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長平之戰後,爲何秦王會放棄攻打趙國呢?

長平之戰後,爲何秦王會放棄攻打趙國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都知道,長平之戰是戰國時代的分水嶺。這個時代之前的華夏大地上面似乎沒有爆發過這種高達百萬人數的大戰,其實這種戰鬥用一位名人的話來說即使是放到今天的中國依舊是一場震撼世界的大戰,今天人不敢想不敢去做的事情,在哪個爲國爭光,爲國家爭霸的時代說做就去做,敢愛敢恨和國家大利成爲了最高理想,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長平之戰之前的秦國和趙國或許還有和解的餘地,但從這次戰鬥之後基本上都是不死不休的地步了,爲了防止趙國的死灰復燃,爲秦國的萬年大計考慮,秦國大將白起在長平之戰之後就建議“滅趙”以絕後患,可是秦昭襄王卻是決定緩一緩,兩個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也使得秦趙兩國和戰國時代的格局走向了一個不同的方向!

白起對於長平戰後的處置

長平這個詞語在熟悉中國古代軍事歷史人的心中是一個永遠無法忘懷的詞語,在這個詞語的背後代表的是兩千多年之前秦趙兩國上百萬軍民的碰撞,他們的累累屍骨至今都還在今天的山西大地上沒有發掘完畢。秦國和趙國的精銳士兵在雙方住將的指揮之下爆發大戰,此戰趙國40多萬人被盡數坑死,秦國死傷估計也有二十萬左右。

白起在處理完畢這些趙國俘虜之後其實是留下了240個十多歲的趙國士兵,讓他們回到趙國都城邯鄲稟報這次戰爭的成果,對於兵法和人心的利用算計,白起已經到了不屬於兵家之祖孫武的地步,這240人雖少,可是經過他們擴散之後的影響,勢必會將秦軍可怕的形象宣揚到整個趙國之中去,使得趙國畏懼秦軍。

同時也可以讓趙國和其他諸侯國看看和秦國敵對的下場。意思就是內涵他們說你們看趙國40多萬人和大秦作對都被坑殺了,你們其他諸侯國還有試試秦軍銳士的刀劍鋒不鋒利嗎?這樣的軍事打擊和武力恐嚇在哪個時代其實是十分奏效的,因爲從春秋結束以來,華夏大地上的諸侯國家在迅速減少,從以往的幾百個到戰國時代只有幾十個了,戰國七雄之中能夠拿出四十萬大軍不包括後勤的國家除去趙國之外幾乎沒有。

雖然說楚國和齊國也有可能拿得出這樣的兵力,但他們一個是捨不得,一個是不敢,楚國分封勢力太過頑固,捨不得這樣打大戰,齊國距離秦國太遠,總覺得戰爭距離自己還很遠,不必要拿出四十萬這樣的全國軍力和秦國大戰。從那個時候趙國這個東方六國最能打的國家被秦國打趴下之後,秦國統一天下的通道就已經完全暢通無阻了。

白起對於秦國未來戰略規劃

在那個時候白起的眼中,趙國從長平之戰以後精銳喪失殆盡,要說再組織一次和秦國的數十萬規模人口的大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那個時候白起作爲戰國時代最爲傑出的軍事家,他的目光應該是無人能及的,從那個時候的戰局來看趙國確實是陷入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所以白起纔會提出這樣的建議希望秦昭襄王同意自己的決策“一舉滅趙。”

那個時候的白起是一個行動能力和執行能力超強的人,他一邊向秦昭襄王請命說要滅趙,一邊自己這邊動手佈置滅趙的戰前準備和軍事動員大會,畢竟那個時候的秦軍剛剛結束了長平之戰,他們都是身心俱疲,需要休息和物質精神上的獎勵才能再次恢復到長平戰前的那種戰鬥力,不然馬上結束戰爭就奔赴到下一處戰場,以疲敝之師迎戰趙軍勢必會導致失敗。

白起的軍事佈置是將秦軍分爲三路,司馬梗統帥北方的那支秦軍,攻打趙國在代地設置的軍事重鎮太原,只要這座城池攻打下來,就可以隔絕趙國和北方代地的聯繫,防止趙國王室北遷,事實也證明了白起的軍事眼光十分的敏銳,秦始皇滅趙之後,趙國公子嘉就逃到了代地自稱代王,白起從這個時候就已經料敵於先,阻斷了趙國北上的道路!

