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常言說:國恆以弱亡,獨漢以強亡 漢朝滅亡真的是因爲軍事強大嗎

常言說:國恆以弱亡,獨漢以強亡 漢朝滅亡真的是因爲軍事強大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漢朝滅亡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之前咱們談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軍事制度,分析了這五個朝代的軍事制度在國家衰亡過程中的影響。本來這個“帝國衰落的軍事密碼”系列已經收官了,但鑑於上一篇的評論中有好些讀者希望能再分析一下漢朝的軍事制度,所以,這一篇,咱們將再補寫一篇關於漢朝軍事制度的文章,通過分析漢朝的軍事制度,來搞清楚爲什麼會出現“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這種獨特的歷史現象。

提出“國恆以弱亡,獨漢以強亡”觀點的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所著的《讀通鑑論》

常言說:國恆以弱亡,獨漢以強亡 漢朝滅亡真的是因爲軍事強大嗎

說到漢朝,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強漢”。漢朝之所以會被譽爲“強漢”,主要原因,就是漢朝——無論西漢還是東漢,其軍事實力都非常強悍,對周邊各少數民族形成了絕對的壓制態勢,“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勒石燕然”、“封狼居胥”這些後來爲歷代王朝心嚮往之的赫赫武功,都出現在漢代。即使到了王朝走向衰落的晚期,漢軍對周邊各民族依然形成壓制態勢,甚至東漢末年的地方軍閥也能吊打北方遊牧民族,這和其後的晉、唐、宋、明等王朝晚期的情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漢朝之所以軍事上會這麼強,筆者認爲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一個是漢代冶鐵技術上的遙遙領先,使漢軍得以裝備精良的鐵製武器和盔甲,從而對冶金技術落後的少數民族形成了技術壓制;一個是漢代習武風氣濃厚,中原人民普遍練武強身,民風強悍;再一個就是本文要重點分析的,漢代軍事制度的作用了。

漢軍裝備精良、尚武彪悍、制度完善,這是能夠建立赫赫武功的基礎

常言說:國恆以弱亡,獨漢以強亡 漢朝滅亡真的是因爲軍事強大嗎 第2張

漢代的軍事制度,可分爲西漢和東漢兩個時期。西漢時期,其基本的軍事制度是中央直轄的禁衛軍和地方上的郡國兵相結合的模式。中央直轄的禁衛軍又分爲南軍和北軍,是西漢軍隊的精銳和核心。其中南軍駐防在長安城南,專門保衛皇宮,而北軍則駐防在長安城北,負責拱衛都城長安。南軍士兵來源是由天下各郡國挑選精兵,輪流到長安服役,每次服役兩年之後就輪換一批人。北軍士兵來源則是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的精壯男丁,每次服役一年,期滿後即輪換一批人。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可以避免南北軍兵油子化的傾向(這一點咱們在前邊幾篇文章中都提到過),二是讓南北軍統兵將領沒有時間在軍中培植私人勢力。正因爲這個制度設計的巧妙之處,再加上優厚的待遇,西漢的南北軍一直能夠在較長的時間裏保持着較爲旺盛的士氣和較強的戰鬥力,而且對皇帝的忠誠度也非常高。漢武帝晚年發生“巫蠱之亂”時,太子劉據造反,想煽動北軍跟他一起攻打皇宮,結果北軍無一人響應,漢武帝得以輕鬆平定叛亂。由此可見,西漢朝廷對南北軍的控制是相當成功的。

陝西楊家灣出土的西漢騎兵俑,反映了西漢禁衛軍騎兵的雄姿

常言說:國恆以弱亡,獨漢以強亡 漢朝滅亡真的是因爲軍事強大嗎 第3張

西漢在地方上的軍隊被稱爲郡國兵。之所以叫“郡國兵”,是因爲西漢實行了“郡國並行”的政治模式,既有中央直轄的郡縣,也有分封的諸侯國。諸侯國的軍事力量一度十分強大,威脅到了中央政府,漢景帝時因爲朝廷要削藩,結果引發了“七國之亂”。這次叛亂被鎮壓下去以後,諸侯國的力量遭受沉重打擊,此後隨着漢武帝“推恩令”的推行,諸侯國越來越衰弱,最終名存實亡,各地方的兵力也終於完全收到了中央政府手中。因爲郡國兵正是南北軍士兵的來源,所以漢武帝也相當重視對郡國兵的訓練。按照漢朝制度,各郡國男子年滿二十三歲,就要開始服兵役。兵役爲期兩年,一年爲郡國兵,一年去長安充當南北軍或去邊境充當邊軍。兵役期滿後可以復員回家,但是遇到緊急戰事還要臨時再徵集入伍。根據各地的不同地理特點,郡國兵的選拔方向也因地制宜,“平地用車騎(車兵和騎兵),山阻用材官(步兵),水泉用樓船(水師)”,從而保證了朝廷需要的各個兵種都能從郡國兵中徵集。

