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基督教思想史上極少見的一位巨人,現代神學之父:施萊爾馬赫

基督教思想史上極少見的一位巨人,現代神學之父:施萊爾馬赫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1768--1834),現代基督教的學者幾乎一致推崇施萊爾馬赫爲現代神學之父。他被尊稱爲“教會之王子”,是基督教教思想史上極少見的一位巨人,也是自加爾文以來最有影響的神學家,以及現代宗教和神學思想的奠基者。

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啓蒙運動以理性、推理、驗證等方法論在自然科學、哲學等領域取得矚目的成果。對基督信仰來講,啓蒙運動從理性的立場對基督教中世紀的信仰加以無保留的批判。基督教從世界舞臺中心慢慢退出。

基督教思想史上極少見的一位巨人,現代神學之父:施萊爾馬赫

面對現代的挑戰,基督教如何表達,陳述自己的信仰,而不致被邊緣化?十九世紀的神學家施萊爾馬赫勇敢地迴應這一挑戰並試圖建立一個現代神學的範式。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1768—1834),1768年出生於普魯士的佈雷斯勞,父親是改革宗教會的傳道人,在普魯士軍隊當隨軍牧師。14歲時被送到一所敬虔派寄宿學校就讀,後來又進入敬虛派神學院接受傳道人的訓練。1787年就讀於哈勒大學,1794年通過神學考試並被按立,在蘭斯堡當助理牧師。在施萊爾馬赫的時代,一般社會,尤其是知識界,很瞧不起當時的教會,這對他來講是個極大的刺激。“天主教也好,新教也罷,前者流行於儀式的奉行,並重視組織等級,後者自命爲宣傳福音,及從事社會服務事業,但實質變得機械化。施萊爾馬赫辯解說,這些都不代表真的信仰,很多人甚至包括神職人員階層全把宗教誤解了。他認爲宗教的本質是人的敬虔直覺(內在的深深覺醒)。”

施萊爾馬赫富有魅力、開朗、健談,他非常擅長交際,在柏林結交了一羣朋友,這些人深受浪漫主義影響,也是有知識有學問的羣體。他們當中很多人都不是虔誠的基督徒,甚至對宗教持保留態度。爲了向他的朋友們說明,宗教並不是他們所想象的那樣不過是一些僵死的教義和專斷的道德主義,施萊爾馬赫寫了他第一本偉大的著作——《論宗教:對蔑視宗教的有教養者講話》。

在書中,他說明“宗教的精髓不在於神存在的理性證據,或是超自然啓示的教條,而在於‘人類生命與文化的一種基本、獨特、綜合性的質素’——敬虔,基督徒對神的知覺,一種與神的密切關係,必須完全依靠耶穌基督救贖之功方能連結於神”。

基督教思想史上極少見的一位巨人,現代神學之父:施萊爾馬赫 第2張

1804年,施萊爾馬赫來到哈勒大學任神學教授和大學校牧。在這段執教期間,他逐漸成長爲成熟老練的神學家,無論講課、講道還是著作都深受尊重。1806年普魯士被拿破崙攻佔,哈勒大學關門。施萊爾馬赫搬到柏林,擔任三一堂牧師;同時協助籌建柏林大學。1810年在新的柏林大學任教授,並擔任神學系首任系主任。在這一系列的變動下,施萊爾馬赫從一位浪漫派的世界公民轉變成了一位基督教普魯士愛國者(與國家教會區別),他與普魯士改革的領袖人物一起工作,擔負祕密使命,招募志願人員,希望在普魯士領導下能根本改變政治狀況。在擔任三一堂牧師期間,施萊爾馬赫向爆滿的會衆講道,併爲柏林無數顯貴的子女施堅振禮,其中之一就是日後將德國統一爲德意志帝國的“鐵血宰相”——年幼的俾斯麥。

施萊爾馬赫晚年時完成了許多重要著作,1821年到1822年,他的另本神學鉅著《基督教信仰——根據新教教會的原則而作的描述》問世。他清楚指明:“基督教神學其實不是要反映超自然、天上來的啓示,而是在言詞間營造基督教的信仰情懷,最關鍵的信仰情懷就是感受到,人與神的關係完全倚賴於耶穌基督的救贖工作。”

這本書的出版引起了廣泛爭論,在保守派看來,此書是對啓蒙時期反超自然精神的妥協,表面上談的是神,其實骨子裏談的是人。而改革派則認爲此書將基督教信仰從過時的權威性教條中解放出來,建立起一套不違背科學的現代新形式信仰。

毫無疑問,施萊爾馬赫是位偉大的神學家,他要建構的神學是完全現代、完全屬乎基督教的神學,既沒有與現代思想衝突,又沒有喪失必要的基督教內容。他也是一位極具爭議的人物,一方面批評他的人認爲他的基督教色彩還是太濃,並沒有完全征服那些啓蒙主義者;而基督教界人士則認爲他爲了迎合現代精神而重新詮釋基督教,做出了太多的讓步。但這一切都不能妨礙我們對這位神學巨匠的尊重。

1834年,施萊爾馬赫在與家人共領聖餐時離世,他的葬禮變成了一場各階級與職業的人聚在一起、令人印象深地顯示團結的盛大集會,將軍與前部長、天主教的和新教的神職人員、來自大學與中小學的教師和學生等集聚一堂,在柏林城有兩到三萬人自發跟着靈柩,低聲哭泣,送別這位值得衷心推崇與尊重的神學家、哲學家、牧師。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