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兩伊戰爭導彈襲船戰將波斯灣變成恐怖“死海”

兩伊戰爭導彈襲船戰將波斯灣變成恐怖“死海”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其實,襲擊油輪的作戰方式很早就在兩伊戰爭中出現了,但那時還只是孤立的行動,並沒有明顯的目的性,也沒有上升到政治層面。1980年10月1日,伊拉克的米格21就用炸彈攻擊伊朗油輪“伊朗巴德”號,使這艘船擱淺,同一天,又打沉另一艘伊朗油輪“塔哈”號,兩天後,伊朗的F4E實施報復,用炸彈擊沉爲伊拉克運送石油的希臘油輪“Laky”號,並把科威特油輪“伊本·埃爾·哈塔姆”號送入海底,此後類似的互相攻擊不斷髮生。

1982年底,伊朗在對巴士拉的攻勢中受挫,不僅士氣未被擊破,反而卻更加驚人地“勇敢和團結”,頻頻向伊拉克人發起反擊,這使薩達姆陷入深深的焦慮之中。伊拉克惟一比伊朗佔優勢的是空軍,但原先部署在裏海地區、用於防範前蘇聯的“霍克”、“奈基”等中遠程防空導彈部隊,被逐步調到西南部前線,構成阻攔伊拉克戰機騷擾的“天網”,日益強化的防空力量不允許伊拉克人再冒險深入其腹地。尤其是伊朗通過阿富汗游擊隊乃至軍火黑市得到大量“毒刺”便攜式防空導彈,使伊拉克戰機連近距離支援陸軍的能力都大打折扣,僅1983年4月就有7架幻影F1被擊落,還有爲數不詳的幻影F1由伊爾-76運輸機送回法國原廠修理。很顯然,消耗戰對雙方都沒有好處,薩達姆感到如果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空中優勢,他可能會成爲失敗者,於是這位獨裁者決定冒險擴大“襲船戰”的規模,這樣不僅可以擊沉更多的伊朗油輪,控制它的經濟命脈,還能將其他國家包括美蘇兩個大國也捲進這場消耗戰,共同向伊朗施加壓力。

兩伊戰爭導彈襲船戰將波斯灣變成恐怖“死海”

1983年10月,薩達姆宣稱要用5架裝備有“飛魚”導彈的戰機襲擊油輪,霍梅尼對薩達姆的恐嚇自然不會示弱,宣稱一旦伊朗的油輪或海上石油設施遭到襲擊,他們將立即封鎖霍爾木茲海峽。西方人最初覺得這純粹是訛詐,因爲伊拉克的石油大多都是從陸路輸油管道運出的,相反伊朗自己的原油出口卻主要依賴霍爾木茲海峽,因此封鎖該海峽對打擊伊拉克沒有意義。相反,一向縱容偏袒伊拉克的海灣六國和整個西方都會爲此大倒其黴,因爲一旦霍爾木茲海峽被封鎖,石油運不出去,西方將陷入癱瘓狀態,而海灣國家的財路也就斷絕了。於是海灣合作委員會一面勸說薩達姆不要破壞伊朗的石油設施,一面又建立快速反應部隊以保護海峽暢通;美國爲維護本國的石油供應,一邊向沙特提供“毒刺”導彈,一邊也着手軍事介入的準備。

1984年3月27日,伊拉克終於向一艘倒黴的巴拿馬籍油船痛下毒手,這也預示着兩伊戰爭的新階段--襲船戰開始了。有趣的是,雙方其實都缺乏進行這種鬥爭的準備。伊拉克主要依賴“超軍旗”飛機和“飛魚”導彈,偶爾也使用幻影F1和米格23。“超軍旗”飛機在馬島戰爭中聲名鵲起,但它實在不是什麼超級武器,而是一種老舊的小型戰鬥轟炸機,大約只相當於美國人早已淘汰的F-100“超級佩刀”式飛機,“飛魚”導彈的爆炸力只相當於一枚500磅炸彈,可是它的價值卻超過10萬美元,因此用它來襲擊毫無防備的油船或貨船簡直是得不償失。米格23作爲一種比較廉價的武器也許值得考慮,但用它來襲擊海上目標可靠性太低了。於是伊拉克人也使用幻影F1、圖16轟炸機或是直升機之類的武器。與之相反的是,伊朗的選擇比較簡單,他們通常只用F-4戰鬥機進行這類攻擊。