西漢郡國分佈圖,其中黃色部分爲中央直轄的郡,淺橙色爲劉姓諸侯國,深橙色爲異性諸侯國

常言說:國恆以弱亡,獨漢以強亡 漢朝滅亡真的是因爲軍事強大嗎 第4張

西漢發展到漢武帝時,北擊匈奴,東滅朝鮮,南收南越,平西南夷,開拓西域,可謂武功赫赫。但是,隨着國土的急劇擴大,原先比較穩定的軍事制度開始出現了危機。由於巨大的國土需要大量士兵去守衛,原有的兩年兵役期已經明顯不夠了。於是,西漢百姓服兵役的時間越來越長,服役的年齡也不斷向兩頭延伸。居延漢簡中就記載,在當地服役的漢軍士卒中,年紀最小的只有十五歲,最大的已經五十六歲,完全超出了服役年齡。這些遠離家鄉的士卒,往往連續在外邊服兵役好幾年也不給回家,老的老,小的小,其中的辛痠痛苦可想而知。除了服兵役,西漢百姓每年還要服一個月的徭役,也就是給朝廷無償幹活。修長城、建宮殿、挖陵墓、搞運輸、開運河……無休無止。西漢百姓不是在服兵役的路上,就是在服徭役的途中,“財竭力盡,愁恨感天,災異屢降,饑饉仍臻,流散冗食,死於道路以百萬數。”西漢帝國的赫赫武功之下,卻是黎民百姓的飢寒交迫、怨聲載道。最終,西漢王朝在深重的內外危機之中走向了滅亡。

電視劇《漢武大帝》中漢武帝發佈罪己詔,檢討自己過失的鏡頭

常言說:國恆以弱亡,獨漢以強亡 漢朝滅亡真的是因爲軍事強大嗎 第5張

經過了王莽短暫的新朝的統治,劉邦後代劉秀又建立起了東漢王朝,成爲了西漢王朝的繼承者。劉秀建立東漢之初,國家經過了一番大亂,經濟較之西漢大爲凋敝,國家已缺乏財力維持像西漢那樣龐大的軍力。同時,劉秀本身是以地方豪強的身份組織武裝,最終奪取天下,他深恐別人也走他的路,所以在軍事制度上採取了“省軍減政”的原則,儘可能壓縮軍隊規模,減少軍費支出。爲此,他把西漢時的郡國兵制度給撤銷了,只保留中央直轄的禁衛軍。其兵源大多來自首都洛陽及周邊地區,通過募兵的方式徵集而來。而地方各郡縣則不再設兵,只在重要地區部署一部分禁衛軍。劉秀認爲,這樣一來天下就只剩下了朝廷掌握的軍隊,不會再出現他所忌憚的地方豪強武裝崛起的現象了,東漢王朝就可以高枕無憂了。然而,形勢比人強,歷史的發展最終讓劉秀的如意算盤打了水漂。

蒙古國境內發現的東漢軍隊留下的“燕然山銘文”,這是“勒石燕然”的歷史見證

常言說:國恆以弱亡,獨漢以強亡 漢朝滅亡真的是因爲軍事強大嗎 第6張

東漢立國之初的時候,由於周邊各民族都處於分裂、衰弱時期,同時東漢開國初期軍隊戰鬥力也很強,所以對周邊總體上是能夠壓制的,甚至還創下了“勒石燕然”這樣的輝煌武功。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東漢政府對周邊各民族一味使用武力的民族政策開始激起了不斷的反彈。在北方,匈奴分裂爲南北匈奴之後,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被擊敗,遠走歐洲。但是,新崛起的鮮卑人又取代匈奴人的角色,開始威脅東漢的北部邊陲;在南方,受到東漢壓迫的南蠻發動大規模叛亂,搞得東漢的交趾郡雞飛狗跳;在西方,羌族發動了反抗東漢統治的大起義,引發了數十年之久的漢羌戰爭。由於東漢撤銷了郡國兵制度,因此這些發生於邊疆地區的戰事一爆發,就不得不長距離調動中央的禁衛軍去作戰。時間一長,禁衛軍也是疲於奔命,不堪重負。不得已,只能由各州郡的刺史、太守自己想辦法在當地募集士兵,以應付戰事。這些本地招募的士兵,由於熟悉地理,加之有保衛家鄉的熱情,戰鬥力反而比中央的禁衛軍更強。東漢王朝在對周邊少數民族的戰爭中,就靠着這些地方軍隊取得了不少輝煌的勝利。“北虜、西羌斬首至百萬級,窮山搜谷,殄滅幾無遺種,強莫尚矣。”

