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清朝禁衛軍中 爲什麼會有一直打虎的部隊

清朝禁衛軍中 爲什麼會有一直打虎的部隊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清朝禁衛軍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驍騎營、銳健營、善撲營、擴軍營、前鋒營、步軍營、神機營、虎槍營是清朝皇家的八支禁衛軍。其中虎槍營設立於康熙二十三年設立,員額約六百人。

清朝禁衛軍中 爲什麼會有一直打虎的部隊

虎槍營的任務是在皇帝狩獵行圍時擔任貼身侍衛。搜索獵物時,他們列隊持槍走在皇帝前面;如果老虎逃跑他們就要追蹤尋山,將老虎獵獲後獻給皇帝;皇帝紮營時,他們就要在周邊警戒,以防虎豹襲擊。

虎槍營的設立與雅克薩戰役有關,當時正在部署對俄作戰的康熙帝甚深知羅剎兇猛力大,而且火器精利,要戰勝他們殊爲不易,所以亟需鼓舞士氣,激發將士的鬥志。此時,深知皇帝心意的黑龍江將軍薩布素進獻了四十名擅長捕殺老虎的勇士。康熙非常高興,當即傳旨,將四十名勇士全部編入上三旗,充做禁衛軍,並以此爲基礎成立虎槍營,兵源從八旗、前鋒、擴軍和火器等禁衛軍中挑選,所以虎槍營可謂軍中之軍,是皇帝身邊最勇猛精悍的部隊。虎槍營的統帥稱爲總統,由王公或領侍衛內大臣等爵顯位尊的頂級高官擔任,所以這支部隊的規格極高,能進入虎槍營是極大的榮譽,康熙就是要以這種榮譽感來激勵全軍。

滿人素有打虎傳統,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的他們,常年在大森林中討生活,但森林也是老虎的領地,一旦遭遇虎,就是九死一生。滿人對老虎充滿敬畏,卻也不會束手待斃,他們選擇奮起搏鬥,能打死老虎的勇士,最受族人敬仰。

在如今看來,僅憑冷兵器甚至徒手根本不可能在老虎的尖牙利爪下逃生,更遑論打死老虎了。可是古代遊獵民族的勇武是當代人難以想象的。滿人在國渤海國時期就以善於打虎著稱,有“三人渤海當一虎”之說,意爲只要有三個渤海人就能打死一頭老虎。

在清朝中前期,滿人中確實有許多打虎勇士,鰲拜就是個能徒手搏虎的猛人。清朝最高統治者也以“親射虎”爲傲,皇太極就以打虎著稱。天聰二年二月,皇太極率領諸貝勒、羣臣到盛京東北400裏外的三窪行獵,皇太極射殺了五隻老虎。《清太宗實錄》記載了此次射獵:“辛丑,上還宮。是行也,上親殪五虎,從臣皆驚服神勇。”

這次射獵中還遇到了險情,當時皇太極單騎突前,一頭老虎突然猛撲過來,離他20步左右的御前侍衛詹土謝圖急忙彎弓射出一箭。老虎中箭後瘋狂反撲,將詹土謝圖撲到馬下,張開血口朝他咽喉咬去。皇太極見狀大喝一聲直衝上前,驚走了老虎,詹土謝圖得救。在《清太宗實錄》的記載中,皇太極親自射殺的老虎有14只。

清朝禁衛軍中 爲什麼會有一直打虎的部隊 第2張

皇太極當了17年皇帝,每年都要打圍,名爲打獵,實則練兵,以此提高八旗兵的軍事素養,演練戰術戰法,錘鍊實戰能力。圍獵時,皇太極特別強調要嚴明紀律、做到令行禁止。八旗行圍時,採用分進合擊,兩翼迂迴的大範圍機動戰術,這也是日後滿清鐵騎逐鹿中原時的主要作戰模式。

皇太極始終擔心八旗子弟戰鬥意志消退,他曾對王公親貴們抱怨:“今子弟遇行兵出獵,或說妻子有病,或說家中有事,多是託詞。不思勇往奮發,而惟耽戀室家,偷安習玩,國勢能無衰乎?”正是出於這種擔憂,皇太極以九五至尊,親自上陣馳馬揚弓,督促八旗子弟參加狩獵。

這種“尚武、好勇”的作風在皇太極身後得到了傳承和延續,到了康熙時期,狩獵的規模進一步擴大並形成制度。康熙二十年後,每年在木蘭圍場舉行的“木蘭秋獮”,成爲一項軍事和政治典禮。皇帝通過行圍活動,檢閱八旗的裝備和精神狀態,以及平時的訓練水平,促使八旗官兵保持驍勇善戰的騎射傳統和刻苦堅忍的本色,抵制淫靡習氣,做到居安思危、常備不懈。

清朝禁衛軍中 爲什麼會有一直打虎的部隊 第3張

圍獵中,最扣人心絃的,就是打虎,這是對虎槍營中每個勇士的檢驗。虎槍營打虎,不能用火槍遠距離射擊,甚至不用弓箭,而是用虎槍與老虎當面對決。虎槍的槍頭爲鐵質,前銳後鋒,中起脊,內有多面血槽,這種長槍的特點是槍頭底邊兩側橫系兩個鹿角,目的是阻擋被刺中的老虎前撲,虎槍以白蠟杆爲槍桿,但槍頭的鐵套比一般的長槍要長得多,這是爲了防止老虎咬斷槍桿,這種搏鬥極爲兇險,經常出現死傷。

