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古代沒有拼音標註 古人是怎麼認識字的

古代沒有拼音標註 古人是怎麼認識字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古人讀書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古代沒有漢語拼音,古人是如何識字讀書的?

漢字擁有6000多年歷史,是一種由圖形符號組成,非常成熟的、只代表語素的“表意文字”,一些漢字即使不瞭解讀音,也能根據字體造型和造字方式判斷出要傳達的含義,有助於增加閱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力。

“表音文字”恰恰相反,可以根據字母的發音法則與拼讀規律,把一些不明白含義的單詞拼讀出來。

然而,面對漢字,學習者首先要弄明白正確讀音,才能更好地學習和掌握它,因此,從古到今,如何給漢字標註讀音,許多學者不斷探索,發明了許多很實用的注音方法。

從漢字注音的發展史來看,在數千年裏,漢字總共誕生了10多種注音方法,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習者掌握了漢字的讀音,有效地推進了漢語文字學的發展,但要說起最高效的漢字注音方法,肯定要數一個世紀以前的“現代漢語拼音”注音法。

下面,逐一來說明幾個主要注音法的優缺點。

古代沒有拼音標註 古人是怎麼認識字的

一,讀若法

在秦漢之際,漢字從小篆演化成隸書,俗稱“隸變”,可以說是漢字發生脫胎換骨的一次變化。隸變之後的漢字,字形趨於穩定,跟現代漢字在結構上已經沒有多少區別,並且利於快速書寫,對文化的普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到東漢中期,著名學者許慎耗費多年精力,編撰了一本中國最早的字典,名曰《說文解字》,在字典裏,他提出了中國第一個給漢字標註讀音的“讀若法”,又叫“讀如法”。

“讀若法”顧名思義就是採取“讀音類似”的方式,給一些生僻字進行注音,方便人們閱讀它。

比如,《說文解字》裏有這樣一句話:噲,咽也。從口,會聲。或讀若快。以“快”字標註了“噲”的讀音,如果認識“快”字,也就能明白“噲”的讀音。

但是,“讀若法”有兩個個明顯的缺點:

其一,對一些發音只有一個字的讀音,比如,給、佛、欻(chua)、嗲、黁……

其二,對一些字只對應一個讀音的字,比如,卵、亂、命、死、命、摸……

如果出現以上兩種情況,就無法找到類似的漢字讀音給它們進行標註,從而會引起讀音的混亂,不利於學習。

二,直音法

到東漢末年,一些學者在“讀若法”的基礎上,創造了“直音法”,相對來說,這是一種明顯的進步,最起碼杜絕了引起讀音混亂的部分問題。

“直音法”就是採用讀音完全相同的另一個漢字,給不認識的漢字進行注音。比如,“涊”字不太常用,許多人不認識,若以常用字“碾”字放在旁邊給注音,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直音法”仍然有缺陷,跟“讀若法”的缺陷一樣,對那些發音只有一個字的讀音,或者只對應一個讀音的字,還是難以標註出準確讀音。

另外,要正確掌握“直音法”,要做到每一種讀音必須掌握一個常用字,纔能有效使用直音法,否則,仍然會引起讀音上的混亂。

古代沒有拼音標註 古人是怎麼認識字的 第2張

三,反切法

在“直音法”盛行幾十年後,一些學者逐漸發明了“反切法”。

現代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認爲,“反切法”是跟音韻學同步產生的,兩者都起始於東漢末年,是受到“梵文拼音字理”的啓示後,而創造出來的相當科學的注音方法。

三國時期的著名學者孫炎有一本著作《爾雅音義》影響很大,在這本書裏,他首次採用“發切法”注音,因此,他被後世學者公認爲“反切法”的創始人。

“反切法”誕生300多年後,到隋唐時期才逐漸完善下來,成爲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漢字注音方法,前後使用1500多年,直到近代才逐漸被淘汰,對漢字讀音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歷朝歷代編撰的工具書和字典,比如,隋朝學者陸法言編撰的《切韻》,唐代學者孫愐編撰的《唐韻》,北宋學者陳彭年、丘雍合著的《廣韻》,明代學者梅膺祚編著的《字彙》,清代康熙年間學者張玉書、陳廷敬合著的《康熙字典》,一直到清代嘉慶年間著名學者段玉裁所著的《說文解字注》,都採用了“反切法”給漢字注音。

“反切法”就是用兩個漢字,把它們的讀音一刀切成兩半,前一個字取聲母,後一個字取韻母和音調,然後,把它們的讀音拼在一起,就組成了另一個字的讀音。

古代沒有拼音標註 古人是怎麼認識字的 第3張

例如,在《康熙字典》裏,“壇,徒幹切”。採用了“徒”的聲母t,以及“幹”的韻母an,兩者組合後就構成了tan(壇)的讀音。

比起“直音法”,“反切法”更加科學,學習者只需瞭解漢字有多少個聲母和韻母(加音調),就完全可以拼出所有漢字。

但是,“反切法”也有缺點,最顯著缺點是:面對讀音比較複雜的漢字,這一刀應該切在什麼位置,並沒有明確規定,一些切法也能切出好幾個漢字。比如,徒幹切,既能切出“壇”字,又能切出“湍”字,不容易讓學習者做出準確判斷。

古代沒有拼音標註 古人是怎麼認識字的 第4張

四,漢語拼音注音

“漢語拼音注音”誕生的歷史很短,是近代以來中西文化碰撞後的產物,距今雖然只有100餘年歷史,但影響力非常重大。

尤其是1958年2月《漢語拼音方案》頒佈後,漢字的注音步入了新的里程碑。這套方案採用國際通用的拉丁字母給漢字進行注音,注音後的漢字通俗易懂,對中外學子識讀漢字,學習漢語普通話,提升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對漢語和漢文化的向外傳播,都起到了無法替代的作用。

“漢語拼音注音”由於好學易懂,幾乎沒有缺陷,所以,自誕生以來,迅速成爲漢語注音的主流。一些由漢語拼音標註的漢語詞彙因爲影響力巨大,甚至被收錄在拉丁文字典裏,進一步擴大了漢語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