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爲什麼只有劉備願意去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呢?

爲什麼只有劉備願意去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咱們知道三國只有劉備作爲主公肯低聲下氣去請諸葛亮出山,爲啥?劉備沒背景,無權無勢,那些世家公子哥肯定不會投靠劉備,你看曹操招個人纔多容易啊,只要發個詔書或者根本就不用親自出馬,荀彧兄弟,司馬懿家族。

爲什麼只有劉備願意去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呢?

話說東漢末年荊州有兩個大儒,司馬徽和龐德公,兩人知識淵博,名望深重,諸葛亮師從司馬徽,龐統師從龐德公。諸葛亮和龐統兩人都是少有才名,互相爲對方纔華所敬佩,於是便互相爲友。話說劉備被曹操打敗後,狼狽逃離徐州,逃往荊州去投奔劉表,劉表接受了劉備,並把劉備安排在新野,讓劉備成爲荊州抵抗曹操的第一道防線。駐紮在新野的劉備並沒有閒着,他吃夠了沒有一位頂尖謀士的虧,在荊州四處拜訪沒有出仕的大賢,而隱居在襄陽附近,且頗負盛名的兩位大儒就是劉備拜訪的重點對象,而諸葛亮和龐統兩人的名字就是在一次劉備拜訪水鏡先生的時候,從水鏡先生口中得到的。

爲什麼只有劉備願意去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呢? 第2張

劉備和司馬徽交談

劉備苦惱自己陣營沒有頂尖人才,於是在和司馬徽聊天時,便交談起什麼是人才,想從司馬徽這得到一兩位人才引以爲用,司馬徽念在劉備是漢室後裔,自身擁有一定實力,且劉備擁有大志向,劉備勢力中缺少具有大局觀的頂尖人才爲之謀劃,於是司馬徽便向劉備推薦他的得意弟子諸葛亮和好友家族子弟龐統。既希望能助劉備一臂之力,也希望兩人可以一展自身才能。劉備從水鏡先生嘴裏得到兩位頂尖人才的名字,大喜過望,於是趕忙前去拜訪諸葛亮,請他出山。而第一次去的時候,劉備兄弟三人並不認識路,於是就詢問來往的路人,然後快要到的時候,遇見一名士子迎面而來,風度翩翩,氣度不似常人,一看便是非常有才能的人,劉備以爲此人便是自己要去請的諸葛亮,於是趕緊上前與之交談。此人就是小編說劉備錯過的大才,那此人到底是誰呢?

這位儒生名叫崔州平,三國演義中出場次數較少,但他也是非常具有才幹的人,家世顯赫,靈帝時期擔任過中郎將,太守等職,董卓惑亂朝綱時,他和袁紹在山東起兵討伐董卓。等到諸侯亂戰,他和很多讀書人一樣到荊州隱居。在荊州隱居的時候,結識了同樣才華橫溢的諸葛亮,徐庶,石韜等人,所以說崔州平不但具有才幹,還擁有一定的治理地方經驗。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可能有人問,那爲什麼司馬先生沒有向劉備推薦崔州平呢!我想其中的原因可能有這幾個:一,劉備最缺少的是謀劃全局的人才,在這方面諸葛亮確實更勝一籌,我們可以從出山後諸葛亮爲劉備的謀劃可以看出來。二,司馬徽感覺劉備並不一定能夠請的到崔州平,崔州平家事顯赫,父親崔烈官至太尉,自己也擔任過要職,所以劉備並不一定能夠請的動他。三,崔州平自己出仕遺願並不是太強烈,這個理由很關鍵,崔州平自己曾做過太守,跟從過袁紹,但後來依然選擇隱居,所以水鏡先生就沒有推薦他。

可能因爲劉備自己對頂級謀士的太過渴望,並且在水鏡先生處,並沒有聽到關於他的名聲事蹟,所以雖然劉備在和崔州平的交談中感到他並非常人,但可能出於對諸葛亮的渴望並沒有把崔州平太過放在心上,崔州平和諸葛亮交好,我想他和劉備的對話也並不是完全沒有目的,可能也是他對劉備是一番試探,但不知是因爲劉備對他並不重視,又或者是並沒有認同劉備的主張,最終交談一番後便離開了,後來也並沒有投奔劉備,劉備也錯過了一位可能像曹參一樣的人物。

諸葛亮和崔州平

據史書記載,當時在荊州互相聞名的五個人,諸葛亮,石韜,徐庶,孟建等人都先後出仕爲官,徐庶先是輔導劉備,後來因爲母親的原因而仕曹魏,而諸葛亮經徐庶和司馬徽介紹也在劉備處出仕,後來更是成爲蜀國丞相。石韜和魏建兩人也先後在魏爲官,但崔州平後來一直也沒有出仕,連隱居的地點在史書上也沒有記載,我猜測崔州平應該也是向着漢室的,但時世混亂,崔州平看到天下大勢,漢室傾頹已經不可避免,已經不是人力所能夠挽救的了,所以當聽到劉備來請諸葛亮出山,他並不看好劉備能夠重建漢室,他沒有阻止好友諸葛亮出山輔導劉備,但他最終也並沒有出山,筆者認爲崔州平此人具有黃老遺風,所以當好友陸續離開,他也便隱遁不出了。

小編認爲,三國中很多沒有出仕的人都很具有才能,崔州平就是其中一個,他家世顯赫,才能非常,如果劉備能夠得到他,首先在世家名望中會有很大的提升,這會給劉備吸引到很多世家人才,想想看劉備集團其實世家人才很少,可能他的出身並沒有得到世家的認同,即使他頂着漢室後裔的名聲,如果能得到崔州平能極大提升劉備本身形象。其次,他也會得到一個內政不輸於諸葛亮的大才。想蜀國最後人才缺失,無人分擔重任的諸葛亮最後落得累死的結局,我想劉備如果知道崔州平的才能和蜀國最後的結局,一定很遺憾自己當時和崔州平的擦肩而過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