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太平天國運動導致清廷軍費巨大 清朝是怎麼解決軍費問題的

太平天國運動導致清廷軍費巨大 清朝是怎麼解決軍費問題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清朝軍費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常昭本少殷實之戶,既已搜刮無遺,而居民鋪面又多遷徙,幾至勸無可勸,捐無可捐。”

這是《鹹同朝函札匯存》中記載的對於太平天國起義期間,江蘇常昭面臨的困境,也是當時清廷困境的縮寫。自古朝廷的財富都是取之於民,而一旦民財枯竭,官府自然也就無財可用。

這場困境的起因,是太平天國起義,導致清廷軍費開支巨大,掏空國庫尚且難以填滿。爲了解決此次危機,滿清王朝想出了什麼辦法籌措軍費呢?

太平天國運動導致清廷軍費巨大 清朝是怎麼解決軍費問題的

清廷籌措軍費的辦法,除了古代王朝所使用過的那一套,還增加了一個新的辦法。先是使用國庫中的存銀,然後從民間搜刮,再做甩手掌櫃,令地方自行籌措。在這些手段都用盡以後,清廷又向列強借款。這些舉措讓有識之士逐漸認清了清廷的醜惡嘴臉,最終也沒能保住大清的江山。

地主家也沒有餘糧?

1.掏空戶部存銀

在太平天國起義以前,鴉片戰爭已經花費了清廷三千多萬兩白銀,並且大多是從戶部支取,此時戶部尚有存銀。太平天國起義從廣州金田出發,最開始在兩廣境內流動,清廷在得知起義的消息以後,在最快的時間做出了部署。調集兩廣及其他地區的軍隊,迅速南下,意圖將起義消滅在搖籃之中。此時戰爭還沒有波及江浙地區,清廷國庫尚且還有存銀。咸豐帝應對戰事所需的開支,十分慷慨。

太平天國運動導致清廷軍費巨大 清朝是怎麼解決軍費問題的 第2張

根據《鎮壓檔》《清實錄》的記載,咸豐元年(1851年)三月上旬,賽尚阿作爲欽差大臣被派往湘桂交界防堵太平軍,咸豐帝批令戶部快速籌撥100萬兩,並責令內務府廣儲司撥出內帑銀100萬兩。內務府備好100萬兩,戶部派員加班裝運,兩日之內全部封儲完畢,戶部指撥100萬兩軍費,且相關省份亦積極落實。賽尚阿尚未出京,諭旨已同意撥解軍費總額及內帑合計達280萬兩。賽尚阿開赴廣西途中,又從兩廣總督徐廣縉處獲得廣東關稅100萬兩。支持力度之大,讓前線領兵的賽尚阿都覺得大出意外。

《鎮壓檔》中記載,在他給咸豐的奏章中寫道:“現在大兵雲集,支應浩繁,總算並計約可敷四五月之用”。

咸豐之所以如此大力支持,一來是國庫尚有存銀,另一方面,也希望戰爭儘早結束。但是清軍在戰場上的接連失敗,讓咸豐速戰速決的希望徹底落空。隨着戰爭進入僵持態勢,太平軍又在兩湖地區迅速壯大,而國庫的存銀又漸漸不支,咸豐帝急需找到其他籌措軍餉的辦法。

2.壓榨百姓籌款

咸豐二年(1853年)八月,咸豐帝緊急下達特旨,責令宗人府、御前大臣、大學士、軍 機 大臣,會同戶部大臣集體商議軍費籌撥的大政方針。特旨下達近一個月,這些大臣們,才商量出了一些籌款的辦法,又花了一個多月才擬定相關章程。大臣們議定的籌款的方法大致有五類,即捐輸類、官犯贖罪捐納類、替代實銀支出類、田房稅契整頓類和金銀礦藏開採類。其中第二類被咸豐帝否決。捐輸類是比較常用的臨時籌措,康熙徵三藩,平臺灣,乃至洪澇旱災,都用過這個辦法。咸豐帝命令下面的官員動員富戶行動,也收到了不少的銀子,及時的補充了軍需。

太平天國運動導致清廷軍費巨大 清朝是怎麼解決軍費問題的 第3張

同年冬季,由於前線開支巨大,咸豐君臣籌集的銀兩也逐漸不足。於是又想出了鈔法改革、鑄造大錢的辦法,強行壓榨老百姓的財富。鑄造大錢就是將原來一文的銅幣,多使用一些原料,製造成一幣當十,一幣當百,甚至一幣當千的銅錢。

這種“大錢”其實就是變相的壓榨老百姓手中的財富,類似於濫發貨幣,這種“大錢”流入市面以後,迅速引起通貨膨脹,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更加導致民怨沸騰。北方也爆發了“捻軍起義”,呼應南方的太平天國,使得清廷不得不花更大的力氣清除捻軍。

管不住就放開雙手?

