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太平洋戰爭背景:日軍試圖奪取太平洋豐富的資源

太平洋戰爭背景:日軍試圖奪取太平洋豐富的資源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1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太平洋戰爭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份,但與歐洲戰場不同的是,它的起因源自更早的中國抗日戰爭和先前日本與歐美列強等國所累積的矛盾和衝突。1937年,日本因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而投入大量物資和人力,國力雖持續消耗卻無和談之跡象,加上與歐美國家關係的惡化,使得日本在國際上日漸孤立,最終美國、英國和荷蘭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斷絕其戰爭物資的輸入,前者提出恢復貿易的條件爲自中國撤軍。日本在與歐美列強發動戰爭與撤兵間選擇了前者,並計劃奪取亞洲的歐美殖民地。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向美國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不宣而戰,同時在西太平洋向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和菲律賓等地發動攻擊。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9日,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向日本宣戰,而與日本同盟的歐洲軸心國—納粹德國與意大利亦向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歐亞兩大戰場合流。

戰爭初期,日軍於各地戰無不勝,佔領了太平洋約四分之一的地域和俘虜大批歐美國家士兵,一直到中途島海戰時喪失大量航空母艦而失去了太平洋主動權。接着日本又於瓜達爾卡納爾島上消耗甚多戰力,而美國則重組軍隊反擊,於太平洋進行兩線攻勢。1945年,美軍已收復了菲律賓和佔領了日本列島周圍的島嶼,開始以龐大規模的轟炸機與海軍對後者進行轟炸與封鎖,但日本堅決不投降,最終美國於8月6日和9日投擲了兩顆原子彈於廣島和長崎,同時蘇聯亦宣佈廢除1941年簽署的《蘇日中立條約》,對日宣戰,出兵滿洲。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並於9月2日簽署投降書,太平洋戰爭結束。

太平洋戰爭對亞洲未來發展影響至深,日本放棄自1894年以來所有徵服的土地和受美軍軍事管制,日後成爲美國的亞洲反共產主義之根據地。太平洋戰爭也開啓了亞洲殖民地走向“非殖民化”和共產主義傳播的道路,進而使後者進行獨立(如印度、菲律賓)或陷入戰爭中(如中國、越南、印尼)。

通過中日甲午戰爭及日俄戰爭兩次冒險戰爭的勝利,日本野心膨脹。同時由於國內矛盾尖銳,急需通過侵略鄰國來轉移矛盾,所以與在亞太地區擁有殖民地及巨大利益的美、英、法等國有了利益衝突。

太平洋戰爭背景:日軍試圖奪取太平洋豐富的資源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日本原已吞併遼東半島,但在以俄德法爲首的西方勢力壓迫下,被迫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這場政治鬥爭使日本與俄法德關係急劇惡化。

在中太平洋方面,日本擴張步伐受到了美國限制,日本妄圖吞併夏威夷王國;而美國也正好獲得美西戰爭(1898年)的勝利,國力強盛,吞併了菲律賓,同時把眼光投向了中太平洋戰略要地——夏威夷,雖然日本在夏威夷的僑民超過美國,但在美國強大的軍事政治壓力下,最終獲得夏威夷王國。這場爭端爲後面的美日矛盾激化並最終演化成戰爭埋下了隱患。

1904年,英國從自身利益出發爲遏制俄國勢力在遠東特別是中國東北地區的擴張,大力唆使日本對俄開戰,而此時日本則奉行大陸政策,雙方一拍即合。日本通過旅順戰役、對馬海戰和奉天會戰最終擊敗俄國取得在中國東北的利益。日本在此次戰爭中傷亡約17餘萬人,損耗軍費日洋約20餘億。日本原希望通過戰爭從俄國獲得鉅額的賠償金,但俄國沙皇拒絕了這個要求,並聲稱如雙方不能達成協議,可再打一場(此時俄國陸軍精銳部隊仍留在歐洲部分,而日本幾乎動員了其全部軍事力量)。日本政府和軍方都意識到再僵持下去,對日本不利,被迫接受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調停並最終簽訂《朴茨茅斯和約》。這場戰爭引爆了日本國內對西方,特別是對美英的嚴重不滿,認爲西方是在教唆日本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同時還通過軍貿高價賣給日本武器,以獲得經濟利益。這種情緒以日本的“七博士”集團爲代表,最終演化成東京日比谷燒打事件,爲後來的軍國主義極度膨脹創造了社會環境條件。

