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唐朝人對羊肉到底有多喜歡 吃起羊肉來花樣真多

唐朝人對羊肉到底有多喜歡 吃起羊肉來花樣真多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唐朝人和羊肉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唐朝人對羊肉到底有多喜歡 吃起羊肉來花樣真多

如果大唐長安城上空飄着一種香味,肯定是孜然烤羊肉串!何以見得,唐朝人愛吃羊肉,會吃羊肉,簡直離不得羊肉。

根據《唐六典》記載,親王以下的二品大官,朝廷每個月供給二十頭羊、六十斤豬肉;三品官每個月朝廷月供十二頭羊,四品五品官每個月供給九頭羊·······看見沒,朝廷供給重要官員的膳食,基本上沒牛肉和豬肉什麼事。那個時代豬肉人不愛吃,認爲吃多生病,杜牧就曾經給某人寫的墓誌銘裏數落豬肉:“能閉血脈、弱筋骨、壯風氣,嗜之者必病風。” 《說郛》裏有個故事,唐宗室後裔李載仁懲罰兩個打架的部下,竟然罰他們當場吃豬肉,並且威脅說若是再犯下回罰吃豬肉加酥。豬肉不太被唐代上層人物待見,肯定是真的。

唐朝人倒是待見牛肉,可《唐律》規定:“主自殺牛馬者,徙一年。”牛要留來耕作,馬留着當腳力,擅自殺掉這兩種動物的百姓要服一年苦役,長安城百姓就是再饞嘴,估計在東市裏也買不着牛肉。在天高皇帝遠的南方有一道名菜叫“牛頭褒”,帝都長安的吃貨們估計光聽名字,口水就可以流幾車。

《太平廣記》裏就有很多吃牛遭報應的故事,什麼屠夫王雲略殺牛遭反抗,一怒之下刀扎牛眼,結果第二天雙目噴血;某對夫婦貪吃牛肉,一天之內吃掉一二十斤,結果活活脹死了;望蔡縣令因爲愛吃牛肉身長賴瘡,整整被痛癢折磨了十年才死掉·······這些帶着玄幻色彩的故事,無非是統治階層爲保護農耕編出來的,天下生民務農爲本,農民種地離不開牛,所以牛肉不能吃。

唐朝人對羊肉到底有多喜歡 吃起羊肉來花樣真多 第2張

在北魏以前,百姓餐桌上主要肉食是豬肉,魏晉後豬的飼養規模漸漸落後於羊。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民族融合時期,匈奴、羯、氐、羌、鮮卑等少數民族紛紛向中原大量遷徙,少數民族政權定鼎中原,勢必會帶來飲食習慣的改變。

唐朝跟北周、隋兩個朝代頗爲淵源,而這三個朝代的根子是“”武川勳貴,混血家族”(陳寅恪先生所言)。橫豎李唐的皇帝有胡族血統,傳承南北朝開始的飲食習慣,大唐主打吃羊一點也不奇怪。反正肯定不是因爲前朝國姓楊,楊家和李家一樣是北周宇文泰親封的八柱國世家,都是從武川六鎮起家的,飲食習慣“改朝不換代”。

插播一個小八卦,唐高祖李淵母親獨孤氏是北周柱國獨孤信之女、唐太宗李世民母親竇氏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外甥女、唐高宗李治母親長孫氏是北周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女,李家自稱“隴西李氏”,數代跟鮮卑女通婚,胡漢混血家族不愛吃羊肉纔怪呢!

上行必有下效,羊肉這種大唐國民飲食,留下的可不只是烤羊肉串的傳奇。大唐子民和王宮貴族吃起羊來,花樣真多!唐人吃羊肉很講究,冬天熱吃,春天醬制,夏天冷吃。先來看看民間怎麼吃羊的。

唐朝人對羊肉到底有多喜歡 吃起羊肉來花樣真多 第3張

古樓子

《唐語林》記載一種叫“古樓子”的吃食,其實就是羊肉大胡餅,做法頗爲豪邁:

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佈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爲‘古樓子’。

一斤羊肉作餡,層層鋪在巨大的胡餅上,烤着吃,真香!除了古樓子之外,還有羊肉索餅——用羊肉四兩炒作腹,和麪製成,有時候加橘皮搗成的粉末或者不加,用生薑汁沒作索餅,空心食之。

