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雍正反腐風暴鏡鑑:法治不彰 吏治難行

雍正反腐風暴鏡鑑:法治不彰 吏治難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康熙、乾隆中期以後,最高統治者在懲貪立法中的隨意性和嚴重失誤,使吏治立法形同虛設。皇帝真正深信不疑的是“以吏治國”,而不是“依法治國”,以吏治求法治,法律、法制只能處於從屬地位,經常造成吏治中的有法不依,因人廢法,最終必然加重整個吏治的腐敗。雍正帝享國日短,也是其反腐見效的歷史之幸。

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初一,雍正皇帝並沒有放假休息,而是一口氣下了11道詔書,申明官僚職掌及爲官之道,歷數官場積弊和官吏肆意侵吞的嚴重罪行,要求採取一切手段,懲治官員犯罪,追補虧空,清查錢糧。

繼位不過40天的雍正帝如此心急火燎,決意下猛藥整肅官場,當然事出有因。

雍正帝的父親康熙帝在位61年(1661~1722年),號稱盛世,但官員貪腐之風,已愈演愈烈,上下欺矇,互爲掩飾,積年累月,越虧越多,使得從中央到地方的財政日益虛潰,國家收支嚴重失衡。到康熙末年,僅戶部的虧空就達250萬兩白銀,地方虧空更爲嚴重,康熙帝駕崩時,大清朝的戶部銀庫(相當於國庫存銀)只有區區800萬兩。

雍正帝繼位前,當了40多年皇子,他自己承認事事不如乃父,唯對官場知之甚詳,對官吏貪污納賄風氣認識甚深,認爲其危害遠非殺人、強盜之類罪案可比。一旦大權在握,可以乾綱獨斷,他自然要迅速推行內心篤信的政治理想了。

雍正反腐風暴鏡鑑:法治不彰 吏治難行

網絡配圖

 會考府發力

雍正開出的第一道“猛藥”,是在中央成立特別機構會考府,負責中央各部及地方各省的錢糧奏銷事宜,審查重要支出項目,清算出入之數。

康熙朝不是沒有懲治腐敗,但康熙帝爲人較寬仁,吏治也是先嚴後寬,通常不願重辦貪官。雍正則不同,他繼位後即明確宣佈:凡康熙寬宥者,他都決不寬恕。在登極大典前,內閣擬了一道《登極恩詔》,依前朝慣例,開列各部官員虧空,要求新君恩免。雍正帝認爲,此種虧空,不是受上級勒索便是個人貪污,“既虧國幣,復累民生……此朕斷斷不能姑容”。他在《登極恩詔》上乾脆明言,對此類官員要嚴予清查,按數退賠,絕不能助長貪官污吏的僥倖心理。

雍正元年正月十四日,雍正帝諭令成立會考府,由其最親信的弟弟怡親王允祥、舅舅隆科多及大學士白潢、左都御史朱軾會同辦理,成爲清查退賠、察覈錢糧、糾參貪腐的權威機構。他還對首席大臣允祥放出狠話:“爾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再不能查,朕必親自查出。”顯然是要一竿子插到底,決不虎頭蛇尾。

沒想到諭令下達了一個月,中央各部仍拖拉觀望,企圖逃避清查,一些官員也對設立會考府提出不同看法,比如要慎重立法以防流弊、多了一道衙門反而多一道手續等。雍正不得不在二月二十五日再下諭令,嚴厲督促。

皇帝動了真格,會考府不能不認真地開始察覈工作了。他們首先以主管錢糧的戶部爲清查重點,結果很快查出戶部歷年實際虧空白銀250萬兩。主持會考府的怡親王允祥恰好也總理戶部事務,他深以追補爲難,請求以戶部所有雜費逐年代扣,約計10年可以賠付清償。雍正帝不同意,勒令歷任主管官員及屬吏賠償150萬兩,另100萬兩由戶部逐年彌補,三年內還清。

重點清查戶部的同時,會考府還嚴格察覈工部奏銷事項中有關黃河水利、浙江海塘等重大工程的錢糧數目。比如,四月十九日,會考府駁回工部送來的康熙六十年(1721年)黃河各處工程奏銷錢米之請,因爲在察覈中發現,趙世顯任河道總督時,桃源(今江蘇北部泗陽縣)、宿遷等三地河工每年耗銀約15萬兩,比前任河督的同類開支多出整整一倍。同一工程,歷年水勢並無異漲,而奏銷錢糧爲何多寡不均,且有增無減?經過追查,果然發現趙世顯剋扣治河工料,侵吞錢糧,於是立即重刑治罪。

雍正反腐風暴鏡鑑:法治不彰 吏治難行 第2張

網絡配圖

會考府成立後近三年裏,任事大臣嚴格稽查,經辦各部院奏銷錢糧事共550件,有96件被駁回核改,佔總數的百分之十七,可見還是有成效的。被駁回的申請中,工部有多達58件,時廉親王允禩任工部尚書,自然難辭其咎。

雍正很清楚,止貪之法,不可專責之下吏,若是貪官,其位愈尊,其害愈大,而旁人愈不敢言。因此,即使是王公貴族、高級官員,他也決不放過。康熙第十二子允裪曾管過內務府事務,虧空錢糧,積欠甚多,事發後被責令將家中器物鋪列大街上變賣以賠補,真的是傾家蕩產。康熙第十子允誐因賠不起虧欠亦被抄家。至於八旗貴族、內務府總管等,只要犯事,更難逃重罰。

會考府在追補虧空、清查侵貪方面的業績有目共睹,雍正對之也十分倚重,但到了雍正三年(1725年)九月,他卻出人意料地下令裁撤會考府。到底這是爲什麼呢?

後世學者認爲,不完善的制度設計以及雍正初年政治鬥爭形勢的變化,是造成會考府突然無疾而終的重要原因。

如前所述,總理會考府王大臣允祥,本身兼管戶部事務,他深得雍正信任,而管理工部的允禩,與雍正則素來積怨甚深。由此可以理解,爲何戶部需要奏銷的事務數量遠多於工部,但送會考府察覈的卻遠少於工部,被駁回的申請也以工部爲最多。

雍正反腐風暴鏡鑑:法治不彰 吏治難行 第3張

網絡配圖

雍正繼位之初,朝野上下對其接班的正統性、合法性爭議不斷,他急需改革財政弊端、集中財權,以鞏固皇權,故以少數親信執掌會考府,是唯一的選擇。三年已過,六部尚書幾乎都換成了雍正信得過的人,會考府這種由皇帝的私人“專任”的機構已不合時宜。

同時,會考府自身因權力過大,逐漸走向異化,從反對貪污腐敗的急先鋒,變成被貪官腐蝕的重點對象,以至於“會考府公費銀”很快就成了地方官必須交納的“部費”。雍正由此看到了侵貪之難治,腐敗之難除,而不能不採取更爲嚴猛的辦法和手段來澄清吏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