從使用的武器來說,伊拉克主要用圖16轟炸機的“鱒魚”、“鮭魚”、AS11、AS12導彈以及炸彈和火箭,還有就是“超軍旗”的“飛魚”和幻影F1掛載的導彈。伊朗主要使用C130E/H“大力神”運輸機、“獵戶座”海上偵察機發現目標,然後用F-4攜帶的AMG-65B“小牛”導彈和AB12空地導彈進行攻擊。

伊朗人報復來得很快,就在伊拉克人大開殺戒一天後,F-4E戰鬥機就襲擊了靠近巴林的一艘科威特油輪。僅5周內,就有11艘船隻受到兩伊雙方輪番襲擊,其中10艘是油輪。6月5日,5架沙特阿拉伯戰鬥機在美國預警機的指揮下擊落一架伊朗F-4E戰鬥機。你來我往的“襲船戰”使伊朗的石油出口由每天的180萬桶銳減到70萬桶,伊朗的財政地位被嚴重削弱,只得放棄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到1985年2月,共有108艘船隻遭到兩伊飛機導彈的襲擊,其中伊拉克襲擊84艘,伊朗襲擊24艘,“襲船戰”並未能使戰爭停下來,也未導致戰爭無限擴大。伊朗力圖以消耗戰拖垮伊拉克,薩達姆也意識到襲船戰只能達到削弱伊朗的目的,不能使其全面崩潰。

截止到1985年8月,大約有26艘船隻被34枚導彈和5枚炸彈擊沉,伊拉克飛機有意在最大距離上發射導彈,而對攻擊結果採取了放任自流的態度,這可能是因爲薩達姆不想過分刺激伊朗。襲船戰的主要損失是由空地導彈、炸彈造成的,而反艦導彈卻沒有什麼表現,這主要是因爲裝滿原油的油艙比空油艙更能抵禦導彈的襲擊,原油較煉過的石油易燃程度差,油艙和艙壁的構造也防止了火勢蔓延,而導彈造成的損毀主要集中在船隻尾部,因爲船隻輪機艙發出的熱量成了熱尋的導彈的最好目標,而反艦導彈主要是雷達制導的。此外,伊朗每次攻擊都使用美國休斯公司的AGM-65B“小牛”電視制導導彈,雖然西方人士根本無從判斷伊朗人使用這種武器的具體情況,但他們確信這種導彈的戰鬥部都是採用錐形裝藥,因此對付小型近海巡邏艇還可以,對付大型油輪就無能爲力了。

兩伊戰爭導彈襲船戰將波斯灣變成恐怖“死海” 第2張

從雙方使用的武器來看,伊拉克的戰績比較分散,米格21只有2次擊沉紀錄,而且都是在戰爭早期;蘇20有2次擊沉紀錄;米格23BK則只有一次,那是戰爭末期的1988年5月14日用炸彈打沉油輪“Seawise Giant”號。超軍旗的戰績共有12次,都是由AM39“飛魚”導彈完成,由於“飛魚”的爆炸力不足,通常需要第2次攻擊;幻影F1EQ5和EQ6則完成了至少60次以上的成功攻擊,它們也都是使用AM39“飛魚”完成攻擊的;來自中國的轟6D完成了6次成功的攻擊,使用的武器都是C601反艦導彈,而且都是在戰爭後期,第一次是在1988年2月5日;圖22B也用500公斤炸彈完成了兩次成功的攻擊;但令人震驚的是SA321GV直升機纔是伊拉克人真正致命的武器,它的AM39“飛魚”導彈戰績最高。

從伊朗方面來看,F4E完成了32次成功的攻擊,武器都是AGM65A“小牛”導彈,也有65mm火箭和炸彈,AH1J直升機也用20mm機關炮和68mm火箭打沉了若干艘油輪,伊朗海軍也用AB212直升機的AS12導彈打沉過一些船隻。