還有回湯武庫、社零星、巧羊肺羹。

先說社零星和巧羊肺羹,都是羹湯一類的吃食。社零星是一道農家菜,是在秋社,也就是秋季祭祀土神的時,用豬、羊、雞、鴨、麪粉、蔬菜等做的羹。巧羊肺羹是補品,用羊肺一具細切後,再用一把蔥白,在豆鼓汁中煮成。回湯武庫時至今日還在西北等地流行,按照《清異錄》的記載應該是大寒時節家家戶戶蒐集羊、豬、牛、鹿、魚、鴿、兔、鵝等珍貴食品做成的一種湯。大寒之前的十天就開始,一直持續到正月初一才最後成功,爲製作盛大的湯餅宴席而準備的。

宮廷裏的羊肉珍饈,光看文字就令人垂涎欲滴。唐宮裏有兩個女人特別愛吃羊肉,一代女皇武則天,喜歡吃“冷修羊”,“珍郎殺身以奉國”,武則天稱羊爲“珍郎”。“冷修羊”從其名字就可以看出其羊肉是冷吃的,可能類似於今天的“白切羊肉”或“羊糕”,把羊肉做好後冷卻凝結食用。同昌公主喜歡吃“靈消炙”,用一隻羊身上取下的四兩肉製成的,即使經歷酷暑也不會壞。但具體的製作過程不得而知。

唐代最著名的燒尾宴是尚書左僕射韋巨源辦的,韋巨源的燒尾宴被記進《清異錄》裏,留下了58道菜譜,其中8道跟羊有關。先來看看拉風的“徧地錦裝鱉”和“紅羊枝杖”。“徧地錦裝鱉”,光看名字估計猜不出是什麼菜。這道菜是用羊脂和鴨蛋脂作輔料烹製的甲魚。雖然在這道菜中甲魚是主要的烹飪材料,但羊脂等輔料對於增加菜餚味道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紅羊枝杖”類似於今天的烤全羊,菜名可能指四隻羊蹄撐一羊體。

唐朝人對羊肉到底有多喜歡 吃起羊肉來花樣真多 第4張

“紅羊枝杖”這道菜,不管吃不吃,擺上桌光看着就吉利!

古人以爲丙午,丁未兩年爲國家發生災禍的年份。丙丁爲火,色紅;未爲羊,因此稱國家大亂爲紅羊劫,紅羊即指此。唐代殷堯藩《李節度平虜詩》中記“太平從此銷兵甲,記取紅羊換劫年”就採用了這一意思。枝有支持之意,杖爲扶持之意。

同昌公主喜歡吃“靈消炙”,韋家的燒尾宴上有“昇平炙”,是用羊和鹿的舌頭拌和製成的精細菜品,這大概只有貴族才吃得起吧!韋巨源家的燒尾宴上的羊菜還有通花軟牛腸、羊皮花絲、逡巡醬、五生盤。

通花軟牛腸乍一看上去跟羊沒什麼關係,其實是用羊骨髓調成餡灌入牛腸中,類似今天的香腸;

唐朝人對羊肉到底有多喜歡 吃起羊肉來花樣真多 第5張

羊皮花絲這道菜可能是羊胃肚絲。因爲牛羊胃稱“膍”,與“皮”同音,故“羊皮”或即指羊膍。花絲,是說將羊肚切成細長之絲,而且這種絲要達到一尺之長;

逡巡醬,估計是一道鮮美非常的菜。逡巡是頃刻須臾、很快的意思。這道菜是用魚、羊肉製成的肉醬,因爲魚和羊肉均爲鮮嫩之物,即使是做成肉醬味道也很鮮美,字面意思理解可能是用很短時間就能做成的。

五生盤,用羊、豬、牛、熊、鹿五種肉切薄拼制而成一種花色冷盤。在製作時,因爲要生吃,所以必須將這些肉切得像紙一樣薄,這樣便於食用及消化。

格食,這道菜是烤制而成,它是一種用切好的羊肉及其腸臟分別裹上豆粉烤制的食品。

唐朝人對羊肉到底有多喜歡 吃起羊肉來花樣真多 第6張

除了韋巨源家的燒尾宴,唐代還有兩種巨拉風的吃羊大法,第一種叫過廳羊。過廳羊可是唐代的宴飲主菜,一般是宴會時酒過三巡、菜獻數道之後,歌舞也欣賞得差不多了,才壓軸出場。場面是這樣的,主家的廚子牽着一頭活羊出現在階下,向堂上行禮之後,翻手掣刀當場放血殺羊。唐代宴飲之人大概都很熟悉這個場面,主人請客人過來挑羊肉,客人怡然自得地踱過去,看中哪塊就自己割下哪塊。一旁服侍的下人奉上顏色不同的彩錦,客人將自選的羊肉包好,自有人送去蒸熟。

