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孫之獬投降清朝,害死千萬人最後被起義軍凌遲

孫之獬投降清朝,害死千萬人最後被起義軍凌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孫之獬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1644年四月,在攝政王多爾袞的一聲令下,包括滿、蒙、漢三軍的清朝軍隊傾巢出動,聯合降清的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同剛剛建立大順政權的李自成展開決戰。

清軍和吳軍的合力,打破了李自成招降吳三桂的幻想,敵衆我寡的兵力勢態,迫使李自成下令全軍撤退到山海關以內。

孫之獬投降清朝,害死千萬人最後被起義軍凌遲

面對着當前的戰略局勢,李自成認爲敗退的大順軍根本無法守住北京城,於是他只好倉促舉行登基大典,囑咐全城百姓出城逃難,隨後一路向西逃竄而去。清朝皇帝愛新覺羅.福臨正式即位,清軍入關後一路繼續追擊大順軍,一路則是南下攻打南明王朝,讓南明朝廷“清能殺賊,是爲崇禎帝報仇”的美夢破碎。

清軍的局勢一片大好,在多爾袞率領滿洲貴族以及文武大臣的勸進下,福臨正式即皇帝位,改年號爲順治,他就是我們熟悉的順治帝,清朝入關以後的第一位皇帝。七歲的順治帝定鼎中原,許多漢族官僚眼見大局已定,明朝殘餘勢力滅亡是大勢所趨,便紛紛投向清廷。其中就有一位特別的人物,明末天啓年間的進士孫之獬,一個讓漢族百姓咬牙切齒的人。

不同於錚錚鐵骨的文人,孫之獬的存在給文人丟盡了顏面,早在魏忠賢當政時,孫之獬就對“九千歲”俯首帖耳,極盡奴顏之態。崇禎帝即位後,對魏忠賢的閹黨進行清洗,不會看局勢的孫之獬誤以爲魏忠賢不會垮臺,在崇禎帝下令焚燬閹黨編寫的《三朝要典》時,又是一陣捶胸頓足,號啕大哭。這還不算完,孫之獬痛哭流涕的地點不是自己家,而是供着明朝皇帝的太廟門口。這可把崇禎帝氣得不輕,不久孫之獬就被革除官籍,勒令回鄉居住,臨行時沒有一個人給他踐行,閹黨嫌他出醜丟人,東林黨嫌他沒有風骨。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遭到明臣厭惡反感的孫之獬,不僅沒有默默無聞、銷聲匿跡,反倒又一次出現在歷史舞臺上,這一次孫之獬是以降清的漢族地主官僚身份。清朝正需要漢族官員來鞏固統治、拉攏人心,孫之獬的投降讓順治帝倍感欣慰,原本被趕出官場的孫之獬,竟然被授予禮部侍郎一職,品銜爲正三品。按理說,那些投降清朝的漢臣,個個滿腹經綸,倡導忠君愛國的程朱理學,自然也是從小誦讀。爲了功名利祿和身家性命,許多漢族大臣投降清朝,雖然爲人所不齒,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文天祥、史可法那樣誓死不降,只能說他們是芸芸衆生裏的普通人。

可孫之獬實在是個異類,他對清廷的獻媚讓人作嘔,作爲一名山東人,山東可是孔孟之鄉,儒學道義氛圍要更加濃厚。聽到清軍攻佔山東後,讀書人孫之獬沒有表現出一絲悲傷,而是讓兒女和家僕剃髮留辮,親自出城迎接清軍,高呼滿洲君主萬歲。

順治帝入關後,天下還沒有穩定下來,朝堂官僚分爲滿臣和漢臣,滿臣自然是剃髮留辮,身穿滿服,漢臣則是束髮朝冠,保留明朝服飾。每當朝賀時,滿漢兩臣分爲兩列,個站在一旁,雖然顯得有些彆扭,但時日一久,順治帝也就習以爲常了。改變這一狀況的就是孫之獬,剃髮留辮的他滿心歡喜地站到滿族官員的隊列裏,卻引起一陣呵斥和怒罵。當時滿族自視高人一等,孫之獬雖然剃髮留辮,可終歸是個不折不扣的漢人,位卑言輕的漢人怎麼配和打下江山的滿人站在一起。

秉持着觀念的滿族大臣將孫之獬推搡出來,碰了一鼻子灰的孫之獬,只好灰溜溜地跑回漢族官員那邊。漢族官員對孫之獬的名聲早有耳聞,賣主求榮的漢奸,丟盡文人的顏面,即使是五十步笑百步,漢族官員依舊認爲自己起碼留住了舊朝的頭髮和衣服。剛被滿族官員推出來的孫之獬又被漢族官員趕了出去,孫之獬夾在中間,狼狽不已,滿族官員對窘迫的孫之獬一陣鬨笑,漢族官員對尷尬的孫之獬投來鄙視的目光。

