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卡諾莎之辱的經過是怎樣的?米蘭大主教的任命上由不同人選

卡諾莎之辱的經過是怎樣的?米蘭大主教的任命上由不同人選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卡諾莎城堡位於意大利北部,現今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的小城雷焦艾米利亞市。矗立在該城以南18公里亞平寧山北坡的城堡廢墟(建於10世紀中葉,13和16世紀遭兩次毀壞),早在1878年就被國家收購,作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了起來。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卡諾莎之辱的經過是怎樣的?米蘭大主教的任命上由不同人選

1077年1月28日,在卡諾莎城堡發生了世界史上堪稱絕無僅有的、真實的卻比戲劇情節還要轟動的一幕——經過漫長艱辛的跋涉,卑躬屈膝、倍受身心煎熬的等待,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1056―1106在位)終於獲得了教皇格利高裏七世1073―1085在位)的接見。

1076年末,時年26歲的亨利四世獲悉教皇應德意志反對派諸侯的邀請,離開羅馬北上準備前往德國。教皇名爲調停,實際上卻旨在進一步挑起皇帝與反對派諸侯的矛盾,還準備另選他人來取代他的位置。

於是,皇帝立即決定,帶着他的妻子貝爾塔和兩歲的兒子康拉德離開施派爾,前往位於意大利北部的倫巴第,期望在途中與教皇相遇。當然,亨利四世急於見到教皇,除了希望阻止上述雙方之間的會面外,最大的願望是期盼教皇收回開除他教籍的敕令。

也在途中的教皇,臨時下塌卡諾莎城堡,這樣,亨利四世一行也尾隨來到城堡前。據記載,亨利四世身披麻氈,在雪地裏光着雙腳,完全是一副基督教懺悔者的裝扮。而教皇則擺足了架子,從1月25日到28日,足足讓皇帝在冰天雪地中等了三天三夜。

在姍姍來遲的接見中,皇帝向教皇“悔罪”,而教皇則給了皇帝一個表示赦罪的吻,皇帝也被恢復了基督教的教籍。據說,亨利匍匐在教皇面前,展開雙臂,使全身呈十字架,接受了教皇的寬恕。

於是,“卡諾莎之行”(“Gang nach Canossa”、“Walk to Canossa”)這一詞彙在西方語言中,就表示“屈辱地請求原諒、請求寬恕”的意思。

在基督教史中,格列高利七世是一位極爲強悍的教皇。以往,在皇帝與教皇的關係中,皇帝始終處在主導地位:從奧托一世起,皇帝任命主教甚至教皇。亨利四世的父親亨利三世就先後罷免了三位教皇,完全控制了羅馬教廷。

然而到了格利高利七世,事情就起了變化。他首先爲教皇獨立於皇帝而奮鬥,繼而更要求凌駕於皇帝之上。皇帝與教皇的鬥爭,最初首先集中表現在“授職權之爭”上——究竟是皇帝還是教皇有權任命主教和修道院院長?

衝突爆發在米蘭大主教的任命上:雙方提出了不同人選。於是,在皇帝與教皇之間的一場鬧劇這樣開始了。

卡諾莎之辱的經過是怎樣的?米蘭大主教的任命上由不同人選 第2張

1076年元旦,皇帝收到教皇的警告信。在信中,教皇訓斥皇帝未經同意即擅自任命米蘭等地主教的做法。提出警告:倘若皇帝繼續一意孤行,教皇作爲聖彼得的嫡系傳人,將開除皇帝的教籍!

年輕、血氣方剛的皇帝與一年後在卡諾莎之行時的表現是截然不同的。他哪能吃教皇的這一套!1076年1月24日,他在《沃爾姆斯回絕決議》中,極不策略、指着鼻子臭罵了教皇一頓。作爲羅馬的統治者,亨利四世命令希爾德布蘭德下臺!

事情又回到羅馬。知悉皇帝信函內容後,勃然大怒的教皇於2月15日以向聖彼得祈禱的形式,宣佈對皇帝的判決:禁止亨利在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統治,並將皇帝革出教門——這種做法是史無前例的。在十一個月之後,就發生了前面所說的卡諾莎之行。

亨利四世之所以前踞而後恭,完全是因爲形格勢禁——他當皇帝時的情況已完全不同於以往了:當時的中央皇權已大不如前,格里高利七世正是瞅準了這個時機與皇帝叫板,而德意志反對派諸侯也正好乘皇帝與教皇鬥法之際而興風作浪……

通過卡諾莎之行,亨利四世得到了喘息的時機。1080年,亨利四世戰勝主要政敵士瓦本公爵魯道夫。1081年,進軍意大利對教皇進行報復,教皇則向諾曼人求援。教皇的援軍還沒有到,亨利四世即攻破羅馬城。教皇只得逃到諾曼人軍中。

後來,諾曼人進入羅馬,搶劫三日,燒燬羅馬城的1/3。諾曼人撤退時,格列高利七世害怕羅馬人會聲討他引入禍水,隨諾曼人南撤,於1085年客死撒勒諾城。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