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黃巢爲什麼會是被迫稱帝的 他周圍造反的人都是什麼人

黃巢爲什麼會是被迫稱帝的 他周圍造反的人都是什麼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黃巢造反,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前言:

不少人會疑惑當年跟着黃巢造反的都是一些什麼人?是有學識之人還是徒有虛名混飯吃的烏合之衆?其實黃巢作爲一個私鹽販子本身文化水平就很高,並且在當時也參加過科舉,只不過因爲唐朝科舉腐化導致黃巢沒有中舉而已。

其實黃巢造反是希望唐朝給予他一個機會,並且唐朝也願意封黃巢爲官,所以黃巢起義本身也是一場鬧劇。而黃巢當時也很矛盾,因爲造反就意味着自己要坐擁天下,可黃巢爲何被迫稱帝呢?這與他周圍起義的人羣有很大關係,可以說個個人才濟濟,不過也是各有算盤在手。

黃巢爲什麼會是被迫稱帝的 他周圍造反的人都是什麼人

“出身鹽商家庭,善於騎射,粗通筆墨,少有詩才,“黃巢五歲侍翁,父爲菊花連句,翁思索未至,巢隨口應曰:‘堪於百花爲總首,有赫黃衣。’巢父怪,欲擊巢。乃翁曰:‘孫能詩,但未知輕重,可令再賦一篇。’巢應之曰:‘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爲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資治通鑑》

從小錦衣玉食的黃巢爲何造反,也是體現出當時精英階層的價值觀。黃巢後來被迫稱帝是出於對起義扶持的肯定,也是爲了回饋那些一起起義的人。黃巢起義本質上來說就是創業,因爲創業就必須要有收益,收益也必須最大化,所以黃巢決定反到底也是出於無奈。

黃巢爲什麼會是被迫稱帝的 他周圍造反的人都是什麼人 第2張

因爲合夥人需要利益最大化,只有黃巢做了皇帝纔可能利益最大化,所以黃巢一旦走上了這條路就不是求唐朝一個丞相這麼簡單。而是要徹徹底底做皇帝,於是黃巢在起義擁護者的慫恿下也是不得已稱帝做了皇帝。

一、黃巢起義本身反映了精英階層對時代的看法

黃巢本是私鹽商販,並且是地方的首富,理論上來說不應該做出造反這種事。不過黃巢作爲一個精英對唐朝政府腐朽不堪的做法其實很反感,屢次不中科舉而導致了其造反的舉措;其實黃巢的懷才不遇在當時很普遍,而精英階層對待這種貴族專政的看法是隻要國家開放做官渠道,讓他們得到人生的意義就可以避免衝突。

不過唐朝統治者完全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依舊沉醉於國家的穩定中,結果黃巢起義打破了唐朝百年的太平,而根本原因就在於精英與貴族間的矛盾越來越激化。黃巢起義其實是廣大精英階層尋求自我價值實現的渠道,結果在一系列軍事行動中發現唐朝早已不堪一擊,於是決定一反到底,將唐朝徹底消滅。

黃巢爲什麼會是被迫稱帝的 他周圍造反的人都是什麼人 第3張

這其實也符合黃巢這一類商人的想法,做生意講究的是成本和利潤的取捨,而黃巢集團面對超過百分之一千的利潤肯定會選擇做這趟生意。所以黃巢稱帝並不是他個人願意,而是整個精英階層的利益所在,黃巢當時代表的就是商人階層的利益,好比資產階級革命一樣,它必須把過去的貴族勢力徹底消滅,不過黃巢起義依舊侷限於當時的社會性,中國不適合資本主義發展,也不具備資本主義發展的土壤。

黃巢的一腔熱血也只是爲了實現個人人生價值而已,其實這些精英階層本身就對商人看不起,非常希望進入國家管理階層,最後衝突也是由此而起,所以黃巢起義從本質上來看不過是精英階層的一種幻想罷了,即使推翻唐朝也會陷入同樣的問題當中。所以這也體現出中國古代代的貴族統治的一個終極問題,不光做不到科舉的公平還爲社會帶來了極大的隱患,所以後來出錢買官也不過是討一個太平罷了。

黃巢爲什麼會是被迫稱帝的 他周圍造反的人都是什麼人 第4張

成年後卻屢試不第。起義前一年,關東發生了大旱,官吏強迫百姓繳租稅,服差役,百姓走投無路,聚集黃巢周圍,與唐廷官吏進行過多次武裝衝突。

——《資治通鑑》

黃巢成年以後科舉失敗是起義的直接原因,可是本質上卻反映了中國統治者的統治漏洞。

自唐朝滅亡後,遼、宋及金都對黃巢起義有了自己的看法,北宋主張依舊堅持科舉,而遼則在一段時間內廢除科舉,後來元朝也效仿這種做法。爲何黃巢起義會影響到國家做出這種舉動呢?第一是因爲科舉越來越腐化,不僅選舉不到人才還選舉庸才,耽誤國家前途,所以國家乾脆廢除科舉,改用選拔制。