1.官員就地籌餉

國庫被掏空,壓榨百姓及富戶的做法又使得朝廷盡失人心,若是在無有效的辦法保證前方將士的軍需糧餉,清廷的統治岌岌可危。於是清廷便讓地方政府自行籌集抵抗太平軍所需要的款項。

《鎮壓檔》記載,咸豐三年(公元1854年),咸豐帝諭令兩江總督陸建瀛 “所需 經費,若俟部撥,緩不濟急,或截留漕糧抵用,或於鹽務、地方紳商設法捐貸,暫濟急需”。

也就是讓地方官員採取就地籌餉的辦法,從其他的款項中截取銀兩實物用作軍需。

太平天國運動導致清廷軍費巨大 清朝是怎麼解決軍費問題的 第4張

實際上,在咸豐三年以前,這種做法早就被各省官員所採用,咸豐二年(1853年),江蘇省出於防堵需要,奏請截留本省錢糧等項,數額達130餘萬兩。這種自掃門前雪的做法,被當時的咸豐和朝中大臣嚴厲批評。但是隨着朝廷用盡辦法,仍然不能籌夠糧餉發放給軍隊,這種做法也就漸漸被清廷所承認。這種地方籌款的辦法,甚至在短時間內更進一步,同年咸豐帝在諭旨中屢屢使用“不論何款”的措辭。這種不拘款項使用定例的撥解指令,不但針對戰區省份,防堵省份和完善省份均不可免。

也就是說,地方正常的財政秩序被完全打亂,任何款項,都有被用作軍需的可能。這種做法雖然解決了一部分糧餉問題,但也爲地方加緊搜刮民財提供了便利。

2.將領自行籌措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比皇帝更加着急糧餉問題的,只有身在軍營中的領軍將領們。

在太平天國起義後,清廷起初派出八旗軍隊想要鎮壓。八旗軍隊早已腐朽不堪,從上層到下層千瘡百孔,上級將領們吃空餉,讓士兵爲自己免費幹活,搶佔土地,下層士兵都是一些平日裏只知養尊處優的旗人,早已經不熟弓馬,甚至還花錢請人頂替自己上戰場的。可想而知這樣一隻軍隊,在應對太平軍時幾乎沒有戰勝的可能。然而,在戰事之初,朝廷的銀子,正是撥給了這些既不中看,也不中用的軍隊。

由漢族地主們召集起來的軍隊,朝廷爲了防止他們坐大,只讓他們防守地方,撥款甚少。戰事中後期,八旗軍隊屢戰屢敗,這些私人武裝,漸漸成爲鎮壓太平軍的主力。光靠私人的家產財力,無論如何也難以支撐軍隊的龐大開銷。於是他們只能伸手向朝廷要銀子,然而戶部的銀子,在戰爭前期已被掏空,無款可撥。在這種情況下,戶部只得令統兵大臣、總辦糧臺大臣以及該省督撫徑直諮商相關省份,不必經由戶部指撥,以省周折。

《鎮壓檔》中記載:“此後該營兵餉應令該撫仍遵臣部前奏,仿照向榮軍營諮商鄰近省分,每月接濟,庶撥款可免竭蹙,而委解無虞遲緩矣。”

甚至提出,可以要求地方從地丁鹽關雜項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直接移交給軍隊用作糧餉。

使用地方財政收入直接用作糧餉,具有非常微妙的關係。一方面軍隊可以更快的受到補給,在軍事上能夠獲得一定的優勢,如補充兵員以及恢復士氣等。另一方面,也會帶來一定的危害。

自唐朝手握軍政民大權的節度使以後,再也沒有哪個王朝敢於將軍權和財權放在同一人手中。因爲掌握財權的將領很容易培養出私家軍隊。清廷這樣做頗有飲鴆止渴的意味。

太平天國運動導致清廷軍費巨大 清朝是怎麼解決軍費問題的 第5張

曾國藩,李鴻章這樣的漢族地主官僚,正是憑藉對地方財政收入的控制,一面鎮壓太平軍,一方面不斷髮展壯大。太平軍佔據了富庶的江南,國庫收入銳減。截留地方財稅更是雪上加霜,地方撥了多少,徵收了多少,軍隊接受了多少,都是一筆糊塗賬,完全可以藉由兵荒馬亂一筆勾銷。

3.向洋人借款

在諸多方法用盡以後,清廷治下已是民乏官貧,再也籌措不出任何的銀兩了。此時,列強們卻向清廷伸出了橄欖枝,表示願意借款給清廷,作爲鎮壓太平天國的軍費。與太平天國言辭拒絕不同,清廷卻是開門揖盜,立即以海關關稅作爲抵押,向洋人在中國設立的銀行借款。這種借款正是列強資本輸出的方式。

太平天國運動導致清廷軍費巨大 清朝是怎麼解決軍費問題的 第6張

通過借款,列強得以介入中國的戰爭,同時又通過幫助清廷,進一步打開中國國門,又把持住中國海關關稅,徹底擠壓小農經濟的生命力。清廷這種飲鴆止渴的做法,雖然平息了內部的太平天國起義,但是卻沒能抵制住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隨着統治基礎小農經濟的破產,清廷也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滅亡。

總結

清王朝籌集糧餉方式的變化,對整個清廷影響巨大。此後數十年間的戰局演進、國省關係、軍制形態、督撫朝臣權力,甚至行省內行政架構、財源結構等都受到了不同的影響。權力一旦放開,再想收回便是難上加難。漢族地主官僚在戰爭期間的崛起,直接導致清廷格外倚重外省督撫大員的新局面,對清王朝的中央集權造成沉重打擊。從此役後清王朝便一蹶不振,逐步走向滅亡。

可見古代沒有糧餉,首先想到的都是壓榨百姓,所以戰亂之中,最受苦的還是老百姓。

參考文獻:

《鹹同朝函札匯存》

《清史稿》

《鎮壓檔》

《清實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