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一戰前歐陸列強戰力比較:德國存在致命短板

一戰前歐陸列強戰力比較:德國存在致命短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德國

在此引用普京先生的話“給我二十年,還你一個強大的‘德意志’”德國的開戰太倉促了,在各個方面都未準備好的情況下,就被奧匈帝國拖下水了,或者說是普魯士容克貴族軍事團早已等的不耐煩了,他們不打戰簡直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之前被認爲戰爭販子的威廉二世是否希望開啓大戰還有待商榷,西方研究的資料說明他當時並不希望開戰,我個人覺得1914年的德國遠遠沒有準備好,無論是它的陸軍海軍還是工農業等各方面,1914年開戰即使在當時也被認爲是不明智的。我們中國人講究開戰之前先要在廟堂籌算籌算,看看有沒有把握。

我們現在就給1914年的德國籌算一下:首先工業方面各國佔世界的比值,英國 14.1%美國 38%,德國 15.7%,法國 6.4%,沙俄 4.7%。英法俄加起來是25.2,德國是15.7,這樣一看協約國集團幾乎是德國的一倍,雖然此時的德國工業更先進一些,但差距依然不小。 其次農業也是一個大問題,畢竟鋼鐵代替不了土豆。這方面德國差更多了。

法國是當時歐洲農業最發達的國家,農產品一直出口歐洲,鄉村很富裕。事實上1914年法國的農業人口還多過城市人口,這一方面說明法國工業不太發達,但同時真打起仗來的話,國民受戰爭波動也比較小(我只要在地裏勞動就有吃有穿,不用受食物配給的折磨),我認爲這也是法國能堅持四年的原因之一。另一端的沙俄則號稱歐洲的糧倉,它缺的不是糧食,是槍炮,工業的落後導致它無法武裝它的300萬軍隊,他一直是拿糧食或礦產來換武器的,開戰時很多沙俄兵揹着法國槍或英國炮開赴戰場。英國和德國的農業都比較落後,食物都無法自給,但英國地理位置佳,海運發達,他可能拿着工業品到世界各地換糧食。德國就慘了,出海口少,又封閉,很容易遭封鎖,海軍又不如英國,糧食一直是個大問題,戰爭一開始德國就實行食物配給制,但到了1918年柏林市民連土豆皮都吃不上了,這直接導致了德國後方的崩潰,反而前線還在堅持,這很能看出一個問題,1918年的德國軍火還能勉強供應,但食物已斷絕了!

一戰前歐陸列強戰力比較:德國存在致命短板

德國自1870年統一以來實力增強極大,但完全還能發展的更好,它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資料顯示當時英國的人均工業指數是112,德國只有85,它還有極大的增長空間。1914年德國是6600萬人口,英國只有3400萬,但德國佔世界的工業份額只比英國強1%多點。

備註:當今的德國在兩次大戰都戰敗,領土大大縮小,元氣大傷的情況下,今天的國民產值依然是英國或法國的倆倍,人均生產總值依然遠超英法,是名副其實的歐盟領袖。

高傲的日耳曼人對自己的陸海軍過度自信了。海軍不用說了,日德蘭一戰後,德國海軍被英國人困了4年之久,這當然也是實力差距所然,在此不多表述。但德國陸軍在我看來也過度自信了。史蒂芬計劃一經制定就幾十年不變,剩下的只是對細節末節的補充,是建立在俄國沒有一個月的時間動員不起來,集中兵力對法國的致命一擊上,想畢其功於一役,但又有沒有想過假如不成功咋辦?俄國萬一能出兵呢,有沒有補救的計劃呢?沒有,日耳曼戰士沒有完不成的任務--這就是當時德國參謀部的真實想法。沒有人去思考國家戰略問題,只知道對外一味的強硬。在俾斯麥時代,德國其實制定了高超的國家戰略,就是避免與英國衝突,和好俄國,孤立法國。此後老毛奇時代還是比較務實的,參謀部制定的計劃是假設德國與俄法同時開戰的情況下,(當時還沒考慮英國),做了實兵推演,就是對俄防禦,對法進攻,迅速解決戰鬥,然後退兵,儘快和談,參謀部知道持久戰對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這個計劃還比較實際的。這是之前史蒂芬計劃的雛形。

  二,法國

提起法國大革命,人們想到的是浪漫與激情。對於法國人,人們想到更多的是浪漫,但在一戰中法蘭西人民展示了他的激情。法國用它不到對手一半的GDP和約一半的人口,硬是跟它的對手死磕了四年!更令人吃驚的是,直到1917-1918年間,法國的將軍們還在強調進攻!莫非一戰時的法國是打了雞血?戰死150萬人,負傷200萬以上,350萬人的傷亡約佔國家總人口的1/10!而他的老對手德國420萬人的傷亡只佔到全國總人口的6%,還是在倆線作戰的情況下。西方歷史學家公認法國是一戰中損失最慘重的國家,整整一代人在戰鬥中送命,西線戰場主要是在法國境內打的,15%的國土化爲廢墟。一戰對法國而言實在太過慘烈了,造成了戰爭恐懼症,二戰幾乎沒抵抗就投降了,或許法國人不想再讓一代年輕人送命。值得說的是現在法國還是女多男少。只說數字不夠貼切,可以拿中國的抗戰來作對比,二戰中中國傷亡3000餘萬,佔當時總人口4.5萬萬的7%,其中軍人傷亡350萬,直到現在還是中華民族的痛,一般用艱苦卓絕,屍山血海,一寸山河一寸血等詞形容,但還沒達到法國10%的程度。對於一個3000餘萬人口的國家而言,能打成這樣可謂破釜沉舟了。

