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斯大林格勒會戰的戰略意義:切斷蘇聯的戰略補給

斯大林格勒會戰的戰略意義:切斷蘇聯的戰略補給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8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蘇德戰爭中,蘇聯紅軍爲保衛斯大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軍重兵集團,於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實施的一系列戰略性攻防戰役。

德軍在莫斯科會戰失敗後,被迫放棄全面進攻,於1942年夏在蘇德戰場南翼實施重點進攻,企圖攻佔高加索油田和斯大林格勒,切斷蘇聯紅軍的戰略補給線。5月,德軍在哈爾科夫戰役中挫敗蘇聯紅軍的進攻。希特勒把南方集團軍羣劃分爲A,B兩個軍羣1942年6月28日希特勒批准進行“藍色計劃”,1942年7月中旬,德軍南方集團軍羣攻佔羅斯托夫後,德軍“B”集團軍羣前出到頓河大彎曲部,逼近斯大林格勒。

而高加索油田,對蘇聯十分重要,蘇聯的石油供應有超過95%的是來自高加索油田,因此,攻佔了這就等於切斷了蘇聯的石油供應;況且,希特勒本對石油就很感興趣。

另外希特勒也是因爲從政治以及意識形態的高度,錯誤的將軍事問題不合理的結合到實際指揮中,將“斯大林格勒”這個名字視爲行動的出發點,進而想把它從歐洲的地圖上抹去,到達在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獲勝,因此將攻佔斯大林格勒視爲1942年的重要目標。

F.保盧斯上將指揮的德軍第6集團軍受領攻佔斯大林格勒的任務,該集團軍轄33個師約47萬人,火炮和迫擊炮約3 000門、坦克約500輛,由第4航空隊(作戰飛機近1 200架)負責支援。

可是偏偏不巧,雖然保盧斯是上將,但他是幹參謀工作的,沒有實際作戰經驗。

斯大林格勒會戰的戰略意義:切斷蘇聯的戰略補給

會戰中,德軍統帥部不斷增加該方向的兵力,先後參加會戰的還有第4裝甲集團軍、第2集團軍,匈牙利第2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和意大利第8集團軍。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爲保衛斯大林格勒,於1942年7月12日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司令爲蘇聯元帥S.K.鐵木辛哥,1942年7月23日起爲V.N.戈爾多夫中將),轄第62、第63、第64、第21集團軍和空軍第8集團軍,後第57、第51集團軍和第1、第4坦克集團軍相繼編入該方面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的任務是,在巴甫洛夫斯克至上庫爾莫亞爾斯卡亞520公里正面上組織防禦,基本力量集中部署於頓河大彎曲部。

方面軍開始遂行保衛斯大林格勒任務時僅有120個師16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220 000門、坦克約4 000輛、飛機14 540架,由遠程航空兵(轟炸機150~200架)和防空航空兵第102師(殲擊機60架)負責支援。

方面軍在斯大林格勒州人民羣衆支援下,在城市遠接近地構築兩道防禦地帶,在近接近地構築外層、中層、內層和市區四道城市防禦圍廓。先後參加會戰的還有東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頓河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左翼部隊、伏爾加河區艦隊、斯大林格勒防空部隊。

在會戰中,德軍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意大利第8集團軍被殲滅。法西斯集團損失官兵近70萬人,約佔其蘇德戰場總兵力的1/4。蘇聯紅軍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不僅成爲蘇德戰爭的轉折點,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性轉折的主要標誌。

蘇聯紅軍從此基本掌握戰略主動權,開始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和進攻。會戰的勝利堅定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鬥爭的必勝信心,鞏固並擴大了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法西斯集團在斯大林格勒的失敗,震撼了整個法西斯德國,動搖了僕從國對它的信任。

蘇聯紅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勝利,顯示了蘇聯紅軍不斷增強的軍事威力和較高的軍事學術水平。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戰略指導和戰役指揮。在防禦階段,構築大縱深防禦體系,適時佔領防禦陣地;及時前調預備隊,組建新的方面軍;不斷實施反突擊和反衝擊,大量消耗敵人,阻止了德軍進攻,爲爾後轉入反攻創造了條件。

反攻開始前,最高統帥部適時制定周密的反攻計劃,隱蔽實施反攻準備,正確選擇主要突擊方向和確定反攻時間。反攻中,3個方面軍先後在7個地段上實施突破,使德軍不能判明蘇聯紅軍主要突擊方向和集中使用其預備隊;各方面軍和集團軍之間密切協同,並以坦克軍和機械化軍組成快速集羣,同時而迅速地構成合圍的對內、對外正面,並在對外正面發展反攻;首次充分運用了炮兵進攻這一形式和單層徐進彈幕射擊支援步兵和坦克衝擊的方法;航空兵第一次採取進攻樣式,並協同高射炮兵成功地實施了對被圍德軍集團的空中封鎖等,從而保證了蘇聯紅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勝利。

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失敗,其軍事上的主要原因是:戰略企圖與實力相脫節,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兵力部署分散,形不成進攻重點;後勤供應困難;軍官的錯誤指揮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