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緬甸不歡迎中國遠征軍:將日軍視爲“解放英雄”

緬甸不歡迎中國遠征軍:將日軍視爲“解放英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2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二戰時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盡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當時緬甸人並不歡迎中國遠征軍,他們反而將日軍視爲“解放英雄”,對其入侵相當熱情,甚至不惜幫他們對付中英軍隊。爲何會出現這種尷尬局面呢?

  英國的高壓統治,使緬甸人慾藉助外部力量謀求獨立

  1、緬甸遭受到英、印的雙重剝削,迫切渴望尋求外國援助謀取獨立

19世紀英國佔領緬甸後,把緬甸作爲印度的一個省,從此緬甸百姓便受到英、印的雙重剝削。英國人方面,殖民當局將緬甸出產的大米六成運向國外,還禁止緬甸人手工編織他們日常使用的“隆基”(一種纏在腰上的布),布類都要使用英國的產品,暗中織造的婦女要被逮捕,據說有些人的手指也被剁掉了。在緬甸這個信仰佛教的地方,英國官員甚至公開褻瀆緬甸佛塔和佛像,或棒打,或腳踢,甚至尿淋。印度人方面,“緬甸的工商業都掌握在印度人手中,商店街上盡是印度人開的店,沒發現有緬甸人的商店;農村也被印度人控制着。土地坡印度人用高利貸給奪走了,村長、地主也盡是印度人,緬甸人、克倫族人、撣族人等緬甸土著民族都處在印度人的統治下。緬甸人在這些‘外來者’的統治下當工人和佃戶。”在這種情況下,誠如日軍記者小俁行男所說:“那些高呼‘把印度人從城市、農村趕出去!掙脫英國統治!建立一個緬甸人的緬甸!’的緬甸人的心情是不難理解的。”

緬甸不歡迎中國遠征軍:將日軍視爲“解放英雄”

面對英印的殖民統治,緬甸人爲了爭取民族獨立進行過各種努力。首先,他們選擇暴力反抗。1930年緬甸革命組織“咖嚨會”發起暴動,可惜失敗了,1939年,參加過暴動的數萬居民慘遭屠殺。英國人因害怕緬甸人造反,要求軍隊中絕對不吸收緬甸人,更是嚴格限制緬甸人進行任何武裝訓練,緬甸人根本沒有建立自己武裝的可能。暴力既然不行,他們就想用妥協的方式與英國商談。二戰爆發後,英國在歐洲承受着巨大的軍事壓力,因而在亞洲的統治力量相對被削弱,1940年5月10日,緬甸最大的黨派德欽黨召開了一次由各地代表參加的重要例會,他們表示願意與英國合作反法西斯,條件是隻要英國作出在戰後給予緬甸獨立的保證,但是英國當局拒絕任何讓步。此路仍是不通,無奈的緬甸人想起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1940年6月,“自由聯盟”在仰光召開羣衆大會,要求英國給予緬甸獨立,並號召緬甸人民不參戰,開展公民不服從運動。然而,換來的是英國當局的大逮捕,德欽黨的主要領導人及其它反對派的領導人、積極分子都被捕入獄。

當一切努力都失敗後,緬甸人爲了獨立,迫切尋求一切外界力量的支持,他們甚至喊出了“英國的困難就是緬甸的機會”,當時作爲德欽黨主要領導者的昂山更是認爲:“誰反對我們的敵人,誰就是我們的朋友!”這種瀰漫在緬甸人中間的民族情緒,給了日後日軍收買緬甸人心以可乘之機。

  2、日本人爲了堵死英美援華通道,積極支持緬甸獨立運動

與此同時,日本人也盯上了緬甸。因爲到了1940年前後,隨着東南沿海等交通線的喪失,中國抗戰主要靠滇緬路獲得的英美援華物資支撐。而當時日軍並沒有進攻緬甸的計劃,因此此路線成爲日軍參謀本部的心腹大患。很快,負責此事的日軍大佐鈴木敬司盯上了緬甸的民族勢力,特別是民族運動的核心領導德欽黨,他認爲如果民族獨立運動能發展成武裝暴動,那麼切斷緬甸路線的目的自可達到。

