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蒙古征服一個國家之後又換一個 爲什麼鐵木真會這麼喜歡打仗呢

蒙古征服一個國家之後又換一個 爲什麼鐵木真會這麼喜歡打仗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1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鐵木真,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從公元1211年到公元1219年,蒙古汗國和金國斷斷續續地進行了八年戰爭。

後世讀者在說起這段歷史的時候,總是一副居高臨下的樣子:鐵木真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他的失誤也很明顯嘛,蒙古汗國的短板也沒能被改善嘛。

要是鐵木真如何如何,金國早就涼啦,看來這草原人的頭腦還是不行啊。如果換成XXX,恐怕金國早就涼了。

勝利者蒙古汗國都是這幅德性,那麼失敗者金國自然更差。換言之,就是隨便一箇中學生穿越過去,都能拯救他們。

這是事實嗎?當然不是。如果用這種眼光看歷史,那也只能滿足一下自己那廉價的優越感而已。

蒙古征服一個國家之後又換一個 爲什麼鐵木真會這麼喜歡打仗呢

由於傳統史書寫得雲遮霧罩,所以我們很難完全還原八年蒙金戰爭的全過程,以至於我們也很難理解雙方所面臨的困境。

當一個國家決定打劫另一個國家的時候,制約因素往往較少:只要你的軍隊能打又能跑,這事基本就能辦成。

當一個國家決定征服另一個國家的之後,制約因素就太多了:政治、經濟、軍事、民生、國際背景和派系矛盾等多重因素同時作用,腦子稍微差一點的人根本理不順。

蒙古汗國的軍隊的確很強,但蒙古人口太少。如果蒙古汗國只是單純的能打,他們又能打多少人呢?

大家都是人,誰也沒有基因變異,你有一百萬人口,我有一千萬人口,我十個人拼你一個人,不說把你拼死,至少拼掉你一半人吧?

你用剩下的五十萬去征服另外一個一千萬人口的大國,還有多少勝算呢?

只要大家能明白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自然應該得出一個結論:蒙古汗國的勝利,絕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勝利。蒙古汗國的困境,更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困境。

任何一場戰爭,只要我們願意看看它的詳細記錄,立刻就會明白:雙方統帥都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哪有資格,哪有機會率領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大軍呢?

就算大軍統帥是身居高位的無能二代,他的助手們肯定也是有着足夠資歷和能力的人,誰都不可能拿這麼大的家當扔給無能二代玩過家家。

稍微上點檯面的“坑爹”橋段,也是某二代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而不是某二代突然腦殘敗光家業。畢竟二代可以腦殘,一代卻不腦殘,在一切可控的範圍內,一代絕不會任由二代胡作非爲。

蒙古征服一個國家之後又換一個 爲什麼鐵木真會這麼喜歡打仗呢 第2張

當我們習慣性地聽從主流意見,認爲鐵木真在某個時刻做出錯誤決斷的時候,應該首先想一想:鐵木真身邊有那麼多一流人才,爲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比如說,蒙古汗國爲何不全力經營被他們打下來的地區呢?不是因爲鐵木真缺乏戰略眼光,更不是鐵木真不理解農耕文明的價值,而是他的掣肘實在太多。

蒙古汗國最初沒有全面經營這些地區,是因爲蒙古人口太少,憑藉這點人,如果沒有足夠的叛徒合作,蒙古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有效的統治。

明白癥結所在,自然要想辦法解決,所以鐵木真在征伐金國的同時,一直做出虛懷若谷的樣子,只要有人願意投靠,他全部接納。

在這種背景下,石抹明安、劉伯林和郭寶玉等叛徒先後投靠,幫了鐵木真很大的忙。

但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個人力量始終是有限的,這些叛徒或許可以幫助鐵木真建立有效的統治,卻無法擴大這個規模。

迫於無奈,鐵木真只得退而求其次:只要願意脫離金國的統治,蒙古汗國就承認他的自主性,願意幫助他建立一個新政權。

蒙古征服一個國家之後又換一個 爲什麼鐵木真會這麼喜歡打仗呢 第3張

或許有人會產生疑問:既然鐵木真兵力不夠,他爲什麼不集中火力攻略重點地區呢?

其實鐵木真就是這麼做的,他打東京和中都的目的就在於此。可隨着局勢的進展,他發現這樣做同樣於事無補。

人口的差距是無法彌補的,導致蒙古汗國的常備軍數量有限。金國雖然被打得一敗再敗,但只要蒙古軍隊據守城池,主動放棄主動性,那麼金國就有機會反敗爲勝。

在這種背景下,就算蒙古汗國只佔據三五座城池,也會讓他們的兵力變得分散,進而變得捉襟見肘。

更重要的是:就算佔據三五座城池,也覆蓋不了多大的地方。

就拿今天的河北省來舉例,想在河北全省獲得穩固的統治,需要佔據多少城池呢?少說也要十來座吧。

用十萬軍隊佔據一個河北省,簡單嗎?一點都不簡單。更何況,這還是蒙古汗國的全部家當。把軍隊都堆在河北省,其他地方怎麼辦呢?

