出生寒門的學子也能通過寒窗苦讀實現一朝入相的夢想。

宋朝真的是讀書人的天堂嗎 看看他們的辛酸無人會懂 第3張

殿試劇照

然而正如上述所言,宋代的科考雖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但是這也意味着宋代舉子的競爭壓力更大。畢竟,錄取人數只有那麼多,能夠考中進士,尤其是能夠一次考中的舉子,其實少之又少。

而我們今天的主角“京漂”族,正是由這部分沒有考中進士而不得不滯留在京師的舉子們所組成的。寒窗苦讀數十載,卻初試不第,不甘入仕之夢就此破碎,便有許多考生滯留在京師選擇“二戰”。

宋朝真的是讀書人的天堂嗎 看看他們的辛酸無人會懂 第4張

爲什麼選擇“京漂”

一句話概括的話,落第舉子之所以就在京師變成了“京漂”族,是因爲名落孫山,想要再考一次。如果對舉子滯留京師的原因加以細分的話,其實一共有三層原因。

交通不便

宋朝的科舉考試等級和我們熟知的明清科考等級略有不同。宋朝的科考雖然也分爲三級:州試、省試和殿試,但是省試和殿試都是在北宋開封和南宋臨安城舉辦。因此應試舉子的行程非常緊張,一旦通過了州試,就要立馬準備進京參加下一級考試。在電視劇《神探包青天》就有類似的劇情:包拯和公孫策在廬州通過州試後,便立刻辭別家人趕赴開封。

宋朝真的是讀書人的天堂嗎 看看他們的辛酸無人會懂 第5張

宋代科舉考試劇照

因此,對於南方和蜀中的舉子而言,往返京師和住地一趟,無論是時間還是金錢和精力上,都會有巨大的耗費。所以對於名落孫山的舉子而言,留在京師反而是不錯的選擇。

近水樓臺先得月

古代社會由於交通和通訊不變,導致信息傳播非常緩慢。而前文已經提到,宋朝的科舉考試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在隋唐的基礎上進行了不斷的完善和創新。

這意味着科舉考試一直有變化。以考試內容爲例,宋初,科舉考試受唐朝影響,主要考察帖經和詩賦;仁宗時期開始側重考察策論;到神宗變法時期,爲配合變法推行,科舉考試傾向於考察時務策論和經義。

在科舉考試中,滿腹經綸與飽讀詩書未必就一定能高中,更爲重要的一點是,舉子之所長,是否爲統治者之所需。嘉佑二年的科考中,蘇軾的文章《刑賞忠厚之至論》之所以能得到歐陽修和梅堯臣等衆考官的青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文風和歐陽修當時所傾力提倡的文風如出一轍。

宋朝真的是讀書人的天堂嗎 看看他們的辛酸無人會懂 第6張

考試信息的重要性已經毋庸置疑,因此許多舉子爲了得到第一手的科考信息,便留在了京師地區,畢竟,近水樓臺先得月嘛!

地域公平

科舉考試從一出現就伴隨着地域公平問題,及至明清尤甚,宋朝當然也免不了俗。

仍然以仁宗時期爲例,在嘉佑三年的科舉考試中,北宋都城開封應試舉子共有278人,考中44人,錄取比高達百分之十七;而在地方中,參加科考人數最多的是河北路,152人中只有6人考中進士,錄取比爲百分之三。

如此不難看出科舉考試存在地域差異,京師戶籍的舉子在科考中佔據明顯優勢。“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這樣的功名利祿推動之下,便有不少舉子藉助長期“京漂”,從而獲取京師籍。

宋朝真的是讀書人的天堂嗎 看看他們的辛酸無人會懂 第7張

在宋朝,由科舉考試而衍生出的“京漂”族,數量並不在少數。從時間上看,旅居京師者,短則一年半載,長達數年,因爲中間充滿各種變數,以至於宋史裏有“沉淪十數年,或累舉滯留遂至困窮老且死者”的說法。

由此來看,宋代“京漂”族和整個舉子人羣的入仕之途並不都是一帆風順的,其中辛酸苦辣更是不計其數。宋代是讀書人的天堂,如果讀懂了“京漂”族的辛酸,這樣的說法是不是太誇張了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