1940年3月,鈴木以《讀賣新聞》特派記者的身分進入仰光並設法聯繫上了德欽黨的領袖德欽彌亞,並向他保證:“日本支援緬甸獨立,提供武器、彈藥,由日本訓練緬甸青年”。正是通過德欽彌亞,鈴木瞭解到,德欽黨領導者昂山和拉綿因爲想尋求中國方面的幫助,因而帶着緬共的介紹信從仰光潛入廈門,打算與中共取得聯繫並前往重慶。鈴木迅速命令日本特務機構掌握了昂山和拉綿的行蹤,並於1940年11月將二人經中國臺灣送往日本。昂山與鈴木一拍即合,1941年3月3日,德欽昂山祕密返回緬甸,與緬甸其他民族主義領導人協商,最終同日本人達成以下協定:(1)凡願意接受日本援助的各個民族主義政黨合併成人民革命黨;(2)人民革命黨將建立緬甸獨立軍,在緬甸各個地區組織起義,日本政府將保證供應“獨立軍”及國內起義部隊一切武器和物資;(3)日本政府立即承認緬甸獨立;(4)日軍將在戰爭時期保衛緬甸;(5)人民革命黨將獲得總額爲日本帝國政府“重建緬甸基金”2億緬元資助;(6)緬甸給予日本貿易上以優惠待遇,並將緬甸公路的控制權移交日本。此外,還達成了緬甸派出一批人員由日本軍官訓練的協議。

在日本的資助下,1941年3月,潛回仰光的昂山帶着29名緬甸民族主義領導人前往日本,後來又到日軍佔領的海南島、臺灣等地接受軍事訓練。訓練工作由日軍大本營直屬的“南機關”負責,該機關成立於1941年1月,受鈴木領導。據昂山回憶,因爲起初決定這30人潛回緬甸後主要是搞武裝起義,所以訓練所極爲嚴格,他感嘆說:“要不是海島的話,恐怕就逃走了。”在進行軍事訓練的同時,鈴木也不忘利用他們的反英情緒向他們灌輸親日的理念,他對這批人說:“緬甸老百姓在英國人的殖民統治下,痛苦生活了100多年,現在是清算白人的時候了!日本與緬甸同種同族,共存共榮。大日本帝國決不容許白種人繼續統治緬甸,一定要還給你們一個獨立的緬甸!亞洲是亞洲人的,讓英國佬美國佬法國佬都滾出去!”


  緬甸人積極配合日軍攻緬,並參與攻擊中國遠征軍

  1、獨立義勇軍爲日軍迅速佔領緬甸,提供了相當重要的幫助

本來日本只是想策動緬甸獨立,以控制滇緬路,切斷中國的補給線。然而,隨着太平洋戰爭的爆發,1942年1月,日本統帥部爲切斷滇緬路並打擊英美軍事力量,也爲了搶奪緬甸的鋁礦、石油及大米等戰略物資,決定發動緬甸戰役。爲了配合日軍作戰,緬甸獨立黨員在鈴木的帶領下,懸掛起象徵緬甸獨立的孔雀旗向緬甸國內進發,在各地組建獨立義勇軍。藉助勢力遍及緬甸國內的德欽黨,獨立義勇軍迅速壯大,越過泰緬邊境時僅有190人,到進入毛淡棉時已激增到5000人。這些義勇軍爲日軍偵察、收集英軍、中國遠征軍的詳細情報,進入農村爲日軍籌集根食,還有一些人潛入英軍陣地偷來槍支參加義勇軍。據隨軍的日本記者後來回憶說:“到農村去的義勇軍領導做一番講演後,振臂一呼,立刻有不少青年當場加入義勇軍。‘趕走英軍,緬甸獨立的時候到了!日軍是援助緬甸獨立的!’這種宣傳在緬甸人中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緬甸到處高喊‘獨巴馬’(意思是‘緬甸人的緬甸’)。”獨立義勇軍所到之處,都高喊“趕走萬惡的英國人,緬甸獨立的時刻到了”“日本人是來援助緬甸獨立的”等口號,這對飽受英國人欺凌的緬甸人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由於緬旬獨立義勇軍無孔不入的宣傳活動,緬甸民衆歡呼着迎接日軍,日軍也同樣用‘獨巴馬’來歡迎獨立義勇軍。日軍無後顧之憂,一路進攻到仰光,從未發生過一次通信線路被切斷的事,緬甸人歡迎日軍。”