日俄戰爭之後,日本海軍的發展一直就將美國作爲假想敵。一戰後,日本佔領了德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加羅林羣島一線,與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防禦圈已然相鄰。在對華態度上,日本一直夢想獨佔中國,而美國則要求利益均沾。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進佔中國東北地區,再次嚐到了擴張的好處。

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並逐步擴大規模,嚴重威脅西方各國在中國的利益,特別是以美國代表的西方國家利益(美國作爲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希望維護中國的主權完整,並實行門戶開放政策)。1937年與中國的全面戰爭爆發後,日本發現完全無法實現“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目標”,爲了維持在華作戰,不得不多次在國內增加稅收,壓縮民用工業,並列編大量特別軍費,其政府公債餘額從1936年末的104億日元大幅增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前的373億日元,通貨膨脹導致日本普通民衆的實際生活水平下降1/4以上,國家財政面臨崩潰。更爲可怕的是資源危機,衆所周知,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1937年戰爭前主要資源對外依賴度爲:鐵礦石52.3%,鐵礬土100%,橡膠100%,石油80%,鹽63%,棉花及羊毛99.9%,廢鋼鐵67%,銅.鋁.鉛鋅等均爲一半及一半以上。由於侵華戰爭的巨大消耗,日本在糧食、電力、煤炭等資源領域等出現危機,其在1936-1941年的國際收支逆差達50億日元,黃金外匯儲備所剩無幾,以至日本不得不開始動用戰略儲備物資。

在此情況下,爲了獨霸東亞、爭霸世界,日本統治集團早就確定了南北並進的國策方針。1938年和1939年,日本在中蘇、中蒙邊境上分別挑起張鼓峯事件、諾門坎事件,與蘇聯爆發了武裝衝突,由於雙方在軍事力量上的巨大差距,日本關東軍敗北,被迫放棄北進計劃,轉入對蘇防禦。同時日本國內對北進政策也提出了懷疑,佔領西伯利亞並不能解決日本的國內危機。

太平洋戰爭背景:日軍試圖奪取太平洋豐富的資源 第2張

在此情況下,日本有三種選擇:1、撤出中國,結束侵華戰爭,但這對日本來說是不可想象的,不僅因爲日本傷亡已達數十萬,並且已經耗費了幾百億元的軍事開支,而且這將使因戰爭而掩蓋的財危機爆發,從而導致經濟崩潰;2,以對日本有利的條件來停止侵華戰爭,但在中國方面的頑強抵抗下,無法實現,據日本在1941年估計,要想打勝侵華戰爭,至少還需要3年,而且這是在中國無外援條件下的估計,而日本的黃金外匯儲備是無法支撐這樣長的時間,那就只剩下了第3條路,南進掠奪資源以支撐對華戰爭。而日本南進的作法又觸犯了美國、法國、英國、荷蘭等西方國家利益,導致了美英的經濟封鎖,進而導致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從資源角度看,如果日本不發動太平洋戰爭,其戰時經濟根本不足以支撐到1945年。

1940年,德國侵佔西歐。在遠東,英、法、荷的力量薄弱;美國又忙於支援抗德戰爭,無力東顧。日本軍國主義認爲,這是南進的好機會。同年,近衛內閣拋出大東亞共榮圈計劃,妄圖建立一個包括中國、朝鮮以及東亞全區,進而包括大洋洲在內的日本殖民大帝國。1940年9月,《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柏林簽字,嚴重刺激了當時已確定扶英抗德的美國。

1941年4月日美談判開始前後,由於法國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當局不願意與日本簽訂貿易協定,日本陸續佔領整個印度支那,發生法屬印度支那進駐事件,使之成爲戰略物資供應基地和南進跳板,進一步加劇了美日間的矛盾,同時使美國對日本的擴張野心有了明確的認識。美英等國強烈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並停止擴張,並以限制廢鋼鐵和石油出口對日本進行要挾,迫使日本就範。1941年10月18日,主戰派東條英機內閣成立。12月1日御前會議決定向美、英、荷開戰。8日凌晨(日本時間8日3時20分,夏威夷時間7日7時50分),日軍在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指揮下,偷襲美國在太平洋最大的海空軍基地夏威夷羣島的珍珠港。同日,美、英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