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九州”分別都有哪些地方?到底是誰劃分的呢?

“九州”分別都有哪些地方?到底是誰劃分的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九州”指的是冀、兗、青、徐、豫、雍、樑、揚、荊。這裏面還有個典故,叫作“塗山大會劃九州”,發生在五帝時代末期、夏朝之前,這件事有着深刻的時代發展背景,標誌着中國古代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九州”分別都有哪些地方?到底是誰劃分的呢?

皇帝作爲中國的“人文初祖”,相傳他有25個兒子,其中有14個被封成12個姓;在他離世後,那些品德高尚、才能出衆的後人陸續擔任部落首領,其中備受推崇的有顓頊、帝嚳、堯、舜,他們與黃帝並稱“五帝”。(那時的“帝”就是部落首領)

他們間的血緣關係是這樣:顓頊是黃帝的孫子,帝嚳是顓頊的侄子、皇帝的曾孫,堯是帝嚳之子。而從堯開始,帝位的傳承採取的是被後世津津樂道數千年的“禪讓制”。帝嚳死後,兒子摯繼承了帝位;而堯作爲摯的弟弟,則被封爲唐侯。但隨後兄弟倆的表現天差地別:堯把自己的封地“唐”治理得井井有條,深受百姓愛戴、部族首領稱讚,而身爲帝的摯卻乏善可陳。九年後,摯主動把帝位讓給了堯,這就是“禪讓”。

堯、舜、禹的帝位傳承,採取的都是“禪讓”。據說堯擔任首領期間,四嶽(唐堯的四位大臣,分管四方的諸侯,分別是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推舉舜爲繼承人。舜雖然是顓頊的後人,但當時已經幾乎淪爲庶人。因此,這種唯纔是舉的帝位傳承製顯得尤其難得。經過多年的考察後,舜成功繼承了部落首領之位。隨後,他也以同樣的方式,經過考覈後把帝位禪讓給禹。當然了,禹也是皇帝、顓頊的後代。

說到禹,我們第一時間會想到“大禹治水”。但實際上,他的最大政績就是重新整合了上古政治形態,爲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這一動作分爲兩個步驟。

“九州”分別都有哪些地方?到底是誰劃分的呢? 第2張

其一是攻伐三苗。

三苗相傳也是顓頊的後代,其先祖在堯時期被流放,隨後輾轉南遷到古洞庭一代。

大禹治水期間,三苗也出力,但事後卻沒有獲得獎賞,因此發動叛亂。禹當時就要發兵征討,但舜制止了他,隨後花了三年時間做兩手準備:一邊對三苗進行道德教化,一邊訓練軍隊。見到舜、禹這副架勢,三苗見無機可乘,便暫時放棄了反叛。但當舜去世、禹即位後,三苗表示不服並立即再度反叛。而禹對此早有心理準備,他的計劃不單單是打服三苗,而是將對方的土地直接納入管轄。因此,他調集5000精兵,發動了全面的兼併戰爭,將三苗所在的長江中游地區收到麾下,直接掌控區直抵淮河流域。

戰勝三苗後,禹正式稱王,定都於安邑。從這一刻開始,國家取代了部落聯盟,上古歷史進入了新時代。而接下來就是禹的第二個動作:塗山大會劃九州。

爲了鞏固自己的王權,禹召集各氏族首領在塗山(今安徽蚌埠西郊)開會,史稱“塗山大會”。在會上,禹祭出了自己醞釀已久的行政區劃與治理模式改革。

首先,他把天下(掌控區)分爲九個州:冀州——大致位於河北平原、山西高原;兗州——黃河、濟水之間;青州——山東半島;徐州——河淮平原;豫州——中原地區(今河南);雍州——關中、隴西;梁州——秦嶺以南、四川盆地;揚州——長江下游;荊州——長江中游。以上每個州,禹都安排一位氏族首領管理。同時,爲了彰顯自己的權威,他把各地首領進獻的青銅鑄成了九個鼎,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九鼎”,隨後數千年中,這個名詞一直是王權的象徵。

禹構架的行政區劃,爲實行更加集中的行政管理提供了可能。在他死之後,兒子夏啓繼位,這標誌着禪讓制的結束、世襲制的開始,中國歷史從原始社會步入了奴隸社會。

劃分九州,是中國古代行政區劃進入新時期的象徵。後世的王朝一直沿用了這一做法,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州”,而且與最早的“九州”並不吻合。實際上,“九州”逐漸成了華夏大地的代名詞,相對於地理概念,它更像是政治、文化及文明符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