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二戰期間英美間的離奇交易:用驅逐艦換島嶼

二戰期間英美間的離奇交易:用驅逐艦換島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拿艦隊做交易,英國人是有歷史經驗的。冷戰期間,它曾和美國搞“聯合水下核武庫”。二戰前期,它曾用西半球的多個英屬小島換取了美國幾十艘驅逐艦。這也是被認爲改變了二戰進程的一筆大交易。

  德國潛艇扼住英國“生命線”

1940年,法國淪陷後,英倫三島直接暴露在納粹鋒芒之下。英國的經濟、軍需完全依靠海上運輸,偏偏在這個時候,納粹德國發動了“無限制潛水艇戰”,試圖避開英國皇家海軍水面艦隊,用德國人的強項—潛艇,攻擊英國商船,讓英倫三島變成死島。

爲了對付德國潛艇,英國不得不實施商船護航機制,即爲每一支商船船隊配備強大的護航艦隊,以驅逐威脅商船的潛艇。而最適合擔負護航、反潛使命的艦種就是驅逐艦。可這正是號稱世界第一的英國皇家海軍所缺的。

二戰開始時,英國有119艘驅逐艦,數量不少,但有一多半是不適合反潛、護航的“雷擊艦,’(以魚雷爲主要武器,負責攻擊主力艦的驅逐艦),剩下的幾十艘既要擔負海峽監視、爲主力艦護航的任務,又要分散到全球海域爲衆多商船護航,實在是捉襟見肘。此時,曾當過海軍大臣的丘吉爾臨危受命,他把引進驅逐艦的目光投向了大洋對岸的美國。由於置身局外,美國封存了不少舊驅逐艦。從1940年5月15日到6月底,丘吉爾政府至少提出過20次援助請求,但羅斯福政府卻裝聾作啞。原來,自法國淪陷後,包括美國駐法、駐英大使在內,大部分美國政要都認爲英國必敗,美國國民中認爲英國會勝的僅佔1/3。爲避免“浪費”,美國國會乾脆通過一項法案,禁止羅斯福將任何美國軍隊的在冊裝備贈送他國,除非“證明該裝備對美國毫無用處”。

二戰期間英美間的離奇交易:用驅逐艦換島嶼

  美國一直想要英國的小島

這時,羅斯福總統考慮的是美國能得到什麼好處。他假定英國即將失敗,希望英國艦隊撤往對美國戰略利益有益的地方。他曾通過加拿大帶話,希望英國艦隊“10%去南非,20%去印度,20%去加拿大,50%去新加坡”。很顯然,這一安排可以補充美國海軍保護自己戰略要點的力量。

美國還認爲,英國既然要被納粹征服,它的衆多海外殖民地自然也該交出了。早在二戰開始前,美國就祕密制定了“彩虹”系列計劃,要點就是一旦開戰,且英、法、荷戰敗,美國就要毫不客氣地接收這些國家在西半球南緯10“以北的殖民地島嶼和港口、基地,以供美國依據“門羅主義”精神,保護西半球不受納粹威脅。

實際上,爲了爭取美國支持,英國已經私下同意美國使用百慕大、特立尼達和聖盧西亞三處基地,但羅斯福政府爲了不付出“過多代價”,寧可暫時不使用基地,也不肯援助。但在英國已經被逼到牆角的形勢下,美國國內部分勢力如海軍部長諾克斯等人認爲,這時候應加大對英壓力,迫使英國交出更多島嶼、基地,以提高美國安全係數。


在丘吉爾看來,這等於趁火打劫。他堅決表示,除非“等價交換”,否則美國休想得到任何東西。英國駐美大使洛西恩則建議,這個要價最好是舊驅逐艦,因爲英國最急需、一時又來不及生產的正是驅逐艦。

美國國內情況這時也發生變化。雖然孤立主義仍然盛行,但隨着納粹暴行被揭露和英國在“不列顛之戰”中的頑強表現,認爲應該援助英國的人迅速增多。在國會內外,出現了和孤立主義團體針鋒相對的、以共和黨人懷特爲首的“懷特委員會”。

