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多爾袞死後,大清內部發生了哪些勢力鬥爭呢?

多爾袞死後,大清內部發生了哪些勢力鬥爭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順治七年冬,攝政王多爾袞病逝於熱河狩獵途中。他的去世,讓政權還未穩定的清王朝蒙上了一層陰影,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帝國該如何轉向,王朝該怎樣發展,這一切都壓在了12歲的小皇帝順治身上。可此時的他還無法掌握這個國家,清帝國的命運又該交到誰的手裏呢?

率先跳出來的是鄭親王濟爾哈朗,作爲多爾袞的堂兄,在順治皇帝登位之時,曾被賦予了和多爾袞同樣輔政的權力,但是由於在日後的政治生活當中,多爾袞一家獨大,使得濟爾哈朗逐漸淡出了帝國的決策圈。

如今,多爾袞的去世,給濟爾哈朗的政治生涯帶來了轉機。同時帶來轉機的,還有一衆在多爾袞主政時期失意的滿洲貴族。

1651年初,攝政王多爾袞以皇帝的規格下葬,在濟爾哈朗的主張之下,多爾袞被追封爲“義皇帝”。多爾袞生前無法取得皇位,但是死後有此殊榮,也算是死得其所吧。

但是如果覺得濟爾哈朗的行爲是向世人表示他會繼續多爾袞路線,那就大錯特錯了。就在多爾袞屍骨未寒,還在葬禮期間,濟爾哈朗便下令抓了阿濟格,此人是多爾袞唯一在世的同父同母的親兄弟,逮捕他的罪名則是阿濟格陰謀自立,想繼承多爾袞的事業,成爲新的攝政王。

在除掉了阿濟格之後,濟爾哈朗開始準備瓦解多爾袞在朝中的勢力,他不斷地加強兩黃旗的權力,同時瓦解正白旗的勢力。儘管,濟爾哈朗表面上話說得特別好聽,把兩黃旗加上正白旗稱爲上三旗,但是做法卻大相徑庭。

他迅速地恢復了索尼、遏必隆以及鰲拜三人的權力。這三位都是兩黃旗中的實力派,當年多爾袞與豪格爭奪皇帝位之時,這三位是堅決主張立皇太極的子嗣做皇帝的,也正因爲如此,在多爾袞把控朝政之後,這三個人進入了很長一段的失意期,直到濟爾哈朗的出現。

在擡高兩黃旗的同時,濟爾哈朗還在想方設法的瓦解正白旗勢力,正因爲如此,他遇到了蘇克薩哈。

1651年2月,順治皇帝在濟爾哈朗的主張下親政,順治皇帝爲了答謝濟爾哈朗,給了其很大的人事任免權,後者也就可以在關鍵位置上安排自己的勢力了。同時,爲了緩解逮捕阿濟格所產生的影響,濟爾哈朗把多爾袞的牌位請進了太廟。

但就在一個月後,與濟爾哈朗達成共識的蘇克薩哈便開始向朝廷告發多爾袞,說他覬覦皇位,用皇帝服制,密謀建立新的首都。

在得到了小皇帝充分信任之後,濟爾哈朗開始對多爾袞進行清算。

多爾袞死後,大清內部發生了哪些勢力鬥爭呢?

國仇家恨,一併算清。在坐實了多爾袞有罪之後,多爾袞生前的榮耀,身後的恩賜,統統剝奪,那些曾經的多爾袞的死黨,也受到了清算。當然,在這其中也有如蘇克薩哈一般的投機分子,滿達海、博洛、尼堪三人,曾經的多爾袞的死黨,如今都言之鑿鑿的告發多爾袞在生前的很多的不軌的行爲。

濟爾哈朗之所以能夠接受他們,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這三個人的手裏,握着相當龐大的軍隊。於是,這三人獲得了嘉獎,他們都在六部當中獲得了很大的權力。

鰲拜、遏必隆、索尼三人,也因此事而撤銷了多爾袞對他們的懲罰。加上蘇克薩哈,四人皆被升爲領侍衛內大臣,有權參與議政王大臣會議,同時鰲拜、遏必隆被賜予公爵,索尼賜伯爵,蘇克薩哈賜子爵。

