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天子守國門”的規矩是哪位皇帝定下的呢?

“天子守國門”的規矩是哪位皇帝定下的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明朝歷史的時候,熟悉這個朝代歷史的人肯定會忍不住想起一句話來,那就是“天子守國門”。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就是說,皇帝充當起了國家的看門人。聽起來好像很搞笑,但卻屬於很符合史實的一種說法。可能很多人對此感到不能理解,覺得朱元璋在世的時候,曾經把大明的都城定在南京。那可算不上是能稱得上是國門的位置,怎麼就會冒出來這麼一句話呢?

其實,“天子守國門”的情況是從朱棣即位開始出現的。那個時候朱棣將都城遷到了北京,地理位置接近明朝北部的疆界,故而便有了這麼一種說法。那麼,稱帝后,朱棣做出“天子守國門”之舉,這有何利弊呢?

“天子守國門”的規矩是哪位皇帝定下的呢?

其實不光明朝在建國後會面臨以下這種軍事威脅,我國曆史上出現過的其他朝代基本上也都有面臨這種軍事威脅的可能。這種軍事威脅主要分爲兩種,第一種就是來自於外族勢力的入侵,第二種則是來自於內部的各種階層鬧出的紛爭。

我們就拿明朝來說,它在建國後曾經分封了很多藩王。所以,它有可能會面臨來自內部的軍事威脅,那就是諸如藩王割據、起義和農民起義等情況。而外部威脅就比較明顯了,即外族勢力的入侵。

“天子守國門”的規矩是哪位皇帝定下的呢? 第2張

朱元璋建立和統治明朝期間,明朝的實力堪稱強大得很。所以當時即便他沒有做出“天子守國門”之舉,也沒怎麼鬧出過太嚴重的外族勢力入侵事件和地方勢力起義事件。但是到了朱棣繼承皇位的時候,他就比較擔心會鬧出這些情況來。

因爲畢竟他原本也只是個藩王而已,就是靠着謀奪自己侄子的江山才得以登上帝位,自然在他成了皇帝之後,就很害怕這種事情將來也會發生在自己和子孫身上。

爲了避免這種後顧之憂,朱棣思考再三,便決定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去。因爲這樣一來,他就既能防範北方外族勢力的入侵,又能震懾爲防範北方外族勢力入侵而屯聚在北方疆界附近的兵力。但凡上述二者有任何一者鬧出異動來,那朱棣無疑都能立即收到消息並出兵討伐或者鎮壓。

起碼從理論方面來講,這能給予朱棣很大的安全感,讓他這個通過篡位方式登上帝位的皇帝有時間去過兩天清靜和舒心的日子。這就是他做出“天子守國門”之舉的主要原因,應該算得上是兼具一箭雙鵰之功效了。

首先,我們來說說有利的一面。其實說到這麼做的有利一面,我們在前面的內容中也已經提及過了,即既能防範北方外族勢力的入侵,又能震懾爲防範北方外族勢力入侵而屯聚在北方疆界附近的兵力。

此外,這樣做其實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穩定民心和給百姓留下一個好印象。試問,朱棣之前出現的大部分皇帝,哪個不是躲在距離邊防之地甚遠的地方享清福呢?這樣一來,最先遭殃的還是普通老百姓。

而朱棣這樣做以後,無疑發生外族勢力入侵和邊防勢力造反情況時,最先受到衝擊的人會變成皇帝。現在天子直接肩負起守國門的職責了,那還能不令百姓們佩服和感動嗎?

其次,我們來說說弊端。“天子守國門”之舉也有弊端存在,而且弊端還不算少。比如說,這樣做的話,一旦明朝之後繼位的皇帝較爲無能,那當外族勢力入侵的時候,最先遭殃的就會是明朝的核心部分。若核心部分都被摧毀了,那整個大明豈不是就覆滅了?

再比如,都城北遷後,北方的發展還得仰仗富庶的南方經濟的支撐。甚至連朝廷所需的文臣,也多“盛產”自南方。這樣時間久了,不僅北方朝廷的發展會比較緩慢,而且南北文臣和武將之間的隔閡也會因爲地域差異而變得越來越大。

由此可見,明朝所謂的“天子守國門”也並非是什麼萬全之策。這個時候,可能就會有人感到好奇,並想找出一個萬全之策。只可惜就目前我們所能掌握到的情況,各朝代帝王採取的方法,都無法被稱爲是萬全之策。看來想要做到這件事,難度還真的不是一般的大。不知道大家看完上述內容後,對此有何高見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