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康熙:大清因他而稱霸,也因他而埋下惡果!

康熙:大清因他而稱霸,也因他而埋下惡果!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康熙:大清因他而稱霸,也因他而埋下惡果!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在智擒鰲拜之後,康熙皇帝終於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親政,這一年是康熙八年,康熙皇帝虛歲只有16歲。眼前的這位少年,可謂躊躇滿志,並且自信滿滿,他用一生斐然之政績,向世人證明,自己不辱歷史之使命,開創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

康熙皇帝完成了很多經天緯地的大事業,例如“平三藩”、收臺灣、徵羅剎和降服準葛爾,可謂威名遠播,四海臣服,這些可以概括爲“武功”。同時又能整頓吏治,輕徭薄賦,大力發展經濟,使人民生活得以安定,有效地緩解了民族矛盾,這些可歸納爲“文治”。正是康熙皇帝這些“文治”方面之成就,才真正地穩固了大清王朝在中原的統治。從政權穩定和民生髮展方面來說,文治之成就顯得尤其重要。

好的成果是留給後人稱道的,而取得好結果之過程和方法纔是值得後人研究與學習的,正所謂有因纔有果,只要把握住“因”,則“果”自然是水到渠成,因此我們就來探究一下康熙皇帝之作爲。我將康熙皇帝之作爲歸納了三個方面:

康熙:大清因他而稱霸,也因他而埋下惡果!

▲康熙皇帝, 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四位皇帝

1. 用人

記得電影《天下無賊》裏有一句經典的話: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其實這話方到哪個世紀都是成立的,但是我認爲如何做到知人善任而盡其所長,往往比擁有人才更加重要。而康熙皇帝在這方面就有不少值得我們學習借鑑之處。

首先,尊重漢人知識分子,開創滿漢和諧之風

康熙皇帝年輕的時候就掌握了一個道理: 大清王朝想要延綿千年,就必須要籠絡漢人,尤其是漢人知識分子。多爾袞說過這樣的話: “漢人喜好做官,只要給官做,漢人自然臣服。”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僅給漢人們官做,只能停留於表面合作。康熙皇帝可不滿足於此類“表面合作”,他要從精神上與漢人知識分子產生共鳴,使漢人大臣們打心眼裏臣服於自己。尊崇、熱愛漢學文化就是康熙皇帝降服汗臣的“法寶”。

康熙皇帝以身作則,堅持學習漢學文化,並邀請當時極有學問的漢族大臣爲自己的導師,熊賜履就是其中之一。熊賜履爲人剛正,是當時有名的理學大家,康熙皇帝就認命熊賜履爲自己的國學老師,經筵的主講官。同時這種文化交流也成了康熙皇帝選拔官員的渠道,例如像張英這樣的頗有才學且爲官爲人都很低調的漢人官員,都是從成爲康熙皇帝身邊的侍講開始,而逐步走上政壇前端的。

所以說康熙皇帝用人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尊重”!尊重爲人的君子品行,更尊重個人的專業能力。通過傳統文化這一上進的平臺,使得君臣之間琴瑟和鳴關係融洽。可謂君明臣賢,政治風氣一派和諧,如此君臣同心協力,國家向前發展乃必然之勢。

康熙:大清因他而稱霸,也因他而埋下惡果! 第2張

▲熊賜履(1635年—1709年),清初理學名臣

其次,善用能吏、廉吏,推行造福人民之仁政。

清初的官場並非都是蓬勃向上,勵精圖治者則更是寥寥無幾,造成這一情形主要有兩點原因:

1. 清初官吏大多是前朝遺留,對於這些官員來說無非就是換件衣服,其他的並無多大變化,所以前朝遺留的拖沓、墮落之風氣也被很好地“傳承”下來;

2. 重滿抑漢等錯誤政策,也客觀上打消了漢族官員的積極性,所以很多人尸位素餐無所作爲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康熙皇帝急需要另類於官場的官員,真正能夠不畏強權、爲民請願的官員。應該說這樣的人不好找,但是康熙皇帝很幸運,歷史和命運恰在此時給他安排了一人,這個人就是44歲才得以出仕的于成龍。

康熙:大清因他而稱霸,也因他而埋下惡果! 第3張

▲康熙戎裝

歷史證明,正是康熙皇帝的知人善任,才成就了“天下廉吏第一”和三獲“卓異”之美話,纔有了于成龍病死在任,江寧百姓伏地慟哭,送靈柩20裏的動人事蹟。都說魏徵了不起,其實最了不起的是唐太宗。都說海瑞清廉有餘,而爲人偏執且能力不足,但是我想說,倘若嘉靖皇帝真有扭轉乾坤之決心,不見得後人對海瑞會是這般評價。

歸根結底,皇帝纔是封建王朝之根本,正所謂上行下效,有什麼樣的君纔會有什麼樣的臣。

2. 勤政

前國足主教練米盧經常掛在嘴邊的名言: 態度決定一切。所謂態度,第一表現就是勤奮,勤奮是成功的基礎,康熙皇帝就是這樣一位勤奮的帝王。勵精圖治在康熙皇帝這不是口號,他每天寅時(3-5點)起牀,內務過後就要讀書,早膳過後早上6點(秋冬爲7點)就開始早朝,一天繁重的工作就此拉開序幕。除了重大節日或個別重大日子外,任憑嚴寒酷暑日日如此。

康熙皇帝的勤奮,到了晚年亦是如此。

爲了能夠準確、快捷地瞭解時下國家之狀況,開創了“密摺”制度,官員將瞭解的情況直接密奏給皇帝,省去內政大臣審議環節。這樣做固然有利於皇帝拿到第一手資料,但這無疑增加了皇帝的工作量。