高機動性的部隊只適合打游擊,而打游擊的部隊絕不敢大規模佔據城池,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了。

再者,蒙古汗國的敵人絕不僅僅是金國一家,在它周邊還有西夏和西遼,在草原世界內部同樣有不少鐵木真的反對派在蟄伏。

乃蠻部太陽汗之子屈出律正在西遼混得風生水起,很多草原世界的殘餘勢力都匯聚在屈出律的身邊。如果鐵木真被金國拖入泥淖,屈出律趁勢殺回來怎麼辦呢?

屈出律所代表的一股勢力可並不弱,就在鐵木真征伐金國的同年(公元1211年),屈出律甚至把西遼的皇室趕下臺,自己成爲了西遼的國王。如果手裏沒點硬實力,屈出律怎麼可能做到這一點呢?

直到公元1218年,也就是鐵木真結束對金國戰爭的前一年,屈出律才被鐵木真幹掉。到這一年,鐵木真已經稱汗十二年了。

鐵木真爲什麼這麼晚才決定對屈出律動手呢?不是他心胸寬廣,更不是他仁慈,而是他將主要精力放在東部對金國作戰,不敢輕易挑起西部國際爭端。

屈出律先是佔據西遼,後又與更西方的花剌子模眉來眼去,恰好鐵木真已經決定暫時放棄東線攻勢,打算西征花剌子模,這才動手收拾屈出律。

蒙古征服一個國家之後又換一個 爲什麼鐵木真會這麼喜歡打仗呢 第4張

除了西邊的屈出律之外,北邊同樣不安寧。公元1217年,蒙古開國四傑之一的博爾忽戰死,死在了平定北部叛亂的過程中。

在分封功臣之後,像博爾忽這種級別的將軍完全可以坐鎮指揮,用不着親臨一線拼殺。可就是博爾忽這種級別的將軍,居然都死在了北部邊境,可見當地的叛亂規模一定不會小。

從公元1205年到公元1209年,西夏在短短五年時間被蒙古汗國擊敗四次,那滿地鮮血的樣子真是慘不忍睹。最終迫於無奈,只得成爲蒙古汗國的屬國。

就在鐵木真打服金國,幹掉屈出律,平定北部邊境並準備西征的時候,他派使者去西夏,希望西夏派兵協助他西征。

西夏對此的迴應也很簡單:不去。

不但不去,還寫信挖苦鐵木真:花剌子模這麼強,我們一起去也就和他們打個平手,我要是不出馬,你只能被花剌子模欺負。既然如此,我幹嘛要聽你的命令呢?

看到沒有,作爲屬國居然敢這樣說話,西夏的膽子怎麼這麼肥呢?

但仔細一想,卻也十分合理:蒙古汗國最強大的威懾力量,就是那一支機動性極強的騎兵部隊。除此之外,他們還有什麼呢?什麼都沒有。

鐵木真馬上要跟花剌子模開戰,他還有功夫搭理西夏嗎?自然是沒有的。既然鐵木真根本不敢同時開罪兩個國家,那我西夏爲啥還要給你賣命?

有本事,你來打我啊!

鐵木真接到西夏的回信之後,自然是氣得直髮狂,但他也沒辦法,因爲他確實不具備雙線作戰的實力。

花剌子模的威脅無法忽視,西夏卻只是疥癬之疾。既然如此,那我還是先收拾花剌子模,再想辦法對付西夏吧!

不熟悉這段歷史的人,一定會大吃一驚:不是說鐵木真所向無敵嗎?他居然也陷入過如此窘迫的境地?

這就是客觀環境的重要性。千萬不要以爲鐵木真是天神下凡,他也是肉體凡胎,一樣做不出“無米之炊”。

蒙古征服一個國家之後又換一個 爲什麼鐵木真會這麼喜歡打仗呢 第5張

鐵木真非常清楚:自己拿得出手的就這一支騎兵部隊,打完就沒了。所以從名義上講,鐵木真和金國打了八年。可實際上,這八年也只是間歇性地開戰。

鐵木真在取得一定戰果之後,立刻會率軍退回草原進行休整。他這種做法就是向鄰國表示:我擁有一支機動性極強的騎兵,現在我只打金國,希望你們別給我惹事。如果你們敢趁我國內空虛之際來偷襲,那我一定會立刻發動報復性攻擊。

到了那個時候,你們啥也撈不到,只是給金國解了套。

從表面看,鐵木真打了東邊打西邊,真是威風無比。實際上,他只能這樣疲於奔命,因爲他哪個國家都滅不掉。

雖然此時的蒙古汗國並不算太強大,但鐵木真這種突襲式的攻擊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削弱強敵(主要是金國)對自己的威脅。

我滅不掉你,但我可以慢慢削弱你,同時壯大自己。等我們雙方實力基本對等的時候,我再一鼓作氣幹掉你。

這大概就是鐵木真的策略,除此之外,他也沒有太好的選擇。

蒙古征服一個國家之後又換一個 爲什麼鐵木真會這麼喜歡打仗呢 第6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