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李世民殺兄弟逼父退位 李世民爲什麼還被視爲千古一帝

李世民殺兄弟逼父退位 李世民爲什麼還被視爲千古一帝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李世民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對於唐太宗李世民,時下經常能看到這樣的言論:他殺害兄弟、逼父親退位,品德壞透了,憑啥被視爲千古明君?

這個邏輯,體現出的是一種自以爲是的道德優越感:做人就該溫良恭儉讓,德行遠遠比才能重要;身爲天下人榜樣的帝王更應該如此,逼父、殺兄、廢子,是典型的大逆不道,與儒家傳統觀念格格不入。因此,李世民這樣的人不可能管理好國家,所謂的貞觀盛世一定是杜撰的。

這種觀點其實很不公正。

李世民殺兄弟逼父退位 李世民爲什麼還被視爲千古一帝

明君的標準是什麼?

我們假設一下:

明知自己已經“功高震太子”,李世民仍舊無條件的孝順友愛,李建成會不會放他一馬?兩人是不是可以和諧共存?或者說,他就應該洗乾淨脖子,眼巴巴等着被自己的兄弟整死?

如果明明知道太子李承乾胡作非爲、極有可能像秦二世那樣把大唐帶向毀滅,李世民卻像如今的一些熊家長一樣,繼續無條件的寵愛這個熊孩子,以保全自己的“慈父”形象,那接下來大唐的百姓將會承受什麼代價?

還有人說李世民逼父親李淵退位。如果我們結合史料對李淵的性格進行更多瞭解的話,會發現這更像是他本人的審時度勢後的選擇:外有強敵、內部不穩,爲了避免自家政權面臨不可預知的動盪,他決心退居二線,將權力悉數歸於唯一在世的成年兒子手中。

捨身飼虎,只是宗教傳說;溺愛子女,更會害人害己。如果一個皇帝對家人無條件放縱,對那些毫無血緣關係的廣大老百姓卻極盡橫徵暴斂、肆意摧殘之能事,對外處處被動挨打、以至於生靈塗炭,這種皇帝是明君嗎?

反之,一位帝王在家族內部鬥爭中手段狠辣,奪權後對宗親嚴格要求、毫不法外徇私;對於朝廷內外官員、普通軍民卻以制度妥善管理、極盡安撫,實現國泰民安;對外主動出擊,將強敵消滅在萌芽之中,讓百姓安居樂業,這樣的皇帝值不值得受後世愛戴?

對待家人,慈愛、孝順也許就足夠了;治國則複雜得多,起碼需要胸懷天下的格局、海納百川的氣魄、知人善任的水平、雷厲風行的手段、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更重要的:壓抑個人喜好,將百姓、天下的利益放在首位;如果能夠在制度建設方面有所貢獻的話,那就更難得了。

顯然,前一種比較容易,後一類則難上加難。因此,在數千年的歷史上,對家人慈愛的帝王比比皆是,能夠創造盛世的則相對珍稀。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李世民之所以能被後世奉爲明君的象徵,正是由於他具備了傑出帝王所需的一切素質。

李世民殺兄弟逼父退位 李世民爲什麼還被視爲千古一帝 第2張

身爲帝王,卻能用制度約束皇權

大一統時期的中國封建社會,本質上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帝王對國家權力的絕對壟斷,使得思想統一、行動一致,避免中原再度陷入春秋戰國時內部割裂混亂的局面。但同時也帶來了副作用:權力過度集中,帝王本人的素質與政權是否能正常運行直接掛鉤;而無限制的皇權,不斷造就了大量一意孤行、不顧大局的統治者,將一度強盛的王朝帶向末路,如秦二世、東漢恆靈二帝、隋煬帝楊廣等。

因此,封建時代的人們想要安居樂業,幾乎等同於賭博;國家是否安定和諧,幾乎與君主是否聖明息息相關。同時,爲了制衡、限制皇權,臣子們也進行了一些努力,但最終結果往往並不怎麼美好,甚至由此滋生了外戚參政、宦官專權等怪象,導致政權陷入更加混亂的局面。

這一切,都是源於帝王本人具有封建政治的絕對話語權,若要對其進行約束,只有兩個辦法:推翻他,或者他本人有足夠的覺悟。但王朝的更迭,其一代價太大,其二很難帶來制度的脫胎換骨,頂多是再來一次“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循環。

