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日本戰前“空軍”:靠着軍用氣球的研製逐漸成型

日本戰前“空軍”:靠着軍用氣球的研製逐漸成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東京,乘坐西武新宿線電車,到“航空公園站”下車,從東口出站步行8分鐘左右,就可以抵達“所澤航空發祥紀念館”。這裏,的確是日本戰前“空軍”的發祥地。或者說,談論日本戰前“空軍”的發展史,一定是離不開所澤的。

1911年。東亞風雲變幻波譎雲詭,醞釀着一場影響整個世界的暴風雨。在中國,爆發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在日本,則是在當時的入間郡所澤町建成了第一個軍用機場——所澤機場。日本的第一個軍用氣球、第一架軍用飛機的試飛等等,都是在這裏進行的。1914年,躍躍欲試的日本按捺不住膨脹的野心插足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首次使用“空軍”前往中國青島與佔據其地的德國軍隊作戰,其妄圖狼口奪食,與德國分一杯羹的飛機也是從所澤機場出發的。日本人至今仍然把這裏看作是“日本航空的搖籃”。

說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其實,一直到二戰結束,日本都沒有獨立的空軍,而是陸軍、海軍擁有各自的航空隊。相比之下,倒是今天的日本自衛隊兵種齊全,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航空自衛隊各自獨立,形成陸海空三軍三足鼎立的態勢。三角形是最穩定的結構,陸軍和海軍二分天下自然就成爲歷史,只是不知道這是汲取歷史教訓而成,還是美國大哥的特意安排。

說出來您可千萬別笑啊,日本陸軍的航空史是從研究、使用氣球開始的。在人們的常識中,氣球是多麼柔軟易破脆弱不堪的東西啊,它怎麼能夠擔起鷹擊長空禦敵於無形的重任!難怪一個名叫“青木秀夫”日本老軍人曾經說過:“我不希望多講‘軍用氣球’的歷史。那是日本空軍恥辱的出發點。”爲什麼呢?

原來,早在1876年(明治10年),日本進行內戰——西南戰爭的時候,官軍在田原阪大戰中陷入困境,希望使用氣球偵察薩摩藩軍的敵情。就這樣,還真的做出兩、三個氣球。可是,寄予厚望的神祕武器還沒有用上呢,戰事就結束了。這多少讓官軍感到有些沒有面子。

日本戰前“空軍”:靠着軍用氣球的研製逐漸成型

不知道是不是大和民族獨有的“物哀”的審美情趣,讓日本人對看起來脆弱易破的“氣球”情有獨鍾,到1904年日俄戰爭時,日本陸軍在旅順戰前組成由工兵河野長敏少佐擔任隊長的“臨時氣球隊”,承擔起其觀測、偵察以及通信任務。當年的8月到10月,這個“臨時氣球隊”進行了14 次升空偵察行動,把握了旅順港內俄軍部隊分佈、火力配備等重要情報,爲日軍的進攻提供了重要依據。不過,它雖然取得了這樣成績,但終因承受不起大量的器材消耗,在旅順戰役尚未結束時就解散了。氣球,氣球,還真的是脆弱如彼、難堪重任!看看,這又是一件沒有面子的事情。

不過,這樣一來,日本陸軍倒是對氣球的價值有了全面深刻的認識,從1907年(明治四十年)10月開始,就在陸軍裏面常設“氣球隊”了。嗯,換湯不換藥,隊長還是那個工兵少佐河野長敏,規模相當一箇中隊。需要點明的是,直到這個時候,“玩物喪志”的日本陸軍還在對玩氣球一往情深,而沒有正式研究軍機。

說起來,到日俄戰爭結束的時候,被一隻氣球障目的日本對軍機都沒有特別的關注。一直到1909年(明治42年),日本陸軍才主動發起成立了“臨時軍用氣球研究會”,正式開始把務虛的氣球和務實的飛機合併在一起進行研究。也可以說,從這個時候,日本的研究的重點才從氣球開始轉向飛機了。

當時,擔任日本內閣陸軍大臣的是寺內正毅,海軍大臣是齊藤實,“臨時軍用氣球研究會”會長是長岡外史將軍,委員則有東京帝國大學教授田中館愛桔博士等人,可謂是人才濟濟。該研究會獲得了60萬日元的研究經費,這在軍費拮据的當時來說堪稱“大出血”。兵馬齊備,將精糧足,“研究會”正可以大展身手。不過,也有潑冷水的。比如,陸軍次官石本新六中將就說:“人是根本不可能飛上天空的。日俄戰爭後我們陸軍每天都在考慮節省軍費,現在拿出60萬日元搞航空研究,太奢侈了。”但是,胳膊難扭大腿,主持此事的陸軍大臣寺內正毅拍板了,誰說什麼也沒有用了。

就是翱翔於天空的鳥兒也需要尋找落腳的地方,“臨時軍用氣球研究會”成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確定機場。他們將所澤市選定爲機場的基本考量是日本氣球和飛艇之父——山田豬三郎 1900 年(明治 33 年)曾在所澤附近的陸軍特別大演習中第一次放飛了自己的橢圓型繫留氣球——“日本風式氣球”。後來,山田的氣球工廠和研究所在東京市內搬來搬去,但除了表演飛行外,他的試驗場一直固定在所澤。雖然山田豬三郎沒有進入“臨時軍用氣球研究會”,但由於整個日本軍用氣球體系是山田一手建立起來的,陸軍對其選定所澤機場的建議十分重視。還有,擔任機場選址工作的工兵德永熊雄少佐從 1898 年還是中尉的時候就跟着山田學習氣球設計製造技術,所以他也願意把所澤當作飛機場。

“臨時軍用氣球研究會”是由日本陸軍和海軍共同組成的。但是,周所周知,日本陸軍和海軍長期以來就是一對冤家,左右互搏相互排擠是他們經常上演的戲碼。到了1912年6月,心有不甘的海軍自己成立了“航空術研究委員會”。當時,他們的藉口是“那個會的研究重點是氣球”,實際上他們是對陸軍主導表示不滿。因爲在研究會的委員當中,陸軍佔有11個席位,海軍只有6個席位。

1920年(大正九年),歷時十年的“臨時軍用氣球研究會”正式解散。最後,我要提及的是,日本陸軍雖然是從研究、製作氣球開始轉而研究、製作飛機的,但他們一直到戰敗前爲止,也沒有放棄對氣球的研究。不久前,我到位於日本明治大學校園的原陸軍省直屬的“登戶研究所”參觀,得知這裏曾經研究製作過用於撒放傳單的氣球、用於防空的直徑達4米到6米的氣球、用於飄行3000公里的氣球炸彈、用於飄行10000公里的A型和B型氣球炸彈等等。1944年11月到1945年4月,向美國施放了9300個“氣球炸彈”。結果,日本對氣球的癡心長情並沒有換來令其滿意的結果,真正降落在美國本土爆炸的只有一個。這種研究製作,並沒有能夠挽救日本的戰敗。

可以這樣說,日本戰前的“空軍”,成也氣球,敗也氣球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