羊肉蒸熟後再送回來,客人只要認領自己用彩錦包上的那一塊,蘸上杏醬撒上胡椒就可以大快朵頤。

第二種“渾羊歿忽”,可是前朝隋流傳下來的名菜。在製作這道菜時先把一隻鵝去毛及五臟之後,往裏面填上肉和糯米飯,再用各種佐料調好。之後,弄來一隻羊,也將它剝皮去毛,取出臟腑,將前面做好的鵝放入羊腹中,縫合好在地火上烤。待到羊肉烤熟了的時候,便將羊剝去不要,取出羊腹中的鵝,就那麼捧在手中吃。

看看,唐人吃羊,多麼瀟灑豪邁!整隻過廳片下來蒸熟吃不說,“渾羊歿忽”乾脆就把羊當容器,吃了羊腹中充分吸收了羊香的鵝就好了!真奢侈,能吃得起“渾羊歿忽”的,估計都不會是普通老百姓。可是,唐代的平民百姓,對羊肉也是真愛。

唐朝人對羊肉到底有多喜歡 吃起羊肉來花樣真多 第7張

有人統計了《太平廣記》中有關唐代肉類的105處記載,其中跟唐代羊和羊肉有關的有47處,這47處中有19處和老百姓有關。在整個《太平廣記》裏有關唐代百姓日常生活消費記述裏,有關直接消費情況吃羊肉、屠羊、禮事的記述佔到了接近百分之六十。

當然,古代的肉類消費百姓估計佔比不會是大頭,真正有能力消費羊肉的是皇室、王公貴族、富商鄉紳等。直接的羊肉消費數據沒有,從幾個側面可窺見唐朝羊肉消費全貌:

根據《太平廣記》記載,顯慶年間于闐王來朝,一個叫元封則的人爲光祿寺太官掌膳,剩下的作爲食材的羊就有“數十百口”,這些羊被命令送到僧寺養着,但是被元封則悄悄令人宰殺了賣掉。單單招待一個于闐王就能剩下這麼多羊,若以此量作爲標準,唐朝政府每年光接待外藩這一項羊肉耗費所費不菲。

唐代百官參朝是個苦差事,朝廷爲了以示撫慰設廊下食,招待朝官一頓午飯。唐朝政府每日供三隻羊給五品以上官員,工作餐主要吃羊。除此之外,每次朝廷宴饗、國子監釋典、帝王巡行隨從官員等都供給膳食,並且也是羊肉爲主要肉食。

根據《新唐書》記載,唐昭義節鎮節度使李抱真就是一個吃羊達人,他的私廚“月費米六千石,羊千首,酒數十解”。一個藩鎮節度使月食羊千隻,平均每日三十多頭,這當然不是他自己一個人吃掉了,這則史料從側面反應了,羊肉這種國民肉食,在唐朝是有多受歡迎。

唐朝人對羊肉到底有多喜歡 吃起羊肉來花樣真多 第8張

史料是零星的,唐朝人對羊肉的熱愛是不容置疑的。能夠支撐起從朝廷到民間的龐大羊肉消費,得益於唐朝畜牧業的發達。唐代的羊養殖,分官牧和私牧。根據《唐六典》的記載,官牧是由太僕寺的典廄署負責,羊、馬、牛一起搭在一起養:

“凡象日給臭六圍,馬、駝、牛各一圍,羊十一共一圍。每圍以三尺爲限。……羊粟寂各升有四合,鹽六勺。”

十一頭羊住在一圍羊圈,每圍三尺爲限,飼料也是有定數的,官牧的標準化養殖保證了羊肉消費的基數。唐代的牧區大概包括了今天甘肅省的大部分地區、新疆全境、陝西北部、寧夏、內蒙古牧區、山西西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等。除了官牧之外,王侯貴族、內附少數民族的大規模私人養殖也是存在的,太平公主事敗被抄家罰沒家產,她財產中有一部分就是養殖的羊羣。

隴右道和關內道是唐前期最大的監牧地,有學者統計過,隴右監牧養羊的峯值大約出現在開元中,大約有五、六十萬口,養馬數最多的是麟德年間,大約70.6萬匹,養牛數最多的是在天寶十三載,大約十萬頭。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唐朝畜牧業的發達,馬、羊、牛三者的數量是此消彼長的,三者最大的峯值不會同時出現,因爲草場的載畜量是有限的。養馬是爲了戰備,養牛爲了農耕,只有養羊是爲了生活消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