這是遼代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不僅侷限於國內也大量吸引國外人才,後來元朝利用這種制度實現了忽必烈改革。忽必烈也曾對這種制度情有獨鍾,因爲它既避免了黃巢起義這種尷尬現象,又提升了國家人才利用率。不過後來對黃巢起義的看法多爲貶義,其實黃巢起義過程中唐朝本身也要承擔主要責任。

黃巢爲什麼會是被迫稱帝的 他周圍造反的人都是什麼人 第5張

因爲起義過程中多次交戰,唐朝也並未下達招安令,直到黃巢起義軍一路高歌猛進擊潰了唐朝地方軍主力才引起中央重視,即使看出了黃巢起義軍來勢洶洶也並未有招安的意思,而是強硬鎮壓,這也突出了當時唐朝統治者的一貫作風。可軍事做不到以德服人,這一點後來的宋朝做的很到位,所以宋朝在處理起義中都表現出先招安後鎮壓的原則。

這種做法一直被後世所使用,唯獨明朝不用,這也是明朝戰事頻繁的原因。原本努爾哈赤也是想做官後來被明朝逼得下不了臺最後才造反,這一點與黃巢起義有些類似,其最終利益都是一致的。可是都因爲統治階級的偏見導致了起義不得不進行。因此在精英看來如果只有用軍事方法得到的話,就必須利益最大化,看似烏合之衆的黃巢起義軍其實也是精英的組合。

黃巢爲什麼會是被迫稱帝的 他周圍造反的人都是什麼人 第6張

雖然唐朝軍隊幾次都稱黃巢大軍爲烏合之衆,而實際上卻多次被擊潰,這也讓唐朝政府重新審視起義軍,這纔有了後來的談判。原本黃巢希望藉助談判獲得一官半職,並且這時朝廷必定是封大官,少說也是一品以上,可黃巢起義軍內部不同意了。黃巢必須封王才能結束,這也讓唐朝政府難以下臺。不過這種封王的建議也讓後來學者認爲起義軍內部的精英當時還是保持了相當清醒的頭腦的。

因爲一旦封官就意味着後來的政治追殺,只有割據一方纔能迫使唐朝長期的權力偏讓,於是黃巢起義軍內部的精英在這種環境下決定繼續武裝起義也是因爲利益沒有達到目的。也反應出當時的精英對待整個社會就如同對待戰爭一樣殘酷。

黃巢爲什麼會是被迫稱帝的 他周圍造反的人都是什麼人 第7張

黃巢軍進入長安,大將軍率衆迎接黃巢大軍進城,“整衆而行,不剽財貨”,羣衆達百萬軍,入城後,軍紀嚴明,閭里晏然,曉諭市人:“黃王起兵,本爲百姓,非如李氏不愛汝曹,汝曹但安居無恐。”

——《資治通鑑》

二、黃巢起義軍中精英不少但缺乏凝聚力

黃巢起義軍中精英不少,可爲何還是被唐朝政府軍打敗了呢?

理由就是黃巢起義軍內部其實對利益各有算盤,並不統一,唐朝逐一利用最終擊破也是很容易的事。不是烏合之衆卻不是虎狼之師,所以黃巢起義中雖然武將與軍師都不缺,但缺乏凝聚力所以最終沒能順利推翻唐朝,可這也極大的刺激了精英階層,要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來謀私,後來朱溫就是個典型。

可是到了五代十國這個階段,精英階層對社會就充斥着失望。儒學在中國的崩潰也是始於黃巢起義,雖然早在西晉儒學就退出了統治地位,可是唐朝科舉復興,將儒學推向了高潮,後來黃巢起義也是順應了儒學中的出仕。不過他想要的卻背離了儒學,後來王朝以道家學說作爲主導,雖然後來宋代朱熹等推崇儒學,可是宋朝的主張得不到其他各國知識分子的相應,金朝以道家學說爲主體的學說得到了後來元朝的繼承,到了明代道家學說發展到了顛峯。

黃巢爲什麼會是被迫稱帝的 他周圍造反的人都是什麼人 第8張

其目的也是爲了從另一種道德層面遏制類似黃巢起義的事件再次發生,因爲道家學說不一定要出仕也能做大事的想法影響了歷代知識分子。所以自宋代以後黃巢起義這種典型的知識分子爲主的起義就大大減少了。而知識分子爲主導的精英階層起義往往又是最容易失敗的,因爲他們缺乏凝聚力,總以利益爲出發點。

以精英階層作爲起義軍領導主力的從黃巢這開始還是第一次,雖然過去也有很多次農民起義。不過從領導農民起義的階層來看都不是精英階層,例如漢朝末年的農民起義就是典型的底層人民爲主的起義。所以對於社會影響而言不如黃巢起義這麼大,而爲何到了唐代會出現精英階層領導的大規模起義呢?

