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王錫侯:因擅自改編《康熙字典》而被滅族的清朝舉人

王錫侯:因擅自改編《康熙字典》而被滅族的清朝舉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2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本站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王錫侯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康熙字典》是清代康熙皇帝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命文華殿大學士張玉書和文淵閣大學士陳廷敬等人所編撰的一部字典大全。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彙》、張自烈《正字通》兩書的基礎上增訂而成的,經過三十多位大臣的認真修撰,總共歷時六年,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編撰完成。

《康熙字典》是我國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漢字辭書,共收錄漢字47035個,是古代《說文解字》、《字林》等各類漢字書籍中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王錫侯:因擅自改編《康熙字典》而被滅族的清朝舉人

《康熙字典》以二百一十四個部首分類,每部都按各個字的筆畫排列,少的排在前面,逐步增多,再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分爲十二集,每集又分爲上、中、下三卷,並按韻母、聲調以及音節分類排列韻母表及其對應漢字。

《康熙字典》雖然收錄的漢字很多,解釋的字義也很詳盡,但它也有很多缺漏,比如有的漢字按部首去查字有查不到的時候,有的漢字解釋的不通俗,甚至是牽強附會乃至解釋錯誤的情況。

我們也都知道,清代是一個“文字獄”比較嚴重的朝代,幾十年後,在乾隆朝時,因《康熙字典》而引發出一場大冤案,一位舉人因擅自刪編《康熙字典》而被滅族。

王錫侯:因擅自改編《康熙字典》而被滅族的清朝舉人 第2張

王錫侯(1713年-1777年),江西宜豐縣人,乾隆十五年(1750年)時中舉。因他鑑於《康熙字典》收字很多,卷幅繁雜,不易查閱,爲了“便於後學”,他以十七年的時光將《康熙字典》刪減成《字貫》一書,分天文、地理、人事、物類四大類,共四十卷。

《字貫》一書針對《康熙字典》收字太多,“然而穿貫之難”等缺失,加以補強,並稱“字猶零錢,義以貫之,貫非有加於錢,錢實不妨用貫,因名之曰《字貫》”。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一個仇家王瀧南向江西巡撫海成告發王錫侯,原來,王錫侯在刪編過程中,“將廟諱御名排寫”,即《字貫》凡例寫入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之名諱(玄燁、胤禛、弘曆),沒有缺筆避諱,被認爲非常不敬。

乾隆帝知道此事後,大爲震怒,給王錫侯加了“叛逆”和“狂妄不法”之罪,革去舉人,逮捕下獄,不久便將王錫侯本人及其子孫共七人一起處斬,其他家人共計二十一人“充發黑龍江,與披甲人爲奴”。

與此同時,乾隆帝還認爲江西巡撫海成未將《字貫》“大逆不法之處核出”,以“實屬昧盡天良,罔知大義”爲由,先將海成判斬監侯,只是到臨刑時,才被赦免,改判流放新疆。江西布政使周克開、按察史馮廷丞也因“未檢出”《字貫》“悖逆重情”而遭到革職的處分。

“字貫案”冤案一出,朝野上下就再無一人敢說《康熙字典》一個“不”字,於是,《康熙字典》便在刀光血影之中成了當時及後來的私塾教師和讀書人所遵守的規範漢字的標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