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明朝的外戚爲什麼就成不了氣候?

明朝的外戚爲什麼就成不了氣候?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的外戚爲什麼就成不了氣候?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對於歷代王朝來說,外戚干政一直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外戚干政在一定程度下可能會架空皇權,導致朝廷裏面結黨營私的情況非常嚴重,甚至會導致一個朝代的滅亡。縱觀中國歷史中大多數朝代都會出現外戚干政奪權甚至奪位的現象。

明朝的外戚爲什麼就成不了氣候?

外戚干政最早出現於西漢時期,呂皇后在劉邦去世掌控大權,讓呂家人擔任要職,幾乎控制了劉家的半壁江山。西漢末年,王莽甚至通過外戚身份,進入朝廷權力機構,把握朝政。而到了東漢末年,外戚這個身份更是成爲歷代奪權者爲自己更正名號的一個手段——就比如曹操當年在控制漢獻帝以令天下的時候,爲了讓自己顯得合法合規,也就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漢獻帝,畢竟做了漢獻帝的老丈人,也算是爲自己執掌皇權找了一個正兒八經的名號。

總之,在歷史上外戚一直都在王朝的興衰中扮演重要角色,不過出人意料的是,大明王朝享國祚276年,在歷史上卻沒有出現外戚干政的現象。那麼明朝的外戚都去了哪呢?爲何如此沒有存在感?

一、自朱元璋娶馬皇后之後,歷代皇后的出身大多不是很高。

朱元璋雖是窮苦出身,但是他在遊歷天下之時聽說了歷朝歷代外戚會對國家造成的後果,所以他就立下了一個要求,皇后必須從平民之中選拔。國丈國舅雖可以享受榮華富貴,接受爵位冊封,但是手裏不能夠有任何的權力,只能夠過享樂的日子。

比如當年朱元璋在他的兒子朱標死了之後,並沒有將自己的長孫立爲太子,而是直接跳過了長孫將朱允炆立爲了太子。朱元璋之所以會有如此決定,是因爲長孫是由朱標和常玉春的女兒所生的孩子。常玉春本來就是開國功臣,是朱元璋所冊封的柱國,在大明王朝內擁有至高無上的榮耀,甚至還有一點功高過主的感覺。

朱元璋活着的時候還有人能夠壓制的到常玉春的權力集團,倘若有一天自己不在了,常遇春的女兒若是藉着皇后的身份把控皇帝玩弄朝政該怎麼辦?再次出現當年漢朝呂后讓呂家人掌權禍亂朝政的一幕也不是不可能。

而與之相對比,朱允炆的生母只是一個平民的女子。所以即便讓她坐上皇后之位,她孃家人也不可能興風作浪。明朝皇帝或皇家孩子也可能會與某些大臣將軍之家結爲姻緣,但是出身高貴的女子是絕對沒有機會坐上皇后的,雖然朱棣的老婆是徐達的女兒,這是個特例,但是在朱棣當上皇帝之後,她就莫名其妙的死了,也就沒有發生了。

而後來這更是成爲明朝的一個不成文規矩,後世也沒有多少皇帝去打破這個規矩。

明朝的外戚爲什麼就成不了氣候? 第2張

二、國丈和國舅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但是不可以掌握權力。

由於歷代的皇后都是出生於平民之身,所以家裏面自然也就沒有什麼權力基礎。這些人在自家女兒做到皇后之後,身份和地位自然有所上升,不過由於他們之前並沒有龐大的權力結構基礎,即便他們地位有所提高也不可能會插手皇權。如果他們想要插手皇權的話必須有一個強大的權力基礎,一般來說是掌握兵權。出身低微的人自然沒有這樣基礎,皇帝也不會給他們這樣的權力。