王齕作爲中路大軍負責清除趙國都城周圍的軍事障礙和一些居民,防止他們支援趙國邯鄲都城白起則是親自帶着南路大軍從韓國的上黨地區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這個架勢一看就是要滅亡趙國的樣子啊,可惜的是這個決策的請求到秦昭襄王的御前之後並沒有得到同意,反而是決定停止進攻趙國,讓秦軍後撤放棄一切軍事行動,這樣的命令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秦昭襄王的政治考慮

長平之戰後,爲何秦王會放棄攻打趙國呢?

作爲一箇中國人,如果我問你,在中國到底是政治更大還是軍事更大,你會怎麼回到這個問題呢?秦昭襄王在長平之戰後的所作所爲用實際行動告訴了我們,當然是政治利益更大,軍事上的利益和政治鬥爭相比根本不算什麼,該讓步就得讓步。不然的話也不會讓白起和數十萬秦軍的努力一朝白費了。

從秦昭襄王寵臣范雎的角度來說,這個時候的白起威望在秦國早就已經超過了自己,甚至快要趕上了秦王了,作爲秦昭襄王身邊最受寵愛的臣子,他不希望白起這樣順風順水的超越自己,要讓秦王覺得自己還有用處,而不是完全按照白起說的去做,滅亡趙國之後消除秦國最大威脅使得秦國以後的外交變得簡單起來,所以他開始以秦軍需要休整,百姓支撐不起第二次長平之戰爲名勸秦昭襄王罷兵休戰。

秦昭襄王從政治利益上面考慮的話也是決定范雎的建議是正確的,如果真的自己放手讓白起滅趙的話,成功了之後自己又拿什麼去封賞白起呢?這個時候的白起在打贏長平之戰之後就已經做到了武將官位的巔峯,再次滅趙難道真的像秦孝公對待商鞅那樣“裂土封侯”嗎?這樣的做法勢必會造成整個秦國的分裂,也不利於國家內部力量的團結,可是如果不處置好對於白起的安置,又會使得秦軍將士和功臣元老寒心。

這個時候的秦昭襄王就是處於這樣一個爲難的地步,白起滅趙之後依照秦國的十五爵位等級制度已經到了封無可封的地步了,所以這個時候的秦昭襄王出於政治立場考慮不希望白起滅趙,而且那個時候的趙國答應只要不進攻自己,就獻出6座城池,不打仗就能得到城土地人口,難道不香嗎?

白起和秦昭襄王誰更正確

長平之戰後,爲何秦王會放棄攻打趙國呢? 第2張

其實白起和秦昭襄王兩個人都沒有錯誤,白起是完全爲國爲民的軍事戰略角度武看待秦國和趙國的問題,而秦昭襄王則是出於維護自己的王權私心和政治角度去考慮了秦趙兩國的問題。事實上能夠證明的不是這兩個人的眼光誰更加正確,能夠證明的只有誰的眼光看得更加長遠。

時間是檢驗真理的不變途徑,放棄了攻滅趙國之後的秦國如願以償地受到了反噬。趙國一方面卑微的向秦昭襄王求和許諾自己以後一定乖乖聽話,不跟秦國作對,然後保證自己割地賠款。另外一方面則是積極的尋找魏國的幫助,做好和秦國打仗的準備,等秦昭襄王放棄了機會之後,就知道後悔了。

原來那個時候的趙國知道白起被罷免之後就開始小人得志,因爲有楚國和魏國的結盟他開始有恃無恐,直接就拒絕了給秦昭襄王的6座城池和賠款,這一下子讓秦昭襄王惱羞成怒,決定發兵滅趙,他強行任命白起爲將,可白起卻說這個時候的趙國內部安定,已經做好了邯鄲的防禦,外部有魏國和楚國的大軍作爲盟軍,是滅不了趙的,白起的拒絕讓秦昭襄王起了殺心,最後白起慘死於杜郵。

秦昭襄王另外派秦將帶兵二十萬攻趙,因爲錯失了滅趙的天賜良機和白起之死對於秦軍軍心的打擊,這一戰秦國損失兵力高達十多萬,讓秦昭襄王嚐到了自己釀造的苦酒。可惜的是一代名將白起沒有死於沙場之上,而是死於自己人手中,要是聽取了白起的話,趙國早就滅了,再給白起十來年的時間,何愁天下不能統一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