孫之獬投降清朝,害死千萬人最後被起義軍凌遲 第2張

中國有句古話,叫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君子坦蕩蕩,與人絕交惡言不出。小人則是長慼慼,惹惱了他,就會背後使絆子、殺人不見血。孫之獬就是這樣的人,他不敢報復位尊權重的滿族人,而是將怒火和仇恨發泄到漢族官員的身上。

1645年的元旦,孫之獬草擬了一份奏疏,趁着朝賀的時候,將摺子呈給順治帝。奏摺裏的大意是,現在天下已定,萬事革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竟還是前明那一套。孫之獬還不忘在最後補刀子:“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這一句話讓順治帝對漢人的疑心陡然生起,此時南明軍隊節節敗退、士氣大挫,除東南沿海一帶誓死抵抗,江南大部分地區已盡歸清軍,天下局勢已然明朗。

可那些漢族官員和百姓依舊保留束髮的習慣,難道不是懷念前明嗎?這樣一來的話,抗清力量勢必會再次崛起,好不容易平穩的局勢又會再起波瀾。當順治帝將這份奏摺送給攝政王多爾袞看的時候,兩人的想法如出一轍,於是六個月後,清朝正式頒佈剃髮令,凡是清軍統治10天以上的地區,都要剃髮蓄辮,如果有不剃、遲疑的,或者上表章請求保存明朝舊制的,一律殺無赦。一時之間,漢族官員百姓涕淚縱橫,跑到祖宗墳前磕頭謝罪,表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今日剃髮實在是爲求保命,還望先祖原諒。當然也有誓死不剃的,衣冠束髮的觀念存在幾千年,是漢族人民的外在標誌,一旦剃髮就意味着他們徹底淪爲奴隸。

即使大街小巷的剃頭匠拿着“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牌子,依舊有許多百姓不肯剃髮,於是清軍只好四處抓人,強迫人留辮子。清軍對人的激烈反抗殘酷鎮壓,到底有多少人爲此喪命我們不得而知,但絕不是一個小數目,儒學思想滲透到骨子裏的中原人,對其的剃髮令自然是不肯答應。許多被強行剃髮的百姓,因爲無顏見祖先,紛紛自縊身亡,慘烈程度可見一斑。剃頭匠擔着一個挑子,一頭是個小火爐,上面放着銅盆,用來溫着熱水。另一頭則是個小櫃子,裏面放着各式各樣的理髮工具。小櫃子的後面放着一個十字架樣式的東西,而這個東西的作用,居然是用來掛人頭的,意在震懾反抗的百姓。

由於當時的中原人數實在是太多,不少頭戴紅纓帽的旗兵做起來剃頭匠,他們按照小組的方式,每組有三四個人,其中一個拿着剃頭刀,另外兩三個則是抱着鬼頭刀。接受剃髮的人,熱水毛巾開始剃,不接受剃髮的則要被冷森森的鬼頭刀處以極刑。剃髮令在百姓心裏有如殺戮之禍,而帶來這場災禍的竟是一個漢人孫之獬,當時的人們議論是“孫之獬一念噪進而釀此奇禍”。

孫之獬投降清朝,害死千萬人最後被起義軍凌遲 第3張

1646年的秋天,孫之獬自告奮勇去招撫江西,結果無功而返,被清廷再次削去官籍。這一次的孫之獬滿載傢俬而歸,回到了當年的老家,山東淄川,在他眼裏這是衣錦還鄉,可他不知道當地百姓對他已經是恨之入骨。

不久後,山東爆發謝遷領導的農民起義,他們的第一目的就是去攻打淄川,爲那些無辜枉死的百姓報仇雪恨。

孫之獬先是被農民軍抓起來,然後遊街示衆,當時圍觀的百姓拍手稱快,高呼不殺不足以平民憤。謝遷爲了給天下人解恨,對着在場百姓說:“他既然爲功名利祿剃天下人之發,那我現在就給你種上頭髮。”起義軍在孫之獬的腦袋上鑿了一個洞,鮮血汩汩直流,人們紛紛拔自己的頭髮,插到孫之獬的腦袋裏。因爲忍不住疼痛,孫之獬昏厥過去,不解氣的百姓將他處以凌遲的刑法,相當於我們常說的活剮。憤怒的人們還殺了孫之獬的全家,不僅是因爲他們是孫之獬的家人,還因爲他們同樣跟着孫之獬早早地剃髮留辮。

最爲諷刺的是,連被稱爲“明末第一大奸臣”的吳三桂都曾當面勸阻過多爾袞,希望不要推行剃髮令,以免引起百姓怨恨。孫之獬的屍體被扔到街頭,而孫之獬的名字也註定將會遺臭萬年,每當提起剃髮,人們對孫之獬仍是恨不得食其肉。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之獬”和一種名叫“獬豸(xiezhi)”智慧很高的獸名字相仿,《異物志》說它“見人鬥則觸其不直”。不知孫之獬起的名字是不是以它爲含義,“識時務者爲俊傑”的官場理論被他發揮得淋漓盡致,可也正是過於獻媚,連自己的尊嚴都不要了。

花開說:歷史,過往,任何人的所作所爲都會被銘記,至於好壞,誰也逃脫不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