《一戰祕史》的作家梅爾在書中寫道:“在德軍進攻巴黎的道路上,等待他們的是世界上唯一有能力與之對抗的軍事集團!1914年的法國軍隊不僅規模與德國相當,戰鬥力也基本相當。”對此我持保留意見,我認爲基層士兵戰鬥力德法基本相當,一戰中法軍的驍勇與堅韌大家都有目共睹,但高級指揮層,法國比德國差很多。面對新式的塹壕戰,法國將軍們依舊強調進攻,直到1918年依然如此,造成了法軍大量的不必要的傷亡。德軍則要靈活得多,早在1915年,德軍早已察覺在塹壕戰中,防守比進攻更有利。並故意引誘法國進攻堅固防線,給法軍造成了大量的殺傷。福煦早期曾不顧戰場實際情況,一味的強調進攻就曾被法國士兵稱爲“屠夫'.但梅爾這樣寫也自有它的道理,1914年環顧各國,英國只有小規模的陸軍,經過擴軍後陸軍才40餘萬,脾斯曼時代英國本土只有20餘萬陸軍,皮斯曼曾開玩笑:假如英國軍隊進攻德國,我將命令警察廳逮捕他!可見英國陸軍規模之小,(但到1918年英國陸軍已擴到200萬以上)。俄國軍隊雖然龐大,但裝備太差,素質太低,通信,鐵路系統極其落後,已不適應現代化的戰爭。奧匈,意大利只是歐洲二流水準,跟德國不是一個等級,縱觀全球能跟德國陸軍比劃倆下的只有法國了。

  三,沙俄

泥足巨人!這四個字足以評價沙俄。自從工業革命後俄國是越拉越遠,已被歐洲遠遠地拋在了後面。十九世紀中期的克里米亞戰爭,俄國已感到力不從心,這之後更是一路下滑,從一戰中的表現看,俄國已不能適應現代化的戰爭了,面對現代化的德軍,即使在數倍於德軍的情況下依舊不能取勝。一戰中法德軍都已依靠鐵路來運輸,俄國依然依靠十九世紀的馬車,即使這也沒法保證,一到春天凍土融化,土路變的泥濘不堪,前線幾乎補給中斷。無線電德法都已非常注意保密了,俄國依舊使用明碼發電。士兵高達90%的是文盲,素質極差,都是來自農奴,補給極差,士兵飢寒交迫,死亡率很高,俄國人戲稱軍營爲牲口圈!軍官都是貴族出身,花錢買的軍銜,大部分只會花天酒地,根本不會打仗,情報工作做得極差,德國間諜能輕易地在聖彼得堡搞到俄軍的軍事計劃,前線軍事統帥制定作戰計劃甚至還依靠占卜,這樣的軍隊戰鬥力可想而知。魯登道夫一直在東線指揮作戰,曾在東線創造過兵力在1:5的情況下,對俄國打過大的殲滅戰。俄國戰鬥力低下不說,戰爭潛力也弱(沙俄不同於蘇聯),無奈工業太落後了,打了1年後就有些吃不消了,好在國土大,人力資源豐富,士兵雖能補充,但軍火很匱乏,大戰一年後,前線已出現2-3名俄軍共用一支槍的情況。一戰中俄國是逢德必敗,還敗的很狼狽,每次都被俘虜數十萬人,到1917年已被德國俘虜了170萬人了?戰爭進行到第3年就已經頂不住了,1917年國內爆發了大革命!這個不用提,大家都知道。

  四,奧匈帝國

奧匈在一戰之前也算個準強國,侵華八國聯軍中就有它。維也納的軍火廠出產的步槍和火炮質量還不錯,能滿足自己軍隊的裝備。但他的政體不穩,比俄國更脆弱,是個拼湊的帝國,其實是奧地利和匈牙利聯合體,推選奧地利皇帝出任國家元首,但奧匈各自有自己的議會,稅收系統。奧地利是德意志人,匈牙利是斯拉夫人,根本不是一個民族,之間互相防範,很難整合,軍隊戰鬥力很低。奧匈在面對俄國的前線就儘量不用匈牙利人,匈牙利人都佈置在南線對付意大利人。奧地利人佈置在北線,對付沙俄。

奧匈此時是個僵化的君主國,保守落後,國力又不行,開戰時勉強拼湊了130萬大軍,還要分佈在三個方面作戰,西線對意,南線對付塞爾維亞,造成了北線對俄兵力嚴重不足,大約只有50萬人對俄作戰,面對300萬俄羅斯軍隊,基本無力對抗,只能拼命的拉攏德國,德國不得不出兵支持奧匈,這間接造成了德國在1914年運動戰和凡爾登戰役的失敗。

梅爾的《一戰祕史》中對各個戰役有詳盡的描述,可以看到德國人在每次戰役中都要比對手略高一籌,無論是戰略戰術。德國人不只是能戰鬥,更注意戰法的創新,毛主席的十大軍事原則,在一戰中都能看到雛形,並且全部是德軍創造出來的。魯登道夫在東線曾用過口袋戰術,蘑菇戰術,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甚至打過閃電戰!西線德國曾打過積極防禦戰,像極了志願軍在朝鮮的戰法,每天只撤退數公里,退入既設陣地,給敵人以極大殺傷。並改進了進攻戰法,採用三三制原則,而對面的法軍還是玩一窩蜂的衝鋒。在凡爾登戰役準備中,更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數十萬大軍集結,而沒讓對手發現.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