漢羌戰爭示意圖,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對東漢王朝消耗很大

常言說:國恆以弱亡,獨漢以強亡 漢朝滅亡真的是因爲軍事強大嗎 第7張

然而,輝煌武功的背後,卻已經埋下了東漢王朝日後危機的種子。由於地方軍隊都由刺史、太守自行募集,並不屬於“體制內”的武裝,所以東漢朝廷既不給他們軍餉,自然也無法控制他們,結果,這些軍隊慢慢就變成了刺史、太守們的私人武裝。這種在宋、明等朝嚴厲杜絕的現象,在東漢中後期卻變成了隨處可見的常態,而且越到後期情況越嚴重,邊疆地區的刺史、太守往往都有一支只聽自己調遣的私人武裝,多的幾萬人,少的也有幾千人。刺史、太守死了以後,這些私人武裝往往又繼續效忠主人的兒子,或者轉投新的主人。這種狀況,頗有些類似古代日本大名與武士之間的關係。所有這些地方私人武裝加起來,其實力已經大大超越了東漢朝廷直轄的禁衛軍,天下大亂、軍閥混戰的局面已經是不可避免了。

佩戴大名家族徽紋的日本武士,他們與大名的關係類似東漢後期私人武裝與刺史、太守的關係

常言說:國恆以弱亡,獨漢以強亡 漢朝滅亡真的是因爲軍事強大嗎 第8張

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太平道領袖張角發動了震動全國的黃巾大起義,上百萬深受腐朽的東漢王朝壓榨的百姓羣起響應,紛紛揭竿而起,烈火燃遍全國十三個州中的七個州。面對如此洶涌而來的起義浪潮,東漢政府控制的禁衛軍根本已經無力對抗。無奈之下,朝廷只好又用多年來對付周邊少數民族的辦法來對付國內的起義者——讓各州郡自行募兵鎮壓黃巾軍。這也就是《三國演義》開篇講劉備看到幽州刺史的募兵告示,引出劉關張桃園結義的故事的歷史背景。本來,東漢擁有私人武裝的主要是邊疆地區的刺史、太守,這樣一搞,內地的各路豪強也開始合法地發展自己的私人武裝了。後來在東漢末年和三國時代的亂世中崛起的那些風雲人物——曹操、袁紹、袁術、孫堅(及其子孫策、孫權)、劉備、劉表……基本上都是藉着這次機會擁有了自己的私人武裝,從而開始登上東漢末年的歷史舞臺。等到黃巾起義被鎮壓下去的時候,東漢帝國的國土上已經是軍閥林立了。沒過幾年,隨着“十常侍之亂”引發的董卓進京,以及隨後的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戰爭的爆發,東漢王朝終於名存實亡,中國歷史開始進入了空前慘烈的東漢末年大亂世……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示意圖

常言說:國恆以弱亡,獨漢以強亡 漢朝滅亡真的是因爲軍事強大嗎 第9張

東漢滅亡後一千四百多年,一代大儒王夫之在研究東漢歷史時,認爲東漢時代的鮮卑、西羌等少數民族,對西漢的威脅其實並不算大。然而,東漢倚仗其武力強大,對這些民族一味屠殺,甚至以將其絕種爲目的。這種以殺戮少數民族爲榮耀的行爲,其結果就是“人長樂殺之氣,無虜可殺而自相爲殺”,最終釀成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大亂世,造成了總人口損失了90%,連帶着又成爲了日後五胡之亂的遠因。王夫之因此感慨道:“故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漢末之強,強之婪尾而姑一快焉者,論世者之所深悲也。”但是王夫之沒有想到的是,在他之後幾百年,居然還有一羣人爲“獨漢以強亡”而沾沾自喜,引以爲漢朝的榮耀,這才真的是“論世者之所深悲也”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