由於襲船戰的效果並不令人滿意,薩達姆開始尋找新的目標,哈爾克島是伊朗最重要的石油生產和運輸港口,1984-1985年伊朗預定的石油收入爲235億美元,哈爾克島就擔負了200億美元。於是,伊拉克將轟炸目標瞄上了哈爾克島。奇怪的是,哈爾克島處於伊拉克的SS-1“飛毛腿”和“蛙-7”地地戰術導彈的射程之內,而伊拉克也擁有大量的蘇制AMG-1水雷和KRAB反艦錨雷,完全可以實施海上封鎖,而薩達姆卻偏偏舍易就難,把摧毀哈爾克島的任務交給空軍來完成,這可能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戰功顯赫的伊拉克第11飛行中隊再度披掛上陣,阿德南說,1985年8月15日,他們中隊出動9架幻影F1 戰鬥機,以低空突防的方式,避開哈爾克島上的雷達和防空火力系統,貼着水面低空飛至哈爾克島上空,30多噸炸藥被傾瀉在這個30平方公里的小島上,港內裝油的10艘油輪燃起熊熊大火,超級油輪碼頭和輸油設備幾乎全部癱瘓,島上的輸油能力下降至不及原來的一半,國外的油船也不敢再冒險去哈爾克島裝油了。不過,由於伊朗人很快在島上部署了防空導彈,因此伊拉克飛機以後空襲時只能在高空投彈了,哈爾克島的生產運輸能力逐漸得以恢復。

爲了對薩達姆進行回擊,霍梅尼決心:“以牙還牙、決不示弱”。9月6日,伊朗異乎尋常地出動150架戰機(佔總兵力的70%)深入伊拉克領土250公里,集中摧毀伊拉克北部基爾庫克和摩蘇爾油田。伊朗空軍將貴重的F-14當成是“袖珍預警機”來使用,因爲AWG-9雷達的功能實在是遠超出一般戰鬥機雷達,所以這些F-14就擔負起指揮其它遠程奔襲的伊朗戰機的責任,自己則遠遠地躲在後頭,絕不輕身涉險。伊朗戰機投擲的炸彈漫無目標落到平民區、市政大樓、學校、工廠、醫院等,特別是油田作業區被硝煙籠罩着,工人們紛紛逃離崗位,曾是中東最大油田的基爾庫克和摩蘇爾成爲一片火海。與此同時,伊朗部署在南部的遠程大炮每天也將數噸的炮彈傾瀉在伊拉克的邊境重鎮巴士拉城中,連城內數十萬被伊朗當局視爲潛在盟友的什葉派穆斯林的死活也顧不上了。

不過,愈演愈烈的襲船戰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戰略結果,因爲伊拉克空軍不願意也無力集中足夠的兵力,它的攻擊太分散了,從1984年3月以來,伊拉克平均每月只能擊中3.6艘船隻,而當時海灣地區每月往來的貨船多達3000艘,儘管薩達姆取得了某些政治上的勝利,但這種漸進的、零星的封鎖卻遠不足以實現最後的目標。

襲船戰升級到襲擊油田似乎並未起到任何效果,戰爭在僵持中進一步升級。薩達姆又打起襲擊伊朗城市的主意,以期消耗對方的戰爭潛力,在後方的平民中製造恐慌,進而干擾決策者的戰爭意圖,以扼制伊朗組織再一次大規模的進攻,這一慘無人道的“以炸促談”的非常招式成了薩達姆的殺手鐗。可是這種你來我往的輪番轟炸的結果是將伊朗國內的戰爭熱情再度升溫,而伊拉克首都卻產生了反戰情緒,人們怨聲載道。1986年3月15日,伊朗總統哈梅內伊在國內的祈禱會上語氣強硬地聲稱“我們有足夠的力量和信心對伊拉克的任何一個挑釁行動進行報復”。議長拉夫桑賈尼也宣稱,“只要伊拉克今後對我們任何一個城市進行襲擊,我們將以轟炸巴格達作爲報復”。

由於雙方毫無妥協的立場,戰爭不得不無限期地拖延下去,直到兩個國家都精疲力竭,意識到無法取勝爲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