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美國一戰前的“擴軍運動”:奪取世界霸權的準備

美國一戰前的“擴軍運動”:奪取世界霸權的準備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17年2月中旬,第一艘美國商船在不列顛羣島附近沒受到任何警告就被擊沉了,隨後的一個星期,又有六艘美國船隻在潛艇襲擊中沉沒,其中四艘是在印度洋被擊沉,總共有140美國人喪生。

威爾遜雖然在23日斷絕了同德國的外交關係,但他對猶豫不決。他在給國會的諮文中聲稱,他相信德國人將不會把消滅美國人、摧毀美國船隻的威脅付諸現實。如果事實證明他錯了,他將回到國會去爭取立法權力,以保護美國人在公海上的權利。造成威爾遜如此剋制的原因有三個:第一是他正在以“威爾遜使美國擺脫了戰爭”爲口號搞競選,而且他的競選幕僚對他提出了忠告:“做有效的戰爭準備是政治上的不明智。”

隨着德國潛艇在海上對美國人展開“殺戮”,美國民衆對德國人的態度從不滿轉變成憤怒甚至是仇恨。而美國人這種憤怒與仇恨,正是協約國所期盼的事情,因爲德國在西線和海上取得的勝利,讓他們陷於非常被動而不利的局面。對美國的參戰更加迫切。

到3初的時候,被德國潛艇擊沉的美國商船已經達到20艘,傷亡人數也直線上升。似乎佩林對美國人的“暗示”正在實現。一時間,美國民衆對德國人的“仇恨”已經到達頂峯。現在美國國內叫囂戰爭的呼聲已經超過了對和平的渴望,而威爾遜那個“擺脫戰爭”的口號顯然變得不合時宜。當美國第21艘商船被擊沉的消息傳來,美國國會召集了一次特別會議。威爾遜向與會議員宣讀了他的《戰爭諮文》。最終參、衆兩院通過一項聯合決議,宣佈美國與德國之間存在戰爭狀態。隨後威爾遜發表公告:美國開始進入戰爭。這個公告,讓他在大選中的支持率甚至超過了他堅持和平的時期。這使得美國的政要更是堅定了戰爭的決心。

美國一戰前的“擴軍運動”:奪取世界霸權的準備

儘管有決心,但是美國人對自己地軍事實力相當清楚——17萬常備陸軍,7.3萬常備海軍,總共不過40艘戰列艦——這樣的陣容相對歐洲動輒百萬人蔘加的大戰役顯然如杯水車薪。爲了擴軍,美國國會隨後通過了威爾遜提出的兩個法案:《國防法》、《1916年海軍法》。

歷史上把美國的《國防法》稱作美國陸軍走向正規化、職業化的標誌,其核心內容就是成立“美國國家安全聯盟”,對國民進行義務軍事訓練、制定常規的軍備採購計劃和戰略物資儲備計劃。其實這個法案在1914年12月就被政治家提出。這些人一直在宣傳同德國作戰的可能性,不過威爾遜最初因堅持中立而反對這種鼓動。到此刻,威爾遜爲了通過這個法案甚至親自領導了紐約和華盛頓的“擴軍運動”遊行。不僅如此,美國政府還爲擴軍展開了深入細緻的鼓動和宣傳,在心理上爲全民參戰作足了準備。

在一戰之前,美國海軍擴建計劃的序章裏有一句讓英國人聽了很受用的話:“建立一支僅次於英國的海軍”。而1916年法案的目標是:在短短的3裏爲美國海軍增加10艘超無畏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10艘偵察巡洋艦、50艘驅逐艦,建立一支海軍航空部隊和一支海軍預備役部隊。在其背後是美國的新的慾望:擁有一支“不亞於任何國家的海軍”。爲美國是否需要這樣一支海軍,國會出現過辯論,而英國海軍不久前的慘敗成爲那些主張造大艦的人們的有力論據:“如果英國的大艦隊無法對付德國人,美國人就只能指望自己的海軍了,因爲英國人可能不會再去封鎖德國人了。”

把美國看做是一個軍事盟友還是一個物資倉庫,協約國內部曾出現過明顯的分歧。如果美國派兵參戰,意味着它能夠向協約國提供的物資將不會比原來多,甚至更少。而且在協約國內部,人們普遍認爲美國的武裝力量太少,戰鬥力不強,還會姍姍來遲,起不到什麼作用。因此讓美國參戰遇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反對者的理由是充分的。美國正規陸軍加上聯邦國民警衛隊總共只有20.8人,另有10.1萬滿員的師;《1916年海軍法》的通過雖然體現了美國人在海上的雄心,但並不意味着美國海軍已經作好了參戰準備,因爲這個法案是個長期目標,它所預想的是美國在戰後將無可爭議地成爲世界領袖;空軍方面,美國大約只有130名飛行員和55架陳舊的飛機,而且這些人員和裝備編制上被稱爲“陸軍通信航空隊”,也就是說,美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空軍。