應該說,緬甸戰爭初期當地人對日軍的歡迎確實出於真心。獨立義勇軍雖非正規軍,但對日軍幫助不小,“舉凡有關偵察、情報、宣傳、架橋、行軍、補給與擾亂後方等等軍務,他們起到的作用遠勝於日軍。”隨着獨立義勇軍的宣傳,緬甸當地人也被動員起來,“給日本人做嚮導,或者爲他們供糧米、備飲料,竭誠協助。倘有印度部隊被日軍追擊,逃入山莊,當地居民都拒絕協助補給,又如果敵勢弱小,他們還會揭竿助戰。勇敢的青年則騎牛通報日軍。”當日軍第33師團進攻仰光被寬達1000米的西湯河所阻,山炮及快射炮帶不過去,而日軍工兵苦於找不到材料無法架橋時,緬甸人就代爲架起特有的筏橋,“簡單實用,完全符合日軍需要。”

緬甸不歡迎中國遠征軍:將日軍視爲“解放英雄” 第2張

相比之下,緬甸人痛恨英國人,這種情緒也連累了入緬作戰的中國遠征軍。緬甸人本來就認爲中國人和印度人一起幫着英國人壟斷了緬甸經濟,而中國遠征軍入緬抗日更是被當地人視爲幫英國維持殖民統治,因此中國遠征軍所到之處很難得到當地百姓的理解和支持。緬甸人幫日本人偵察和傳送軍事情報,這給入緬作戰的中國遠征軍造成了極大的麻煩。獨立義勇軍後來還直接參與攻擊盟軍防線。這些都對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產生了作用。

 2、緬甸人被矇蔽還因爲日軍入緬初期軍紀不錯,也很懂得宣傳

除了獨立義勇軍的宣傳和緬甸人對英軍的痛恨之外,日軍之所以能得到緬甸人的支持,還因爲入緬初期日軍非常注意軍紀和宣傳。其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貼告示安民。據日軍隨軍記者小俁行男後來回憶說:“我去仰光市內轉了轉,防波堤上貼着日軍的大布告。佈告上堂而皇之地寫着“駐緬甸的日軍行動受世界之注目,軍規必須嚴正——軍司令官”。街上貼着告居民書。麻煩的是,一種語言不夠用,仰光不僅有緬甸人,還有印度人和中國人。爲此,日軍羅列了緬甸語、印地語、孟加拉語、漢語、英語等各種文字寫成佈告貼出去。”

利用緬甸民間傳說。在緬甸民衆中,傳說“正當緬甸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從東方出現了騎着白馬的‘博莫喬’將軍前來拯救緬甸。”指揮義勇軍的鈴木就利用了這個傳說,騎着白馬,自稱爲“博莫喬”。騎白馬的“博莫喬”和義勇軍的牛車部隊成爲一個迎合民意的神話,在緬甸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博莫喬”一經過各個村落,村民們常常合掌致意,滿懷喜悅地流着眼淚。當緬甸獨立義勇軍進入仰光,並在那裏舉行勝利遊行時,鈴木仍然騎着白馬以“博莫喬”名義現身,贏得了全場轟動。