李世民殺兄弟逼父退位 李世民爲什麼還被視爲千古一帝 第3張

而李世民身爲帝王,則屬於罕見的一類——他主動以制度約束皇權: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正月,才當上皇帝的李世民下達了第一道詔書,內容是關於諫議制度的:

自今中書、門下及三品以上入閤議事,皆命諫官隨之,有失輒諫。

中書、門下兩省以及其他三品以上官員覲見皇帝商議朝政時,必須讓諫官貼身跟着,君臣議事時若有不妥之處,必須立即指出。這樣一來,君臣雙方都被置於監督之下,“故大臣不得專君而小臣不得爲讒慝”。

同時,那時的諫官不再限定於某一個職位,而是涵蓋了朝廷中官員體系的各個品級,從八品到三品都設置了大量諫官,形成了上規模的諫官羣體;同時,對於他們的工作方式,也形成了制度:“凡諫有五:一曰諷諫,二曰順諫,三曰規諫,四曰致諫,五曰直諫。”總有一款能起到作用。

而在過去,諫官制度往往淪爲點綴,其能否發揮作用完全視君主個人的喜好。李世民的一系列制度,則讓這一古老職務真正發揮了作用,以至於誕生了魏徵這樣的千古諫臣。

此外,貞觀年間還誕生了“五花判事制”:“凡軍國大事,則中書舍人各執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即:對於軍國大事,負責起草文書的中書舍人們必須在文件上寫下自己的不同意見,這樣一來,很好地彌補了個人意志對政事的左右,自此以後,唐王朝的決策“鮮有敗績”。這裏面,依稀有近現代某些制度的影子。

李世民殺兄弟逼父退位 李世民爲什麼還被視爲千古一帝 第4張

人盡其用,首次徹底跳出了兔死狗烹的怪圈

首先,在如何選人方面,李世民的標準比較簡單:

用一君子,則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則小人競進矣

對於溜鬚拍馬的官員,李世民從來都是深惡痛絕。比如在公元645年,李世民遠征高句麗後率軍歸國。經過易州境內時,負責接待的司馬陳元璹獻上了種在溫室裏的青菜,他本以爲,自己的苦心之舉,會讓飽受戎馬之苦的皇帝龍顏大悅,說不定能由此飛黃騰達;不曾想,李世民看到這些反季節蔬菜後,氣得直接將陳元璹免官:“上惡其諂,免元璹官”。

而對於那些敢於直言進諫、甚至不給自己面子的忠直官員,李世民則是另一種態度。公元633年,李世民問魏徵:“衆位大臣的上書多有可取,但見到我時卻時常語無倫次,這是咋回事?”

魏徵說:“我觀察各部門上奏言事前,時常殫精竭慮,甚至耗時好幾天;但見到陛下後,卻說不出三分之一,他們主要是擔心自己的不同意見讓您不高興。”

李世民得知後,接見大臣時更加和顏悅色,甚至對有些不太客氣的言辭也壓抑住自己的情緒。而我們的魏徵大人,專業挑刺、找茬十餘年,甚至經常在朝堂上經常懟得李世民下不了臺,卻被尊爲官員的楷模。

李世民殺兄弟逼父退位 李世民爲什麼還被視爲千古一帝 第5張

其次,李世民對待大臣從不苛求盡善盡美,容忍他們存在缺點。

宰相蕭瑀是初唐重臣,位居凌煙閣功臣錄第九位,但他這個人有個毛病:對人要求過高,時常拿苛刻的道德標準要求同僚,甚至對同爲凌煙閣功臣的房玄齡、杜如晦也有很多意見。

公元646年,他向李世民告狀:“房玄齡與中書門下衆臣,朋黨不忠,執權膠固。陛下不詳知,但未反耳。”即,房玄齡結黨營私,跟一些大臣關係過好,有謀反的嫌疑。

對大部分帝王而言,非常樂於見到大臣們互相拆臺的情況,以便於自己從中制衡、玩弄權術。但李世民卻不同:

上曰:“卿言得無太甚!......人不可以求備,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長......”