就這樣,以濟爾哈朗爲首的利益集團,分享了多爾袞身後的權力。不過需要說明的是,滿達海等三人在次年去世,死因不詳。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是濟爾哈朗秋後算賬。

沒有多爾袞的命,卻得了多爾袞的病。就在濟爾哈朗不斷地擴大自己權力之時,他的身體卻在不斷的走下坡路,濟爾哈朗的決策集團本可以有更大的作爲,卻在1655年,伴隨着濟爾哈朗的去世,權力逐漸式微。

不過這些濟爾哈朗是看不到了,他的牌位被請入了太廟,他的爵位世襲罔替,成爲鐵帽子之一。

多爾袞死後,大清內部發生了哪些勢力鬥爭呢? 第2張

順治皇帝在不斷地成長,濟爾哈朗去世那年,皇帝已經17歲了,儘管名義上已經親政四年了,但是濟爾哈朗的影子一直都在。

皇帝終於沒有了別人的約束,正處在叛逆期的他開始進行自己的人員部署。對於鰲拜等四人,儘管保留了軍事指揮權,但是他們四人卻丟掉了政治影響力,以至於在他們的傳記當中,從1653年一直到順治去世的1661年,沒有記載有關他們的任何大事。

有關於順治皇帝,特別傳奇。當然,不是指的他到底是出家還是病逝了,而是似乎所有的宗教人員,在描述順治皇帝時,都說他信了本教。耶穌會士說他幾乎皈依了天主教,僧人則強調順治皇帝是個佛教徒,而道士則強調順治皇帝有很強的信道傾向。

實際上,儘管順治皇帝對於以上都有些過問,但從沒有深信過哪一家,如果他真的有深信不疑的思想,那也只能是儒家。而之所以順治皇帝會接觸以上三者,在於其極其失意、鬱悶以及反叛的青春。

在多爾袞和濟爾哈朗的陰影之下,順治皇帝生活得非常不快樂,總生活在強權政治之下,順治皇帝性格當中有些懦弱,優柔的成分。他大概是中國古代皇帝當中,少有的經常貶低自己的皇帝了。以至於朝臣篡改他的遺詔,把遺詔變成了罪己詔,世人都見怪不怪。

但是,皇帝畢竟是皇帝。在濟爾哈朗去世後的第一件事,順治就要擺脫攝政王的控制,以強化自身的實力。在這方面,順治皇帝譭譽參半,不過對於滿洲貴族來講,順治幾乎毫無亮點可言。

首先,順治成立了一個機構名爲十三衙門。這機構聽着就比較彆扭,和明朝的二十四監一樣,都屬於宦官機構。順治皇帝急於分化朝臣的權力,將目光投向了太監。可作爲明王朝滅亡的罪魁禍首,如今順治皇帝又起而用之,這自然會招致滿人的非議。

更令他們沮喪的是,就連內務府官員,順治皇帝都交予了宦官。而這些在以前,一般都是滿族人的包衣奴才纔可以擔任的官職。

再者,順治皇帝開始提高漢人的地位。作爲滿清統一全國後的第一位皇帝,儘管年齡尚小,但是也有意識如果想治理好天下,就必須接受漢化,接受漢化的前提便是提高漢人在朝廷當中的地位。

內閣、六部、地方督撫,除了皇帝的侍衛以及議政王大臣會議漢人免進之外,其他重要位置都被安排了漢人。

順治皇帝受到了滿洲貴族的抵制,不僅是上述所說的幾位有軍權的大臣,還包括了皇帝的生母,日後的孝莊。

由於在夾縫當中生存,順治皇帝生活的並不快樂,除了求仙問道之外,也只能在後宮當中獲得一些快樂。也正因爲如此,年紀輕輕便憂鬱成疾。

如果官方史書記載的不錯的話,順治皇帝在患天花之前已經得了很嚴重的結核病了,這對於皇帝的健康是一個莫大的威脅。

1661年2月5日,官方史書記載順治皇帝去世,年僅23歲。臨終前由兩位大學士起草遺詔,但是遺詔寫好還未公佈,便被太皇太后攔下。最終,經過太皇太后、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五人修改,遺詔才得以面世。

我們無法估計他們修改了多少內容,但是這份遺詔顯然已經違背了順治皇帝的初衷,這份遺詔更多的是太皇太后和四位輔政大臣在清帝國未來建設上的意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