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面對李自成圍攻京城時,崇禎爲何會選擇剛毅赴死?

面對李自成圍攻京城時,崇禎爲何會選擇剛毅赴死?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7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拂曉,城外火光燭天,走投無路的崇禎帝朱由檢上了煤山,望着昔日蔥鬱秀美的山河淪陷戰火,悲愴高呼:“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爲奸臣所誤,以至於此。”後尋了棵歪脖老槐樹,上吊自縊而亡,光着左腳,右腳掛着一隻紅鞋,一派淒涼,終年33歲。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面對李自成圍攻京城時,崇禎爲何會選擇剛毅赴死?

有人說,崇禎上吊是風骨剛烈,也有人說,是崇禎軟弱無能,因而以上吊來逃避現實。

縱觀時局,與其說崇禎此舉是逃避現實,不如說是逃不出現實。

自崇禎登基以來,一直勤勉奮進,爲收拾殘敗的江山,可謂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書有載“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他除魏忠賢、平冤獄、頒《罪己詔》、平定叛亂,做出不少貢獻。然而,父輩傳下來的江山已是千瘡百孔,縱使崇禎勵精圖治,也很難拯救殘局、力挽狂瀾。

當時北旱南澇,又起蝗災,各地饑荒、瘟疫不斷,農民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暴亂頻發,社會混亂,動盪不安。家喻戶曉的闖王李自成便於此亂世崛起,對大明江山是個不小的威脅。又逢金兵南下,邊疆戰事危急,而朝中軍餉不足,只得加徵稅賦、盤剝百姓,更加重了百姓負擔,矛盾愈發激烈。如此內憂外患,崇禎既無雄才大略,也不任人唯賢,自然是分身乏術。

面對李自成圍攻京城時,崇禎爲何會選擇剛毅赴死? 第2張

除了局勢危急,崇禎本人也存在一定的人格缺陷,也是導致他悲慘結局的一大因素。崇禎雖期盼“中興”之景,也爲之勤勉上進,但他生性多疑、苛刻寡恩,狠毒起來較之於魏忠賢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對外抗擊皇太極的戰役中,又因崇禎多疑猜忌、輕信誹謗,錯殺了抗金重臣袁崇煥。袁崇煥本是崇禎從獄中重新召用的前朝舊臣,雖擅殺東江總兵毛文龍惹來衆怒,但他於大明朝而言,確實是個不可多得的民族英雄。在袁崇煥的英勇作戰下,金兵敗退撤軍,可後來突發己巳之變,皇太極率軍越過層層防線,直逼京城。一時間,上至朝臣下至百姓,不免都對守邊重將袁崇煥產生懷疑。而袁崇煥得知消息,千里迢迢趕來救援,本以爲能立大功,但因朝中謠言四起,誹謗他與後金暗中勾結、放清兵入關,於是本就疑心重的崇禎自然輕信。崇禎不由分說,果斷將袁崇煥下獄,加之魏忠賢遺黨伺機報仇,以叛國和擅殺毛文龍兩條罪名給袁崇煥判了死罪。崇禎三年八月,袁崇煥遭凌遲,終年46歲。

由此可見,崇禎因其性格缺陷,使本就根基不固的明朝江山雪上加霜,隨着護國大將接連慘死,時局每況愈下,崇禎縊亡於煤山,大明也最終走向覆滅。而事實上崇禎並不完全是因風骨峭峻而上吊自縊而亡,他曾於李自成攻入京師後,與數十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欲逃,卻被亂箭所阻,又逃至齊化門慘遭成國公閉門不納,後轉向安定門卻無法劈開門鎖,至此四面楚歌,走投無路,於是追隨大明祖訓“君王死社稷”,自縊而亡。

無論如何,崇禎自食其果是真,剛毅赴死也是真。我們不能否認明朝在崇禎手中覆滅,但也要看到崇禎勵精圖治、殫精竭慮的作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