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一戰中的奧匈帝國:奧匈帝國因何最終面臨解體

一戰中的奧匈帝國:奧匈帝國因何最終面臨解體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8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薩拉熱窩暗殺事件在1914年6月28日巴爾幹半島的波斯尼亞發生,此日爲塞爾維亞之國慶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在從軍演結束後在市區訪問途中被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隸屬塞爾維亞的恐怖組織“黑手社”的波斯尼亞學生)槍殺。這次事件使奧匈帝國於7月向塞爾維亞宣戰,成爲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奧匈皇儲斐迪南大公之所以要去波黑閱兵,並非蓄意挑釁,實質上是因爲他的夫人索非亞大公妃出身低微,每年大公妃生日慶典均十分尷尬,慶典招待會不辦不行,辦了又要招來維也納貴婦們閒話,大公妃不勝其煩。大公爲討夫人歡心,索性主動向皇帝討了閱兵任務,準備借這個名頭帶老婆躲到波黑去,結果卻是進了鬼門關。

暗殺的策劃來自塞爾維亞軍方中的極端民族主義勢力“黑影”,塞政府事先已然知情,然而塞首相巴西奇懾於“黑影”1903年暗殺國王的威勢,不敢制止,僅僅暗中通知奧匈邊境海關戒備。1916年,塞軍戰敗退到希臘薩洛尼卡,“黑影”在軍中勢力大不如前之時,巴西奇突然發難,將“黑影”連根拔除。

  解體過程

1918年夏,戰事對同盟國越來越不利。雖然到目前爲止奧匈帝國內的少數民族領導人一直對哈布斯堡皇帝保持忠心,但此時他們不得不考慮他們自己的利益了。當協約國的勝利顯而易見時,對他們來說也是脫離舊的帝國的時刻,接受協約國所宣揚的民族主義是必走的路了。

此時的奧匈帝國已經無法將這衆多民族聯合在一起了。其它成員也對帝國喪失了信心:經濟發展已經停止,新的經濟發展的希望也消失了,戰時許多戰前在奧地利部分引入的開放政策被取消,這使社會主義者非常氣憤。

一戰中的奧匈帝國:奧匈帝國因何最終面臨解體

在這些條件下極端民族主義者獲得了許多支持者。1918年9月和10月,一系列地區宣佈獨立。

1918年11月3日奧匈帝國與協約國達成停火協議。戰爭的結束也是奧匈帝國的終止。

1918年10月28日捷克首先宣佈獨立,匈牙利其次。特蘭西瓦尼亞大多數地區加入羅馬尼亞,其中還包括了很多匈牙利少數民族。南部的斯拉夫地區聯合組成了後來的南斯拉夫。戰後戰勝國承認這些新的邊界,大大地改變了當地的政治地圖。一系列條約保障這些邊界的合法性。

奧地利和匈牙利成爲共和國,哈布斯堡王朝被永久驅逐。在匈牙利首先成立了一個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但1919年羅馬尼亞入侵後保皇勢力又開始擡頭。1920年匈牙利恢復爲一個王國,但沒有國王。奧匈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帝卡爾一世企圖佔據這個王位沒有成功(1921年3月至10月),他被放逐到葡萄牙屬馬德拉羣島,後來在那裏逝世。霍爾蒂·米克洛什成爲執政者。

從奧匈帝國分裂出的國家有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共和國、斯洛文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等,此外波蘭、羅馬尼亞、意大利也獲得部分前奧匈帝國的領土。

  遺留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匈帝國四分五裂。對戰勝國來說,按照美國總統伍德魯·威爾遜宣佈的十四點和平原則,奧匈帝國被肢解爲多個民族國家是必然發生的事。值得注意的是,肢解奧匈帝國並非協約國的最初目的,這個建議一直到戰爭後期才獲得支持。因爲當初不少人認爲奧匈帝國的解體,不但無助解決當地的民族問題、反而只會使這個地區的局勢更不穩定,這些不穩定的局勢成爲了法西斯主義滲入的源頭。

雖然奧匈分裂出的國家表面上遵從民族自決,但實際民族疆界的劃分極其混亂不堪(例如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而且有些直到戰前都擁有過完整歷史疆界國家(例如匈牙利)慘遭肢解,而有些組成民族不同、本不應草率合併的國家(例如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卻佔有了很多原本不屬於他們領土。這些民族和歷史疆域的劃分非但沒有使得東歐和巴爾幹人民過上自給自足的新生活,反而招致這些小國在互相攻擊,以至於很多國家走上法西斯主義的道路,給了東歐人民帶來了重大災難。

這些國家中大部份的基礎工農建設、財政貿易結構、教育軍事體系基本沿用奧匈的老路,卻又因爲國內市場迅速萎縮、原料人力嚴重不足而不能像在原奧匈時代那樣各司其職的進行產業分工。雖有相同的交通和通訊設施這些便利條件,但因爲政治上的敵對和高額的關稅壁壘而不能發揮原本的作用。事實上,很多國家雖然從奧匈帝國獲得了獨立,但無論從國際地位、經濟狀況(這一點除捷克以外)、和軍隊實力都無法再與之前的奧匈相提並論,有些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甚至遠遠低於奧匈還存在時候。加之很多國家剛獨立,民族主義的氣焰正濃,爲本爭取利益而不惜手段,結果讓21世紀初的東歐和巴爾幹問題埋下更多禍根。這比奧匈種下的苦果更加難以調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