正是這個委員會,在1940年7月中旬,向羅斯福提議“驅逐艦換基地”,而羅斯福則派出私人特使多諾萬上校去英國弄清兩件事:英國需要什麼和能支付什麼;英國是不是還想打下去及能再打多久。多諾萬帶回來的消息一錘定音:英國人決定抵抗到底,他們最需要的是舊驅逐艦,爲此他們可以拿西半球的島嶼基地來交換。就這樣,交易開始了。一場“雙贏”的交易一開始美國人的要價相當高。他們要求英國政府作出正式、公開和書面的承諾,保證一旦英國本土失陷,這些驅逐艦、甚至整個英國皇家海軍既不能投降,也不能自沉,而應該轉移到海外“繼續戰鬥”。這項要求遭到英國當局、尤其是自尊心極強的丘吉爾堅決反對。他毫不客氣地對美國來使說,可能面臨“或投降、或自沉”選擇的絕不會是英國皇家海軍,而是納粹海軍。

丘吉爾這麼說不僅僅是因爲面子問題。鄒寸納粹兵臨城下,英倫三島抵抗意志高漲,如果公開發表一份“英國艦隊在英倫陷落後如何如何”的聲明,絕對會影響英國人的士氣—皇家海軍是英國人心目中的偶像和支柱。此外,美國當時只打算給30艘驅逐艦,要價卻是22個英國島嶼,這筆買賣英國人覺得太虧,因此丘吉爾指示談判代表“不怕拖,讓步越小越好”。

二戰期間英美間的離奇交易:用驅逐艦換島嶼 第2張

到了1940年8月,情況有了轉機:英國方面逐漸站穩了腳跟,但仍需大量物資補充以恢復戰力,海上交通的反潛護航需求壓力更大;美國方面,“脣亡齒寒”的道理被更多的人所接受。8月13日,羅斯福致電丘吉爾,同意拿出50艘驅逐艦和其他一些裝備,要求的回報是:第一,英國重申戰鬥到底,而且無需單獨發聲明,只需丘吉爾重複6月4日在英國下議院的“戰鬥到底”聲明即可;第二,美國從英國手裏獲得紐芬蘭、巴哈馬、牙買加、聖盧西亞、特立尼達等島嶼,但不是永久性獲得,而是租借99年。

有意思的是,這樁交易並沒有正式的簽署日期:美國方面,羅斯福動用了總統特權,沒有提交國會表決,而業已開始轉向的國會也難得地未刨根問底;英國方面,丘吉爾只是在9月5日以“書面通知”的形式向下議院報告了此事。

然而英國國內不滿的聲音還是很強大。在許多老派人物看來,海外殖民地是“日不落”的保證,而海軍則是英國的驕傲和傳統,居然要用殖民地換舊軍艦,太丟臉了。爲了平息這些爭議和不滿,丘吉爾用一種怪異的手法堵住了悠悠衆口:他宣佈,其實英國只用了巴哈馬、牙買加等6個島去交換美國的驅逐艦,而另外兩個(紐芬蘭和百慕大)則是“贈借給好朋友美國的禮品”,以感謝美國的慨然相助。這個奇怪邏輯表達的含義有兩層,第一,英國還是很富足,很有餘力,跟美國做交易如此慷慨,是有身份的表現;第二,通過這樁交易,英國得到的不僅是50條“破船”,更是一個強大而可靠的盟友。

不管怎樣,交易達成了。二戰期間,美國人在換來的小島上一共設立了17個小型基地,這些基地在戰時確保了美國東海岸和加勒比“後院”的安全,戰後則成爲美國控制加勒比地區的一個個要衝。而它拿出的50艘驅逐艦,最“年輕”的也有18歲,不適合在艦隊內隨同主力艦作戰,卻仍適合發揮“餘熱”,爲商船護航。這些舊軍艦的到位,一方面讓英國可以編成急需的商船護航編隊,另一方面也讓更新式的驅逐艦得以充實皇家海軍主力艦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