尊重當地人信仰,利用僧侶的影響力。緬甸爲一佛教國家,僧侶是社會的領導階層,對於贏得民心來說,安撫僧侶至關重要。因而各師團的情報官在部隊要攻城時,都必先拜訪僧院,將日本的戰爭目的詳細說明,竭誠求其協助。而且,“日軍在戰鬥中也沒有毀壞被緬甸人視爲靈魂的庇護地——寶塔,所以,日軍在這裏受到市民的信賴。”

及時有效的危機公關。據小俁行男回憶:“佔領緬甸之初,不知是誰用刀把寶塔中的金佛砍下一大塊,大概是想看看佛像是不是純金的,也許知道是在鑄件上塗上金泥製成的便放棄了。市民們發現佛塔中那尊早晚兩次必去頂禮膜拜的佛像被砍壞,非常憤怒。據說以後開來的日軍部隊知道這件事後、向緬甸人道了歉:‘先頭開來的不是日軍,那是些在朝鮮和滿洲募集的部隊,真正的日軍都是佛教徒,他們遵守佛教教規,非常愛護佛塔。’”

正是這些手段,讓緬甸人受了矇蔽,感覺日軍還不錯,加上他們強烈的獨立願望,也就甘受其驅使。


  發覺日軍無意真正實現緬甸獨立後,緬甸人再度決定抗日

  1、日軍佔領緬甸後強制實行“軍事管制”,給歡迎日軍來“解放”的緬甸人以重大打擊

獨立義勇軍和緬甸人之所以死心塌地幫日軍,是因爲他們想着也許明天就要實現緬甸獨立了。義勇軍的幹部們也相信緬甸獨立政府將會誕生。日軍攻佔仰光後,德欽黨的幹部們聚集在德欽黨黨魁德欽彌亞的宅邸,構思獨立政府的未來。總理是德欽彌亞,國防部長人選則從義勇軍中選擇了昂山。他們還商議在閣僚中增派一些年輕的德欽黨幹部。鈴木也想着親自指揮義勇軍頒佈軍事管制,掌管國家財產,建成獨立的緬甸政府。

然而,緬甸人的願望落空了。日軍攻佔仰光之後,就在德欽黨謀劃緬甸獨立之際,東京傳來指示:“大本營已決定實行軍事管制的方針。”隨後日軍南方軍司令部決定:“新政權雖表面具備獨立形態,但應忠實秉承帝國之意圖施政。新政權之指導,由佔領軍司令官擔任,承認新政權一事,決定延至戰爭結束後。……注意確保油、棉和鉛等資源。”對此鈴木很惱火,他提出:“緬甸獨立義勇軍和緬甸民衆之所以協助日本,是因爲日本方面曾許諾緬甸獨立。事到如今,要廢除獨立,實行軍事管制,那麼,緬甸的民衆會怎麼樣,日軍又會怎樣!?如果這樣任何物資的籌措都將十分困準。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已經無濟於事了。

日軍隨後的“軍事管制”措施如下:“1、將來允許緬甸獨立,但是必須在軍事管制下獨立,主權完全由日本掌握。2、政府中的大臣及其他重要職位要由日本人擔任。3、在獨立問題及其他方面不對緬甸人許諾政治性諾言。4、緬甸人擔任官吏的絕對條件是親日。5、地方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委託給緬甸人,但是警察權和稅收權須由日本掌握。……”這些措施與英國統治時期幾乎一模一樣,有些甚至還要嚴厲。正在爲勝利狂歡的緬甸人就這樣被出賣了。

