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馬踏飛燕的正面照是什麼樣的 爲何看到的基本都是側面照

馬踏飛燕的正面照是什麼樣的 爲何看到的基本都是側面照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馬踏飛燕正面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馬踏飛燕”很多人也都在課本上面看到過,是我國古代東漢時期的一個非常著名的銅奔馬,而我國的旅遊標誌也就是馬踏飛燕的一個側面剪影,這具銅奔馬可以說是非常的有名,也有很高的價值,但是不管是什麼時候看到馬踏飛燕的照片,基本上都是側面照,很少會看到正面照,這就很奇怪了,爲什麼馬踏飛燕的正面照那麼少,爲何連官方也很少會發布它的正面照?馬踏飛燕的正面照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馬踏飛燕的正面照是什麼樣的 爲何看到的基本都是側面照

1.馬踏飛燕簡介

東漢銅奔馬,別稱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爲東漢青銅器,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東漢銅奔馬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

東漢銅奔馬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爲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爲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東漢銅奔馬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

銅奔馬微微地偏向一側的頭高昂着,前面頭頂的鬃毛和後面的馬尾一致向後方飄飛,渾圓的軀體呈流線型,四肢動感強烈,三蹄騰空,右後蹄踏一展翅奮飛、回首驚視的“風神鳥”龍雀。

馬踏飛燕的正面照是什麼樣的 爲何看到的基本都是側面照 第2張

2.爲何馬踏飛燕正面照很少

1969年一位村民正在挖防空洞,結果他一鋤頭下去就挖到了一個非常堅硬的東西。於是他就很好奇繼續挖結果就發現下面有一片磚頭砌成的牆。這樣一來村民的好奇心就更重了。直到把這些磚頭全部移開之後竟然發現了一個墓室。而且在墓室裏面有很多的陪葬品。這麼一個重大發現村民們就把這個消息上報給了國家,考古人員也第一時間趕來了這個墓室。而在這個墓室出土的文物中,著名的“馬踏飛燕”就在其中。它的另一個名字也叫“銅奔馬”。

相信大家對“馬踏飛燕”已經非常的熟悉了,在很多地方都能見到以它爲原型改成的各種形態還成了旅遊的標誌。它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整個馬身只靠着腳下踩的燕子作爲支撐。不過相信大家也都是隻看到過馬踏飛燕的側面照吧。飛奔的駿馬確實是非常的有型,而且幾乎沒有見過有人拍“馬踏飛燕”的正面。這究竟是爲什麼呢?直到看見“馬踏飛燕”的正面照忽然就懂了,簡直要笑哭了。

原來“馬踏飛燕”的側面照看起來非常帥氣的駿馬,正面照竟然像是二哈附體了一樣看起來很搞笑。讓人瞬間忘了它之前的樣子,就覺得這匹馬一定很累吧。看看面部都猙獰成什麼樣了。看完正面照之後怪不得都是拍它的側面照,還是側面照更有震撼的感覺啊。

馬踏飛燕的正面照是什麼樣的 爲何看到的基本都是側面照 第3張

3.馬踏飛燕的相關介紹

關於此馬的名稱,歷來衆多專家從不同角度爲之命名,最後將其定名爲東漢銅奔馬,這也是被認可的名稱,除此以外還有馬踏龍雀、飛燕騮、紫燕騮、天馬、馬神天駟、馬踏飛燕等說法。對於一件藝術品的命名有這麼多的說法,這在藝術史中絕無僅有,可見其在藝術史上的巨大影響力。這些不同說法的分歧點在於馬足所踏之鳥的種類。此外還有一種折中的說法——銅奔馬,這種定名很平實,不會有任何失誤,但也避開了對於鳥形底座本身屬性的認定。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肯定的是,在馬足下加鳥形底座的做法是此雕塑的一種創新。

東漢銅奔馬在動態飛揚下站立的實際問題。在壁畫、畫像石等同類馬匹造型中並沒有看到類似的做法。因爲壁畫、畫像石是在二維或近於二維上實現,沒必要節外生枝。而在雕塑中則是出於現實需要,東漢銅奔馬是一件在三維空間中展開的有體積和重量的物件,而且動感強烈,呈三足騰空之勢,如果與壁畫採用同樣的方法,則不可能使奔馬保持平衡。因此在其足下加上鳥形底座以固定,解決了這一現實問題。它顯然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既合平力學原理,又使奔馬的輕盈和物體的穩定雙雙得到完美的解決,這正是它的高超之處。具體而言,鳥形底座平,與地面接觸面積大,鳥的頭、雙翅、尾呈現伸展狀,增大了穩定性,這道理正如三角支架。所有這些,使馬的重心通過足踏于飛燕背上而能保持平穩,構思之精巧無出其右。

馬踏飛燕的正面照是什麼樣的 爲何看到的基本都是側面照 第4張

其次,東漢銅奔馬用鳥形底座,在藝術上也是一種創造。製作者在固定奔馬的同時,將底座的實用功能與藝術創造結合起來,這一大膽而又巧妙的做法,增增添了作品的藝術效果。實際上,藉助部件來實現實用與審美目的的做法在漢代是常見的,比如著名的長信官燈就是將雕塑與燈結合,以宮女的袖管作爲排煙道的方法也是如此。塑造一匹馬的逼真形象這並不太難,然而要將一件靜止的物件表現出動感,特別是要表現匹日行千里的良馬風馳電掣的神速,這就不那麼容易了。但製作者卻匠心獨運,運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把奔馬和飛鳥絕妙地結合在一起,大膽地讓馬的右後蹄踏在一隻凌空飛翔的鳥身上。這樣就襯托出馬的迅疾,使一匹靜止的銅馬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人們面前。東漢銅奔馬身軀粗壯圓渾,但其動作輕盈,用一足將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隻小小的飛鳥身上,這顯然是經過了周密的計算。小鳥似乎正吃驚地回首而望,驚愕於同奔馬的不期而遇。簡直就是“揚鞭只共鳥爭飛”的真實再現。

東漢銅奔馬是東漢青銅藝術的精品之作。東漢銅奔馬的造型方式,實際上沿用了通行於當時的奔馬的形象,並且創造性地加上了飛鳥,既起到了實際中的固定作用,又增加了馬飛奔的氣勢。但它不同於近現代個體藝術家的創作,而是一種程式化的創作模式,在形態上沿用了當時通行的奔馬的造型,並且在馬足下加上鳥形物以支撐穩定,這是一種創造。整體上看,東漢銅奔馬是漢代人勇武豪邁的氣概、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的表現,反映了漢王朝的強大與富底。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