這些外戚身份地位提高之後無非也就是被冊封了爵位,不會被給予實權,除非皇帝有特殊的任務交代的時候,手裏可能會有一點政治權力,但任務辦完之後立刻又變成無權之人。所以這些皇親國戚無非也就是利用自己的這個身份做一些生意,或者從其他官員裏面收一些小紅包和皇上套近乎之外根本沒有其他的作用。

其實在明朝歷代外戚裏,外戚更多的是利用這個身份成爲富甲一方的大富豪,並沒有人敢利用這個身份來挑戰皇權。

三、明朝也鮮有幼主即位,外戚也沒啥機會。

歷代外戚干政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皇帝年幼或者說懦弱無能。就比如當年武則天之所以能夠慢慢的掌握權力,是因爲她的兒子在做皇帝的時候必須聽她的話,雖說當時武則天只是一個皇后的名號,但是文武大臣都聽她的話,相當於武則天手中掌握着實權。

同樣還有清朝的慈禧太后,雖然說當時所掛的是光緒皇帝的名號,但是真正的光緒皇帝卻被關了禁閉,每天過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所以外戚干政的一個必要條件說皇帝沒有能力去處理國家朝政,必須讓外界幫助或者說外界的權力超過了皇帝。

縱觀整個明朝歷史,14歲以下繼位的皇帝只有兩位,相對於其他朝代少了很多。而且在這兩個幼主在位期間,皇族的權力也不可能被平民出身的外戚給壓倒的。因此,這就再次降低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

四、明朝制度的特點以及內閣宦官的關係決定了外戚發展不起來。

朱元璋在上位之後總結歷代王朝滅亡的經驗,他爲了防止無外戚干政以及權臣架空皇權,取消了丞相一職。古代的時候,丞相相當於是皇上的祕書,地位僅次於皇上。很多國家的大小事物都是經過丞相審批,只有丞相審批不了或者說特別的案子纔會交給皇帝批審。

朱元璋取消了這樣的一個職務自然也就避免了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權臣,歷代的外戚若想掌控皇權,大多將丞相作爲一個非常必要的跳躍踏板,沒有的官職自然也就降低了外戚通過權臣之位來干預國家朝政的風險。

由於取消了丞相制度,那麼皇帝要乾的活就多了,所以朱元璋在剛開始的時候需要整天整夜的來批閱國家的奏章。以皇帝一個人的能力又很難將這些事情給幹好,所以朱元璋也就組織了一個新的機構叫做內閣。內閣也就逐漸掌握了越來越多的權力。

不過由於體制原因,內閣從頭到尾都沒有徹底的架空皇權,而是附屬於皇權。等到後來朱棣當皇上之後,宦官在奪取皇位這件事上立了大功,所以朱棣和宦官走的特別的近,所以宦官的權利也慢慢變高。等到後來也就出現了宦官和內閣幾乎達成了一種相互持衡的局面。

內閣在和宦官相互爭權過程中,皇帝自始至終都有發言權,但是憑皇帝一個人的本事不可能清除任何的一個,必須藉助一方消滅另一方。比如當年崇禎消滅魏忠賢的時候就是依靠東林黨的勢力。不過東林黨本身也有很大問題,在清軍進入北京之後第一批投降的就是東林黨。

正是因爲有這樣的兩個黨派在爭權,就算外戚手裏有那麼一點兒權力,他們也不敢直接插手皇權,他們沒這個機會也沒這個能力。

總結

綜合以上幾點來說,明朝之所以沒有出現外戚干政,第一就是因爲皇后出身卑微,孃家人最多也就是混上個一官半職,藉着這個名氣發財,但不可能掌握實權。而且明朝皇帝中少有幼主繼位,即便是幼主繼位,但皇室宗族的力量也不可忽略。明朝又沒有丞相之職,很少有人能夠憑藉着一己之位架空皇帝的權力。加上明朝內部一直有宦官內閣在爭權。他們爭奪的過程中,外戚也沒有機會崛起。

而由於這些原因,導致外戚干政的概率一層一層降低,到最後直接是降成了零。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