康熙:大清因他而稱霸,也因他而埋下惡果! 第4張

▲晚年康熙

史料記載,康熙皇帝晚年由於中風,右手幾乎不能寫字,即便如此,康熙皇帝還要堅持用左手批閱密摺。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位花甲老人,在昏暗的燭光下,獨自用左手批閱奏摺的情形,怎能不爲之動容。

這些僅僅是康熙皇帝勤政的縮影。

除此之外,康熙皇帝無論工作量有多大,都要堅持做到每日讀書。康熙皇帝在小的時候,在祖母之教誨下,養成了早晚讀書的好習慣,窮其一生從不間斷。這也給我們當代人樹立了榜樣,讀書只有願不願意,絕非有無時間之由。

3. 改革

無論用人還是勤政,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在於發展經濟。

國家的發展最終是要國富民強,經濟建設是每一位好皇帝必然要爲之之大事。當然中國封建制度本身就是落後的,重農抑商等“國本”就不利於經濟發展,這是歷史的侷限。但是這並不意味着,經濟建設只能因循守舊,無改革可言。

康熙:大清因他而稱霸,也因他而埋下惡果! 第5張

▲鰲拜(?—1669年,滿語:Oboi),清初權臣,出身瓜爾佳氏

在推翻鰲拜之後,康熙皇帝立即下詔書停止圈地、修訂逃人法、制止投充,從根本上清除了清初遺留之弊政。同時將前朝藩王土地分給人民,使人民真正休養生息,這對國家經濟發展以及改變民生問題起到了非常積極之作用。再加之後來了,地丁合一,治理漕運等有爲之舉,對於國之發展、民之生息實乃更上一層樓。唐德剛先生在其著作《晚清七十年》中總結到: 若論政府對人民的剝削,清朝實在是最少的啊。這一切都與康熙皇帝執政時期制定的發展民生制度是分不開的。

以上僅僅是康熙皇帝執政成功要因之縮影。這三點看似容易,但是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們,能同時爲之且爲之極致者,屬實鮮有。其實,三點能爲之一二者,便不能夠稱之爲“昏”,例如康熙皇帝四世孫道光皇帝,他僅能爲之極致的只有勤政,所以儘管道光皇帝才智平庸,但是絕不可將其與昏君劃等號。

康熙:大清因他而稱霸,也因他而埋下惡果! 第6張

▲大清版圖

中國封建帝王基本上是終身制的,僅有少數帝王會主動禪位且甘心放棄權力,這樣的制度很容易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當執政者步入老齡之後,當年輕時代的激情、幹勁和奮進不復存在時,隨之而來的就是各類弊端的顯現,國家整體狀況便急轉而下,唐太宗如此,聖祖康熙皇帝如此,他的孫子高宗乾隆皇帝更是如此。

康熙皇帝晚年,更準確一點說康熙五十年前後開始,康熙皇帝明顯精神狀態大不如前,當年的英明神武、氣憾雲霄已一去不返。這時康熙皇帝執政理念開始大轉變,他開始崇尚無爲之治,對待一些“小來小去”的不法官員也不在“斤斤計較”,這樣一來官場腐敗之風立刻擡頭。康熙皇帝親自承認: 只要官員能夠不玩忽職守,不欺壓百姓,爲了貼補家用或養家餬口,官員們有點額外收入可以不必追究。

腐敗的口子一旦撕開,就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曼延整個官場,那些官員不會在意皇帝法外開恩的良苦用心,他們只會利用權利,鑽法律的空子,來滿足自己的貪腐之慾。他們簡直如惡蛆一般無孔不入,無縫不鑽,寡廉鮮恥地成爲國家之蛀蟲。

可以說,腐敗康熙後期執政最大之弊端之一。

康熙:大清因他而稱霸,也因他而埋下惡果! 第7張

▲康熙的衆皇子

另外一個給國家政體帶來極大影響的大事情就是“九子奪嫡”,被後人公認爲史上最驚心動魄的皇位爭奪戰。這場皇位爭奪戰,讓原本被遏制的朋黨之爭再次擡頭,更讓剛剛穩固的政權,又變得陰霾重重。

在封建王朝,立嫡乃國之根本,康熙皇帝爲了“接班人”的事情被折磨的焦頭爛額,導致無暇顧及國家日常政務,任由一些不法之徒恣意妄爲,官場風氣再度程頹廢之勢。再加之,皇子之間爲奪儲爲,大力培植黨羽,而黨派之間又勾心鬥角,甚至相互傾軋。這段時期,朋黨之爭可謂猖獗,這樣一來國家政體吏治一片混亂,國家發展成“迴流”之勢乃是必然。

康熙:大清因他而稱霸,也因他而埋下惡果! 第8張

.

朋黨之爭是康熙末年的又一大弊政!

如此看來,康熙末年,國家之政體吏治出現了很大的問題。看來整頓吏治已經刻不容緩,但是年邁的皇帝卻力不從心無所作爲。不誇張的說,大清朝開始走下坡路了。

康熙六十一年,69歲的康熙皇帝駕崩於暢春園。雖然康熙皇帝晚年執政時期,國家政體吏治出現問題,但是作者還是認爲瑕不掩瑜,康熙皇帝是歷史上難得的明君。

那個一直困擾着康熙皇帝的繼承人問題,也最終塵埃落定。剛剛承襲大統的新皇帝以“論繼統則爲守成,論勳業實爲開創”爲由,堅持打破廟號尊崇之法,尊康熙皇帝廟號“聖祖”,而諡號落在“仁”字,這正是對康熙皇帝后期執政風格的高度概括。

僅從尊廟號一事上,可窺見這位新繼承人並非墨守成規循規蹈矩之人。歷史也印證了,這位王朝的新君,給王朝帶來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那麼他究竟做了什麼驚天動地之事呢?其政績是否能夠超越父親這座“大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