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推背圖”是什麼?“推背圖”真的是袁天罡寫的嗎?

“推背圖”是什麼?“推背圖”真的是袁天罡寫的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推背圖”是什麼?“推背圖”真的是袁天罡寫的嗎?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推背圖》在很多人看來,就是一本充滿了神祕色彩的預言書,其實很少有人真正的看過這本所謂的預言書,大多數都是道聽途說,很多人說這本書非常神奇,裏面預言的很多事情都已經應驗了,而又有人雖然沒有看過,但是卻對這些言論深信不疑,實際上,李淳風和袁天罡兩個人可能根本就相互不認識,又該怎麼去寫下這本推背圖呢?

“推背圖”是什麼?“推背圖”真的是袁天罡寫的嗎?

《推背圖》的真僞,結合一些其它學科的知識很好判斷。

目前大多數學者普遍認爲此書並非是什麼袁天罡、李淳風的作品,最爲流行的金聖嘆注本也可以宣告是假的。現在流行的這個版本,是後人從民間信仰的角度附會而成。

讖緯之學的流行

讖緯之學的流行非常早。人類矇昧時期,遇到超出知識範疇的問題,總免不了訴諸於神祕學去進行解釋。

譬如,陳勝吳廣起義之際,就熟練地操弄這種手段來製造輿論,讓吳廣大半夜點着篝火學狐狸叫,行伍之中其他吃瓜羣衆們於是信以爲神。

兩漢儒家陰陽家化之後,力圖從“天人感應”的的角度,去論證劉氏王朝的合法性地位。大家都熟悉的小故事,很多都是出於這種構建。比方劉邦喝多了,斬殺了一條大白蛇的故事,就是後人根據五行生剋的理論瞎編的,論證的是大漢王朝是火德,火克金,金對應的顏色是白色,所以是紅色的赤帝子斬殺白帝子,坐穩了天下。

“推背圖”是什麼?“推背圖”真的是袁天罡寫的嗎? 第2張

兩漢這樣的小故事簡直太多了,大家看史書的時候,動不動就“小兒謠曰”,小朋友們莫名其妙就開始唱童謠,然後真預言了好多大事兒。就像是《三國演義》裏,洛陽市的小朋友們忽然唱:“千里草(合起來是個董字),何青青,十日卜(合起來是個卓字),不得生(這貨要死了)。”董卓很快就死了。

這能是真的麼?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青年學者孫英剛的《神文時代——讖緯、術數與中古政治研究》,但凡出現這種亂七八糟的事兒,背後肯定是有人運作的。

《推背圖》源流

最早的關於這本書的記載,出現在唐代敦煌殘卷《大雲經疏》中,說:《推背啚》曰:大蓄八月,聖明運翔止戈昌,女主立正起唐唐,佞人來朝龍來防,劃清四海,整齊八方。

可見是對武則天稱帝一事的預言,對於武后的態度,這則“預言”說得非常露骨,說武則天是“女主立正起唐唐”,要“劃清四海,整齊八方”。

“推背圖”是什麼?“推背圖”真的是袁天罡寫的嗎? 第3張

我私心懷疑,這不過是武后稱帝之前所作的合法性建設的一部分,相似的東西有很多,譬如當時還有一本《寶雨經》,記載了公元686年和公元690年新豐縣、萬年縣的兩次異常的地理活動——山涌,武周政權將其解釋爲佛教聖山在中土顯性的祥瑞。

爲什麼是佛教呢?因爲李唐自稱是李耳之後,崇信道教,武后自然選用佛教作爲意識形態來與之抗衡。

所以,《推背圖》一開始也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很可能是武后當時一系列合法性建設的一小部分罷了。而且,目前我們得知的這個句子,也不是原創的,而是從漢代的一本叫《易稽覽圖》的書裏抄抄改改得來的,人家原文寫作——大蓄,八月,天德明王,侯人去城,十二年天下大昌,女子立政;三年,去此地,大神獸來見,至堂;三年,大獸出東北臺邑、河邑。

您看,好多句子都沒改。這本民間信仰者眼中神奇無比的書,居然不是原創的。

但後世這本書越來越被賦予了很多信仰加成。從宋代開始,就有很多好事者,往《推背圖》這個書名上附會東西了,比如段子裏說耶律德光見過推背圖,還有人說《推背圖》裏預言了大宋朝的滅亡於是被禁了等等。

“推背圖”是什麼?“推背圖”真的是袁天罡寫的嗎? 第4張

但總體上說,這些故事多經元代、明代民間話本、戲劇的加工,充斥着民間信仰的特點。《推背圖》在這些故事裏,也更多像是一個符號,好比《水滸傳》中宋江夢到九天玄女授書一樣。

所以,現存的早先版本的隻言片語,與通行的所謂金聖嘆本、六十七圖本,文字上差異都比較大。最好玩的是同樣關於武后稱帝,金聖嘆本的議論就明顯帶了後世民間的視角——

參遍空王色相空,一朝重入帝王宮。遺枝撥盡根猶在,喔喔晨雞孰是雄。

與“女主立正起唐唐”相比,“遺枝撥盡根猶在”對武則天的評價態度居然完全是相反的。您說這能是一本書?

真僞性

最容易辨認真僞的角度,是語言的角度。

如果是唐人袁天罡、李淳風所作,那麼他們所使用的語言體系應該是唐人的,如果摻雜進了很多後世的語彙,那肯定就是有問題的。

“推背圖”是什麼?“推背圖”真的是袁天罡寫的嗎? 第5張

比如第四十七象的“匹夫有責”,絕對是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後的產物;又如第二十一象中居然出現了“南轅北轍”,這個成語故事雖然出自《戰國策》,但原文並沒有南轅北轍這個說辭,大規模出現是在宋以後,宋人文天祥寫“南轅北轍跡,驟隔於江湖。”宋人胡仲弓寫:“南轅北轍何時停。”更早,沒了。

又比如,從音韻學的角度,推背圖讖詩的韻腳,也能推斷出作者的文化水平不高,且生活的年代較晚。

如第二十二象:“神京王氣滿東南,禍水汪洋把策幹。一木會支二八月,臨行馬色半平安。”把南,和幹、安放在一起押韻,本來就不是唐人會做的事情。南是閉口音,讀作“nam”,韻尾是閉口的;而幹、安的韻尾則是“an”,不閉口。

從音韻學的角度看,也能較爲清晰第看出,現存本的生成年代很晚。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