除了文獻記載的出現旱災以外,最大原因就是這些精英階層已經不滿足於目前的人生現狀,而唐朝已有的進度階梯又被貴族勢力利用,造成了尖銳的社會矛盾。當時黃巢作爲一個富商理應不在旱災影響範圍之內,而他救濟百姓也讓他的形象開始迅速高攀,所以在他起義之初可以說一呼百應,讓唐朝覺得十分難對付。

黃巢爲什麼會是被迫稱帝的 他周圍造反的人都是什麼人 第9張

可實際上黃巢起義僅僅只是新興的精英階層對國家提出的一個要求罷了,利用武力也只是迫使國家同意。這一點同樣發生在宋朝中葉,所以科舉帶來的副作用一度被學者所詬病,所以到了元朝初期忽必烈乾脆廢除科舉,改用多渠道的選拔制,因此來避免科舉帶來的負面影響。但因爲是利益性極強的起義所以起義軍內部缺乏凝聚力也是因爲利益的分配問題所致。

作爲一個典型的農民起義來看,黃巢起義應該算成功的,與歷代農民起義一樣動搖了王朝的根基。可黃巢起義原本可以成功的起義爲何快速失敗了呢?而它的失敗也影響到了後來起義軍的分配,最典型的就是元朝末年的起義軍似乎就更加厲害了,沒有出現像黃巢起義軍這樣打打停停或是偏安一隅。

其實這也是反應了起義軍內部利益的分配問題,黃巢起義原本是與朝廷談判,希望獲得唐朝的正式冊封,可是後來唐朝軍隊突襲之下迅速潰敗。也是過於自信與放鬆,另外起義軍內部也沉醉於成功的喜悅中,其實唐朝並沒有妥協。而後來的元朝希望用這一招對付南方起義軍變得極難,因爲起義軍內部對政治目的有了清晰的認識。特別是與朝廷談判的過程中必須顯示出攻勢,否則就會處於劣勢。

黃巢爲什麼會是被迫稱帝的 他周圍造反的人都是什麼人 第10張

元朝軍隊幾次突襲南方陳友諒和朱元璋的根據地都大敗而歸,也顯示出了黃巢起義的這種前車之鑑是非常有指導意義的。

一方面是警示後世起義軍不能過於放鬆,也不能過於追求利益分配性。當時黃巢剛剛坐上皇帝就被要求全面封王,這也凸顯出起義軍內部對利益的渴求讓凝聚力成爲了一句空談。

二是黃巢起義在最爲關鍵的時期居然沒有精銳願意請戰,都想保存各自實力,不過也是因爲對於利益的追求忘記了起義軍的本質。所以黃巢起義中凸顯出的問題一方面體現了精英階層的優秀的實力,一方面有折射出了對於利益的追求使得精英階層的凝聚力大大降低。

三、總結:黃巢起義不僅反應出了精英階層的侷限性也反應出了道德底線的問題

黃巢起義反映了中國社會的一個統治漏洞:儒學最大的副作用在於誘導學者出仕卻沒有說明前提條件。儒學存在相當大的不足,所以中國必須在別的學說找存在,特別是到了元朝百家齊放的時代,政府選擇了道學和佛學,也體現出了中國道德底線必須重構,特別是對於人才選撥上必須靈活對待。

黃巢爲什麼會是被迫稱帝的 他周圍造反的人都是什麼人 第11張

所以後來的中國對黃巢起義的看法多爲前車之鑑,並以天下蒼生爲己任的態度來給學者樹立榜樣。所以後來起義軍很少有類似黃巢起義軍這樣做出慘無人道的屠殺事件的。而黃巢起義軍中以精英爲主爲何會出現屠殺百姓這種惡性事件,無非也是在利益中無法自拔。所以精英階層對利益與道德的取捨成了後來中國知識分子強調的一個問題。

黃巢起義除了是知識分子和精英階層道德的崩塌,還有一大問題就是國家制定道德觀念時必須對底層百姓加以偏袒。國家不是體現富人有多富有,而是體現窮人不在疾苦。這一點在後世王朝屢屢嘗試,所以後來明朝建立了世界第一個福利制度,但這並不是福利制度這麼簡單,而是道德觀念的形成。要讓知識分子和精英階層參與到天下蒼生的疾苦中來,做實事,做大事。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名利。這也是道德觀念的重構的一大主因。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

《宋史》

《明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