緬甸不歡迎中國遠征軍:將日軍視爲“解放英雄” 第3張

 2、鈴木一面安撫緬甸獨立運動領導人,一面卻解散了獨立義勇軍

那麼,剩下的問題就是該怎麼安撫緬甸人了,如果讓義勇軍士兵或是緬甸民衆知道他們被出賣的話,恐怕會出現叛亂。鈴木是怎麼做的呢?據小俁行男介紹說:“鈴木大佐召集了昂山等幾名幹部,對他們說:‘你們爲了緬甸的獨立而戰,假如日軍反對緬甸獨立的話,你們怎麼辦?我也是日本人,爲了獨立,先朝我開槍,然後堅持戰鬥。你們決定吧。’昂山等對這突如其來的消息無言以對,過了許久才說:‘我們參加北伐,進攻曼德勒。’”1942年4月8日,熱鬧的出征儀式結束後,義勇軍出發“北伐”。

當然,讓獨立義勇軍“北伐”只是昂山等人對日軍失望之後自感無力反擊,而採取的一種保存實力的手段而已,對此鈴木也很清楚。爲了不至於給日軍留下太大的威脅,1942年7月27日,鈴木專門飛到曼德勒去解散了聚集在這一地區的三萬餘獨立義勇軍士兵。而爲了安撫緬甸民族主義者的情緒,他將由昂山等幹部和3000名“具有優秀軍人素質”的士兵編成了“緬甸國防軍”,昂山任總司令。隨後鈴木離開緬甸,在日軍的“軍事管制”之下,以巴莫爲首的“緬甸行政府”誕生。一年之後的1943年8月1日,隨着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失利,爲了穩定緬甸局勢,東京決定同意讓緬甸“獨立”,組成新政府。然而,“獨立”後的緬甸與“軍事管制”下的緬甸別無二致。…

  3、看清日軍真面目後,昂山等人等待時機舉行起義,給予日軍極大打擊

以德欽黨爲主的緬甸民族解放力量一直把實現緬甸民族獨立作爲自己的鬥爭目標。他們與日本合作,原指望依靠和利用日本的援助獲得獨立。然而,日軍的背叛讓他們慢慢將日軍也視爲“侵略者”。但由於緬甸人自身的軍事力量太弱,德欽黨爲了保存緬甸僅存的軍事力量,不得不繼續與日軍合作,昂山本人更是在“獨立”後的新政府中出任國防部長。他們隱忍不發等待時機,並利用“合法”的地位,積極尋求擴大軍隊,改善裝備,提高士兵的軍事素質。1943年8月緬甸“獨立”時,“緬甸國軍”兵力已達到15000人。在之後的將近兩年時間內,緬甸軍隊不斷壯大,爲之後的抗日武裝起義積蓄力量。

終於,當1945年3月盟軍反攻兵臨城下之時,昂山看準機會謀劃起義。他向駐緬日軍提出把武器發給國民軍,並把國民軍送往前線,這一要求得到國民軍中的日軍少將顧問的同意。3月17日,國民軍離開仰光,昂山在達雅建立司令部。3月27日,緬甸國民軍在昂山的指揮下,發動武裝起義。緬甸軍隊起義對日軍的衝擊還是很大的,誠如1945年5月7日國民軍領導人奈溫在廣播講話中所說:“我們驅逐了曼德勒、東籲等地及三角洲的所有日軍,並收復了上述地區。我軍還把日軍準備破壞仰光的大型建築、工廠、交通要道和大小橋樑的炸藥悄悄地取走,使其計劃落空。由於我們的努力,日軍的交通線遭到極大的破壞以至完全癱瘓。”就連東南亞盟軍司令蒙巴頓的官方報告中也承認:“由於緬甸軍隊不斷襲擊孤立的警備部隊和破壞通訊線路,並保持對日軍的壓力,因而牽制了大量敵軍,否則這些敵軍是可以用來阻截盟軍第14軍向仰光進攻的。”緬甸人在關鍵時刻轉到了盟軍一邊,對英國在日本戰敗後承認緬甸獨立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戰後,昂山前往倫敦,與英國首相艾德禮談判,1947年1月,緬甸終於獲得了真正的獨立,昂山也成爲緬甸人民自由聯盟政府的領導人。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