康熙可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打虎皇帝,《清官遺聞》中康熙自述:“自幼至老,凡用鳥槍,弓矢獲虎一百三十五……”他的寵臣高士奇在康熙二十二年春二月曾隨駕西巡五臺山,寫下《扈從東巡日錄》,記錄了康熙皇帝射虎之事:“辛丑,出山海關。……是日行圍樺皮山,皇上親射三虎,皇太子年甫九齡,引弓躍馬馳驟山谷間,矢無虛發。見一虎,射之,立斃。萬人仰瞻,莫不震頌。自此,每合圍時射虎甚多,不能盡紀。”

《康熙實錄》也記載,乙亥日,康熙聽說有老百姓被老虎咬傷的事,就親自到南山去打獵,捕殺兩隻大老虎和一隻小老虎,當地從此就再也沒有虎害了。辛丑日,康熙出了山海關,舉行圍獵,用箭射殺了兩隻老虎。丙午日,康熙舉行圍獵,用箭射殺了兩隻老虎。丁巳日,康熙從盛京到永陵祭祖,然後舉行圍獵,用箭射殺了一隻老虎。戊午日,康熙舉行圍獵,親手用箭射殺了3只老虎。

清朝禁衛軍中 爲什麼會有一直打虎的部隊 第4張

康熙還嚴格督責虎槍營加強訓練,強調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獲得過人膽魄,提高騎射本領。康熙對自己的騎射功夫感到自豪,並認爲這是他苦練得來的,他對虎槍兵們說:“朕亦不過由學而能,豈生而能者乎? ”

乾隆十二歲時就隨同祖父在木蘭行圍,他參加在避暑山莊會舉辦的閱射活動時,連中五箭,康熙大爲褒獎,當即賜黃馬褂。

乾隆繼位後,對秋獮大典極爲重視,自乾隆六年到乾隆五十六年,舉行的秋獮次數達四十次之多。

乾隆時期,八旗官兵貪圖安樂,疏於弓馬的現象已經很嚴重了,乾隆對此憂心忡忡,他強調要“力挽流習復我滿洲淳樸之風”,嚴令八旗各級將領緊抓軍事訓練,要求“嚴加督課,務令勤學騎射”。而在沒有戰爭的時期,圍獵是使八旗官兵保持高昂鬥志和軍事技能最有效的辦法。乾隆爲此發下上喻:“著交各該管大臣官員等,務須悉心訓練兵丁以馬步騎射圍獵之法。兵丁等亦應各加奮勉。留心習學馬上技藝。耐受勞苦。”

乾隆自己也身體力行,每次圍獵,他都躍馬彎弓,親自射虎,爲八旗做出表率。在乾隆二十二年的秋獮中,乾隆在木蘭圍場力射數虎,並創下“一箭雙鹿”、“一槍中兩虎”的奇蹟,被傳爲佳話。爲了做到“詎與漢將思爭勇,歷艱祖訓期無愧”,乾隆還親自下場,與虎槍營一起用虎槍與老虎當面對決,並讓在場的宮廷西洋畫師郎世寧畫下了著名的《乾隆刺虎圖軸》。

清朝禁衛軍中 爲什麼會有一直打虎的部隊 第5張

清朝前期不僅舉行秋獮,春天還要舉行殪虎之典,乾隆五十九年四月初二,83歲的乾隆來到南海子,興致勃勃地登上高聳的晾鷹臺,觀看虎槍營殪虎,並乘興題詩。那天虎槍勇士們共殪“二虎一熊”。

然而乾隆晚年,虎槍營展現的神勇已經是最後的輝煌了,到了嘉慶時期,清朝國勢已衰,八旗也不復昔日之勇。嘉慶雖然秉承祖制,依然舉行木蘭秋獮,可是往日圍場上那種旌旗烈烈、號角爭鳴,野獸狼奔豕突,勇士萬騎席捲的景象再也沒有了。八旗兵打獵時一味依賴火槍,騎射能力大不如前。《清實錄》記載,嘉慶在觀看圍獵後非常不滿,他說:“滿洲行獵舊制專用弓箭,雖閒用鳥槍,並非置弓箭於不用。今該處官兵用鳥槍者甚多,可見佩帶弓箭捕牲者甚屬寥寥。若不實力整飭,相沿日久,必致不習弓箭,廢棄滿洲本業矣!”

當時有些八旗子弟自己已經不能馳馬射獵了,於是花錢僱人替他們打圍,嘉慶知道後大爲惱怒,下旨嚴查。

那時,虎槍營也早已失去了祖輩的神勇,打虎時,不敢使用弓箭,只敢用火槍遠遠地射擊,更不要說用虎槍直接對抗猛虎了。因爲射虎必須用強弓,清初時,皇太極統帥的滿蒙八旗可以使用120斤拉力的強弓,到了康熙乾隆時間也能使用90斤硬弓,可到了嘉慶年間,八旗兵只能用20-30斤的弓,射程近,威力弱,只能打兔子,射鹿都勉強,更別說射老虎了。

對此,嘉慶在上喻中哀嘆:圍獵本來就是用來訓練八旗子弟技能的。滿洲八旗騎馬射箭本來是他們的專長,我們祖先就是以打獵爲生的。現在吉林黑龍江的軍士在圍獵的時候,還能在馬上射中野獸,盛京的軍士就不行了,聽說他們竟然僱炮手用槍枝打獵。捕殺老虎的時候也不敢用虎槍去刺殺,只好用鳥槍遠遠地打,遠不如祖先的勇武。他曾多次下旨要求大臣督查訓練,不要用鳥槍打獵,應當射箭,不應當僱傭民人打獵,應當自己動手。可是一切都無濟於事,清朝的國力和八旗的勇氣不斷滑落,道光帝繼位後,木蘭秋獮制度被廢除了。

曾經驍勇無比的虎槍營沒落了,他們失去了勇氣,丟掉了康熙賦予他們的榮耀和使命,與這些一起消失的還有清朝的國運。當殪虎勇士消失在歷史中時,比老虎更兇猛的洋人來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