即用人不能苛求完美,要容人所短、用人所長。當然,對於打小報告的蕭瑀,李世民也容忍了下來:“但以其忠直居多,未忍廢也”。

也許這就是李世民時期名臣滿朝的祕訣所在。

李世民殺兄弟逼父退位 李世民爲什麼還被視爲千古一帝 第6張

第三,打破了兔死狗烹的怪圈。

每當新的王朝建立,由於權利的絕對排他,曾經休慼與共的國君與功臣之間,總會不可避免的步入"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死衚衕。手段狠的,直接把那些功臣肉體毀滅,比如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文明一點的,會讓他們離開權力核心,比如漢光武帝劉秀、宋太祖趙匡胤等。

不過李世民則完全避開了這一規律,他一不殺人、二不架空,除了觸碰底線的侯君集與張亮外,其他功臣不僅按照貢獻加官進爵,而且在接下來仍舊待在最適合自己的崗位上,爲大唐的發展持續貢獻自己的力量。

而李世民的祕訣,就在於制度、法令。他的絕對心腹、在玄武門救過自己性命的尉遲敬德,曾經仗着功勞在酒宴上爭搶座位,甚至毆打其他大臣,李世民則毫不留情地提出嚴重警告:

國家綱紀,唯賞與法,非分之恩,不可數得,勉自修飭,無貽後悔!

不用權謀、心機去玩弄制衡,而是依靠法令約束特權特權,這種治國態度,時至今日仍具有積極意義。

李世民殺兄弟逼父退位 李世民爲什麼還被視爲千古一帝 第7張

管理國家不易,能首先對統治階層自我審視,則更爲難得

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一些帝王雖雄才大略,但在對待百姓方面卻不怎麼溫情,甚至單純的將他們視爲實現自己抱負的工具。

李世民即位時,經過隋末的戰火洗劫後,曾經繁榮富庶的中原一片殘破,戰亂雖已平息,但仍有流民四處佔山爲寇,社會生產並未完全恢復。面對這樣的困境,大多帝王普遍會採取暴力鎮壓的方式,最爲典型的就是隋煬帝楊廣。

公元626年,在談到怎麼應對各地的盜賊時,一些大臣建議亂世用重典,以嚴刑峻法管束這些“刁民”:“或請重法以禁之”。但李世民對此卻不以爲然:

民之所以爲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飢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

李世民殺兄弟逼父退位 李世民爲什麼還被視爲千古一帝 第8張

老百姓之所以落草爲寇,主要是被官員所逼;若循規蹈矩無活路、鋌而走險方苟延,這世上哪還有良民?

因此他認爲,若要治民,先匡正官僚階層自身,他拋棄嚴刑峻法,致力於“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主食有餘”。幾年之後,大唐迅速換了副模樣:

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如果隋煬帝有他這份覺悟,強盛的隋王朝也許就不會滅亡了;如果後世的宋朝君臣把這段記錄記在心裏、落實到行動上,也許就不會有那些被逼上梁山的好漢們了(當然這只是小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懂這個道理的帝王將相數不勝數,落到實處的卻是珍惜物種。

李世民殺兄弟逼父退位 李世民爲什麼還被視爲千古一帝 第9張

(至於李世民如何主動出擊,將周邊遊牧民族的威脅扼殺在萌芽之中,拓寬中原王朝的生存空間;如何不遺餘力賑濟災民,真正讓百姓安居樂業,在此不需贅述。)

在封建帝權制度下,如何約束權力、維持結構安定;怎麼走出個人意志的怪圈,不以帝王喜好爲轉移,充分發揮各階層人才的作用;如何兼顧百姓訴求,不把農民階級視爲被壓榨利用的工具......這些議題,已經超出了封建制度的所能解決的範疇。而李世民在這些方面的作爲,也達到了封建帝王的極限,這就是他被視爲千古明君的核心原因。

至於他的宮廷爭鬥手段,在那些只求能一展所長、避免功高震主的文臣武將眼中,在那些只求安居樂業、好好活着的老百姓眼中,跟自己有什麼關聯?他們要的是一位能解決現實問題的帝王,而非一位道德模範;前者可以雪中送炭,後者只能錦上添花。

李世民殺兄弟逼父退位 李世民爲什麼還被視爲千古一帝 第10張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舊唐書》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