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尉繚和王翦都功高蓋主,爲何嬴政會放過他們呢?

尉繚和王翦都功高蓋主,爲何嬴政會放過他們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9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伴君如伴虎,當很多人走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時,也是他距離滅亡不久之時,但凡是皆有例外,不是他們過於聰明,而是知道做事應有何種態度。

俗話說“狡兔死,走狗烹”,但秦始皇身邊的尉繚和王翦是其中的“特例”,這兩位名家爲秦王嬴政出謀劃策統一天下,最終他們卻選擇了明哲保身,在功成名就之時選擇不同的方法全身而退。

尉繚和王翦都功高蓋主,爲何嬴政會放過他們呢?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主要靠戰爭,且多是大戰爭,要成功地打贏一場場戰爭,需傑出的戰略家來制定行之有效的戰略藍圖,需出衆的統帥能夠在多國之中運籌帷幄。秦王的軍事路線以“兼天下,一宇內”的軍事舉措爲主,前者最得力於尉繚,後者最得力於王翦。

獻計助秦,功成身退,

尉繚遠道而來初見秦王政時,長揖不拜,秦王熱情地歡迎他,他給秦王獻上了自己的計謀,第一步,出資三十萬金,分頭收買各國貴臣,通過他們搞亂各國政治;第二步,由近而遠地發動軍事進攻,首先拿下最弱的韓國,得手後向趙、魏兩國推進,繼而大軍南下掃蕩楚國,再回兵消滅燕國,最終平定齊國。秦王政照單全收,按尉繚的方法來辦,這些計謀都成功了。

在第一計和第二計中間,其實有一段插曲,這二策不是一次提出的,分別在兩個階段推出。在這中間,尉繚曾不告而辭過。他走後秦王政急了,讓人四出尋找,當找回尉繚遠之時,讓他立誓不會做這等過河拆橋之事,並官加太尉,讓他全面負責軍事。

而到了秦國統一大業完成後,尉繚還是離開了秦國,這一次他徹底走了,走得難以找回,誰也不知道他去了什麼地方。

尉繚和王翦都功高蓋主,爲何嬴政會放過他們呢? 第2張

其實談起尉繚,我認爲他是一個真正的戰略家。他具有高超的政治意識,以精通兵法著稱的他,對政治同樣也非常精通。歷史對他的記載雖然不長,但是從這些故事裏,我們很容易就發現,他是個有傲骨的人,然而他的傲氣,不是狂妄自大的傲氣,也不是自以爲是的傲,而是做得有風度,做得讓人尊敬,做得相當有水平。

他懂得適度的傲,是和人打交道的一種資本,它有助於自己身價的提高,使對方不敢輕視自己。他也知道,和秦王政這樣類型的君主訂立政治契約,關鍵在於自己的才幹能否爲對方所用,只要對方真的需要他,那麼帶些傲態,效果會更好。

從而,他把自己放在了和對方同等的地位上。他不想做文種,學着范蠡走向了江湖。其實縱觀整個中國古代史,“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實在太多,掌握好局勢然後功成身退,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高明,然而尉繚做的非常不錯。

百戰百勝的猛將,主動暴露缺點

王翦是嬴政的一把利劍,對於這個將軍,用百戰百勝來形容王翦,一點兒不過分。在白起之後,秦的將帥中,得推他爲第一。從秦昭王時代,他就被任命爲大將,帶兵伐趙連取三城。此後,他通力配合老上司白起,在曠日長久的長平之戰中屢建功勳。秦王政上臺,他受到倚重,成爲軍界代表。

王翦是個硬仗是高手,但不單純地依靠武力,如有政治解決的可能,那就儘量予以政治解決。他擅於抓住機會,採取了政治分化的手段,瓦解了對方,比如說樊於期策動長安君起兵反秦王政,這支叛軍就被他徹底消滅。

面對相持不下的局面,他更加重視敵我力量對比。尤其是征討楚國的時候,他認爲至少需要六十萬人才能夠成功。因爲楚國地廣人衆,而且有一定的戰略縱深,不是可以輕易打敗的。

王翦深知名聲太大的臣子沒幾個有好下場,他不僅僅是一位成功的將軍,還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運用了他的才智,在建功立業的同時,也保全了自己,保全得善始善終。他居官在朝,和各種政治勢力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被任何人所利用,避免捲入政治漩渦。帶兵在外,多求肥田麗宅,爲子孫着想。他不停地向秦王表示他的根本在秦,要大量的良田給子孫,從而來解除君主的猜忌。

王翦深刻明白,只有當自己將缺點暴露出來,纔可讓秦王放心,亦可讓羣臣放心,功高蓋主的事情難有好下場,不如將自己的的缺點放大,讓他人自以爲抓住把柄,由此而來纔可得一生平安,有確認的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看不透,表現完美的人。

知進退,方是做事根本

其實不管是尉繚還是王翦,他們共同的特點是知進退,有才能有骨氣,哪怕是有傲氣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審視奪度,這纔是一個人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再者他們沒有被一時的功利所迷惑,深知自己有多大能力就得多少利益,不然最後身後一場空。

尉繚和王翦都是春秋時期的名家,他們讓六國歸秦,最終名垂史冊。面對危險的君主秦王嬴政,他們選擇了完全不同的兩條路,前者選擇隱退而後者則選擇遠離政治鬥爭,最終這兩個人都保全了自己,不僅僅從兇殘的秦始皇手裏活下來,還建功立業,向世人展現了他們優秀的策略和智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