面對歐洲人的質疑,美國很快用實際行動讓他們閉嘴。在對德宣戰後,美國政府第一時間實行全民徵兵制和義務兵役制。按照其擴軍計劃,到夏天之前將有300萬應徵入伍者穿上軍裝,連同志願兵在內陸軍總數400人,另有80萬人在海軍服役。爲了響應盟國關於“在歐洲儘快出現一支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美國部隊,也會有助於鼓舞士氣”的提議,美國陸軍部抽調分散的正規陸軍部隊拼湊成“美國陸軍第1師”,該師主力加上海軍陸戰隊的一個團已經開始集結,準備4月初開拔。被選拔出來領導美國遠征軍地潘興將軍爲這支部隊定下了調子:“這將是一支在美國人指揮下的美國軍隊。而且師的編制要大。”在求大的指導思想下,美陸軍第一師總人數達到2.8萬人。此時,美利堅的土地上充斥着一種十字軍精神,“美國佬來了”的歌聲響徹四十七個州的每一個城鎮。

美國政府如此興師動衆,而且一上來就準備實際參戰,很大一部分是出於政治考慮。曾有史學家稱:“獨立戰爭是美國名義上的統一,南北戰爭是美國製度上地統一,而兩次世界大戰才讓美國完成了真正的實際上的權力統一。”從獨立至一戰之前,美國雖然是一個統一的聯邦國家,但是州政府保留着很大的自治權力。例如在稅收、徵兵方面聯邦政府都無法完全的影響和控制地方政府。以前所有的戰爭都是依靠國民和地方政府的自願,這也是美國軍隊一直得不到壯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南北戰爭之後,美國政治家一直在呼籲要將權力完全集中在聯邦政府手中,不過由於牽扯到太多的地方財閥和官員利益,因此一直未能成行。而這次戰爭,正是聯邦政府通過各種戰爭法案收攏權力地最佳時機。《國防法》促成了“美國國家安全聯盟”的建立,讓陸軍統一歸屬這個機構指揮;《1916年海軍法》則使得海軍完成一項重要改革——建立了海軍作戰部。這個部門的部長有權“在海軍部長的指示下”,負責艦隊的作戰行動,負責準備和完善戰爭計劃。說白了,海軍指揮權今後完全歸屬總統任命的海軍部長。也意味着中央政府控制了海軍。

……

戰爭在1916年春末開始徹底改道。由於德國在凡爾登形成的突破使得協約國的西線戰事頗爲被動。不僅預計在夏天發動的進攻計劃流產,英法聯軍還出現了難以爲繼的困難。法國丟失了東部20%以上的國土,35%的工業基礎,民間幾乎已經看不到30歲以下的年輕人,法國陸軍部不得不開始徵召中年男人和殖民地那些“順民”入伍。爲了應對這場困境,英國這個“靠大海生活達千年之久”的海上霸主,如今也開始靠大陸生活了。1916年3月,它破天荒地採用了基欽納一直倡導的徵兵制,爲歐洲戰爭組建大規模的陸軍。

到1916年3月的時候,東線的俄國已經補充了1915年失敗時軍隊的缺額,生產和從中國的進口了足夠的步兵武器來武裝他們新建的軍隊。

1916年4月初,在30驅逐艦和10巡洋艦地護衛下,運載美國遠征軍第一批部隊的船隊,戰戰兢兢的從美國本土起錨。在美國駐歐洲海軍司令西姆斯少將的堅持下,美國海軍爲運兵船隊派出了一支護航艦隊,而英國海軍也答應派出一支艦隊接應。

當美國護航艦隊出發的時候,所有的戰艦水兵心情都很沉重。因爲有情報顯示,霍爾岑多夫爲了實現他“絕不讓一個美國大兵安全到達歐洲”的誓言,派出近20艘潛艇截擊這支美國運兵船隊。英國海軍對這次護航也並不看好,僅派出了一些老式戰艦前去接應,不過隨行地還有一艘水上飛機航母。在英國海軍部的計劃中,這艘航母的主要任務是搜救“船隻被德國潛艇擊沉”後落水地士兵。然而,不管是美國人還是英國人都沒有料到,正是由於這艘航母的艦載機發現了德國潛艇的行蹤,從而使得護航艦隊擊沉了六艘德國潛艇,保證了船隊的安全。隨即,英美兩國海軍開始試行爲運船護航的措施。另一方面,由於這次護航的成功,到夏天,到達歐洲戰場的美軍數量已經超過30萬……。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