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凡爾賽條約的破壞:希特勒怎樣突破條約限制的

凡爾賽條約的破壞:希特勒怎樣突破條約限制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後的德國經濟非常羸弱,只支付了條約規定的賠償金額中的一小部分,但即使這一小部分也給德國經濟造凡爾賽和約成了極大負擔並導致了近1/3的通貨膨脹。條約規定德國以礦產資源和工業設備賠償未能以現金支付的部分更激起了德國民衆的不滿。

根據1919年6月28日的凡爾賽和約,德國一共喪失了擁有7325000人口的73485平方公里的國土,從1920年3月21日起,德國國防軍減少到10萬人,而且只能用於維護德國內部秩序和執行邊防警察任務。凡爾賽和約禁止實行義務兵役制,不準有任何空軍武器。

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就立即祕密重整軍備。1935年,德國實行陸軍普遍徵兵制,並正式成立空軍,接着又大造軍艦和潛艇。國際聯盟對德國破壞凡爾賽和約的行爲只是口頭上抗議,沒有誰準備用武力制止希特勒的擴軍備戰。1936年,希特勒派兵佔領了“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公約”明確規定的“非軍事地帶”萊茵蘭。開始他宣稱這次佔領“純屬象徵性質”,還提出要跟鄰國簽定爲期二十五年的互不侵犯條約。1938年3月,奧地利“迴歸”德國。半年後,希特勒又要求有350萬人口的蘇臺德地區迴歸德國。

1.德國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

1933年10月14日,德國政府致電裁軍會議主席,聲稱“擁有龐大武裝的國家”既不裁軍,又不滿足德國軍備平等的要求,德國決定退出裁軍會議。10月19日,德國又宣佈退出國際聯盟。這樣,它就擺脫了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對它的束縛。

凡爾賽條約的破壞:希特勒怎樣突破條約限制的

2 .德國實施普遍義務兵役制:

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在柏林頒佈了《國防法》公開違反凡爾賽條約的軍事條款,宣佈國防軍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和平時期擁有12個軍36個師,共約50萬人。德國的藉口是5天前法國改變了兵役法(將適役年齡從21歲降爲20歲,把1年服役期增爲2年),其實法國的做法只能彌補因一次大戰期間出生率下降所造成的兵源“空年”,但是德國趁機公開撕毀了《凡爾賽條約》的軍事條款,使德國擴軍備戰公開化和合法化。

3 .德國進軍萊因非軍事區:

希特勒公然宣佈毀約擴軍後,就處心積慮尋找時機,準備重新武裝萊因區,以消除對外擴張的後顧之憂。1936年2月27日,法國衆議院批准《法蘇互助條約》。希特勒認爲時機到了。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命令德軍19個營和12個炮兵連,共3萬餘人,進駐萊因非軍事區。當天中午,他在國會發表演說,攻擊法蘇締結互助條約違反了《洛加諾公約》,宣佈德國不再受有關條約的約束,決定在萊因區恢復自己“完整和不受限制的主權”。

4 .干涉西班牙戰爭與其他法西斯國家結盟:

於是西班牙內戰爆發後,7月底,德意就出動了40多架飛機,把西屬摩洛哥的叛軍運到西班牙本土,推動內戰的發展。以後,德、意的“志願軍”包括德國的“禿鷹軍團”等部隊直接參戰。

德意兩國在共同干涉西班牙內戰的基礎上,立場進一步接近,而意大利與英法之間的距離日益擴大。在這種情況下,兩國都感到有必要調整在巴爾幹和多瑙河地區問題上的立場,以便在擴大戰爭的道路上進一步加強合作。

1936年10月,兩國在柏林簽訂了祕密的《德意議定書》,雙方劃定了各自的利益範圍,並且承諾在重大問題上採取共同的立場。

以下是對條約比較明顯的違反:

·1919年德軍總參謀部在形式上被解散,但其核心仍以“部隊局”的形式存在和運作,並依據一戰的經驗繼續完善德軍軍事學說、組織訓練。

·1922年4月16日魏瑪共和國和俄國蘇維埃政府在意大利拉帕洛簽訂拉帕洛條約,雙方宣佈放棄在佈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及一戰後向對方提出的領土和金錢之要求。而且,兩國也同意外交正常化並“友好合作,在經濟上互惠互利”。在雙方於29日簽署的祕密附件中規定德國可在俄國訓練部隊、試驗凡爾賽條約中禁止的坦克和飛機等武器。

·1935年3月希特勒宣佈恢復兵役制並擴充德國軍隊,包括建立凡爾賽條約中禁止德國擁有的海軍武器、裝甲部隊和空軍。

·1936年2月希特勒宣佈德國重新佔領萊茵蘭非軍事區。

·1938年3月希特勒宣佈德國與奧地利合併。

·1939年3月希特勒宣佈佔領捷克斯洛伐克除蘇臺德地區的其餘部分。

·1939年9月德軍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